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376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7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试题参考答案.docx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

1、阐述注意的几种主要的理论观点。

(1)、注意及分类

(2)

(2)、主要理论观点(6)

(3)、评价

(2)

2.阐述能力结构的理论。

(1)、什么是能力及其分类

(2)

(2)、主要能力结构的理论(6)

(3)、能力结构的理论评价

(2)

四、综合题

阐述动机的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评述?

基本思路:

(1)动机的概念、分类(8)

(2)动机的主要理论(16)

(3)评述不同动机理论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6)

我国心理学机遇、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答:

我国心理学经过半个多世纪曲折的发展,正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心理科学提出大量的需求,同时也为心理科学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方面,我国经济上已进入社会矛盾瓶颈约束时期。

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的关键期和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为严重的时期。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GDP总量在过去的26年间增长了10倍。

2005年,我国GDP已经超过2.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703美元。

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带来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和政治生活两方面的快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开始凸显:

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各种应激和心理行为障碍大幅度增加,数千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者行为问题的困扰,吸毒问题、青少年问题、亚健康问题、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其次,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对心理学的渗透,为解决我们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并打开新的思路。

信息时代超强的追踪、监控、行为分析技术,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观察更加及时、系统。

脑科学发展,特别是fMRI、ERP、PET、EEG等技术出现和进步,为心理和行为研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观察手段。

而基因与遗传科学的发展,使得有可能建立从基因到环境多层面模型来预测人的复杂行为。

  最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上述决定对我们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促使我们从“国家任务”的高度去思考心理科学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研究心理科学如何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服务,特别是研究如何针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心态,探索如何发挥心理学作为严谨的行为科学的传统优势,并与包括脑科学与遗传科学在内的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从重大基础研究和实效应对措施两方面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更是我国心理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研究还比较零散,有的还处于摸索阶段。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乏系统的基础研究,而且越是接近宏观的制度与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相关的基础性的研究就越少;另一个是研究的成果往往是一些调查数据或者较为宽泛的理论论述,缺乏可操作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心理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尽快展开深入研究。

  在个体层面研究心理健康问题。

从精神和心理尚处于正常范围的亚健康人群和已有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患者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与心理健康和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诊断、干预和治疗问题。

要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全民心理健康监测和维持系统,从科学准确的界定和诊断、治疗和干预以及预防和预后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为维护国民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

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急迫性的课题,比如毕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问题、应激和亚健康问题以及健康老龄化问题等。

  在群体层面研究重大社会事件的应对问题。

探讨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社会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在这些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进而从应用和技术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针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传媒对大众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的极端化信仰等问题的研究。

  在社会文化层面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与认知机制。

系统地研究影响社会和谐的心理因素、认知机制与行为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和谐模型,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

利用各种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探讨一般的社会态度和判断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某些具有重要实践和理论意义的课题,比如社会正义的认知与判断过程、复杂社会矛盾的心理表征和脑加工机制、亲社会和反社会态度形成的认知过程等。

而利用大样本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心理和谐模型,进而从政策的层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2、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价值

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服务对象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服务的专业目标。

3、从理论构思到假设与实验结果到验证理论在逻辑上有何区别,这种区别对拓展研究设计有何启示?

4、情绪Stroop效应的实验分析

 答:

(1)stroop效应是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广泛应用的视觉任务。

主要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人是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这时候人们的认识反应要变慢。

(2)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

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

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

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

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效应。

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

(3)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

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括焦虑病人和高焦虑状态个体)命名有威胁性含义词的墨色时间较中性词长。

因此,研究者认为焦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容易将注意投放至消极情绪信息,提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attentionalbias)。

除了考察个体在意识水平对情绪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特点,Mogg等人还采用情绪Stroop掩蔽实验在阈下知觉水平呈现刺激,探察个体在非意识情况下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

如,白色词出现在黑色(或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背景颜色块上,被试要尽可能快地命名背景颜色。

词呈现的时间很短(1ms),然后就被一串任意组合的白色字母覆盖。

字母串能有效掩盖前面呈现的词,但不会掩盖背景块颜色。

词在视知觉的阈下水平呈现,随后的测试证明被试不能明确意识到呈现的是什么词。

其结果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个体在颜色命名时受到负性词的干扰高于中性词。

研究者据此认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发生在前注意阶段。

需要指出,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中,负性情绪信息对任务加工的显著干扰通常发生在有情绪障碍被试组,而在正常被试组则比较鲜见。

因此,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广泛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创伤后障碍(PTSD)个体认知特点的研究。

而这类研究也试图证明情绪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特殊的认知加工模式。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试题参考答案

06年述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25分)

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请阐述你对这个趋势的了解与看法。

(20分)

答:

1、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丁一套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实验、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科学在实验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研究特点,以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正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这些研究方法有:

(1)实验法:

实验的方法能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有助于研究者搜集资料,验证假说,提高价究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方法是信息加上认知心理学采用的主要手段。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是反应时实验和眼动实验。

(2)口述报告法:

 也称出声思考法,是一种由被试大声地报告自己在进行某项操作时的想法来探讨内部认知过程的方法。

口述报告多半在操作时进行,也可以在操作后通过回忆来叙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口述报告的方法有些类似传统的内省法,也可以认为是对内省法的批判与继承。

在进行口述报告实验时,主试一定要要求被试大声地如实报告操作时自己思考的详细内容,使内部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但不要他们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

被试所报告的应主要是短时记忆中保留的很快就会消失的信息。

内克森和西蒙等人采用这种方法,在认知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口述报告的方法已被许多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接受。

(3)计算机模拟的方法:

计算机模拟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是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是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来认识人心理过程的本身,即对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进行逻辑分析。

计算机模拟常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多从程序缩减、流程分析、程序模拟三个方面着手。

程序缩减是一种以潜在性因素作为资料来源,用分离认知因素来探讨认知过程的方法。

典型的设计是让被试执行两种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从对比的角度来探讨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间和信息加工过程。

流程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流程图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操作时心理表征的顺序和方向。

程序模拟是把人的认知过程编成各种计算机语言输入计算机,如果输入的程序能正常工作,设计者至少可以得知某种心理过程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即获得逻辑合理性方面的验证。

例如,达柯等人则探讨了人怎样利用自己有限的短时记忆去处理和分析句子的前后关系,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生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任务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个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是认知神经科学拟回答的根本问题。

在方法学上,认知神经科学包括两大类互补的研究方法:

一类是无创性脑功能(认知)成像技术,另一类清醒动物认知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前一类方法中又分为脑代谢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两种;后一类方法中包括单细胞记录、多细胞记录、多维(阵列)电极记录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学方法(手术法、冷却法、药物法等)。

尽管这些方法为人类科学增添了许多光彩,但远未满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要求。

例如,脑认知成像技术可以为我们对认知过程的脑功能形成直观的图像,然而这种图像仅可提供结构或区域性功能关系,对于细胞水平的机制显得过分粗糙。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

⑴脑损伤病人研究;⑵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

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⑷事件相关电位;⑸单细胞记录技术。

不能用在人类身上

1.事件相关电位的原理和方法:

(1)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它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点位。

经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种称为外源性称为,而后两种称为内源性成分。

这几种成分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不仅仅是大脑单纯生理活动的体现,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其次,它们的引出必须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变化。

其中P3是ERP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一种内源性成分,也是用于测谎的最主要指标。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词。

(2)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试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属于长潜伏期诱发电位,测试时一般要求被试者清醒,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中。

引出ERPs的刺激是按研究目的不同编制而成的不同刺激序列,包括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刺激,其中一个刺激与标准刺激产生偏离,以启动被试的认知活动过程。

如果由阳性的物理刺激启动,除了由认知活动产生的内源性成分,尚包括外源性刺激相关电位;如由阴性刺激来启动心理活动过程,则引出由认知加工而产生的内源性成分。

P3为ERPs中重要的内源性成分,现时对它的研究最为广泛。

多为神经精神学科研究,如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智力低下等,通过研究P3的潜伏期、波幅、波形变化,反映认知障碍或智能障碍及其程度,同时尚应用于测谎研究。

另有人将P3、CNV用作观察神经精神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

事件相关电位的另一内源性成分N2为刺激以后200毫秒左右出现的负向波,反映大脑对刺激的初步加工,该波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一复合波,由N2a和N2b两部分组成,N2a不受注意的影响,反映对刺激物理特性的初步加工。

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的设置是研究ERPs的关键,要求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刺激模式,包括两种及以上不同概率的刺激序列,并以特定或随机方式出现。

包括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躯体感觉刺激模式。

听觉刺激模式包括三类:

1.随机作业(OB刺激序列);2.双随机作业;3.选择注意。

OB刺激序列(oddballparadigm):

通过耳机同步给高调、低调纯音,低概率音作为靶刺激,诱发ERPs。

通常靶刺激概率为10—30%,非靶概率70一90%,刺激间隔多采用1.5—2秒,刺激持续时间通常为40—80毫秒,反应方式为或默数靶信号出现次数或按键反应。

2.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脑功能成像是指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对大脑功能活动进行显示的过程,多用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功能代谢计算机断层(PET/CT)。

FMRI和PET这种测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为1-3mm,但时间分辨率低,大约为1s。

相反EEG和MEG能够很快地记录脑内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时间分辨率为毫秒级,但它们对源的空间定位困难,空间分辨率为厘米级。

间定位困难,空间分辨率为厘米级

FMRI是近年来发展的脑功能成像技术,目前成为研究脑功能的主要手段。

可分为3类:

(1)灌注基础上的FMRI,以示踪剂在脑内的时间过程来计算脑血流。

(2)血流基础上的fMRI,可探察大血管里的血流变化。

(3)磁敏感对照基础上的fMRI,如血氧水平依赖性方法。

在fMRI成像中,没有直接观察大脑皮质内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或神经元的代谢变化,而是观察皮质功能活跃引起的功能区脑血流量及微循环内血氧含量的改变,进而引进的MRI信号变化。

但总体上磁共振信号总是滞后与神经和生理响应,也就不能实时的反应人脑的活动,这就促使人们考虑是否能把磁共振成像和时间分辨率较高的EEG结合起来。

二、分析比较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认知心理。

(25分)

试论行为主义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异同。

(20分)

答:

(1)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2)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3)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

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试举一例说明什么是研究的外部效度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

(25分)

答:

(1)心理实验的外部效度,就是指实验的目标总体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亦即实验的样本结论推广到实验目标总体的有效性程度。

每一项研究都是在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尽管研究本身具有特异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他们的结果不是特异的,而是可以推广到研究情境之外的。

例如:

斯特拉克、马丁和斯特普在1988年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牙齿间放一支笔(迫使其微笑)的人和在嘴唇间放一支笔(迫使其皱眉)的人相比,前者比后者更有可能认为卡通片有趣。

尽管这项研究是在1988年用伊利诺斯州大学的学生做的,但研究者通常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结果可以推广到实验范围之外。

就是说,如果其他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接受测试,应该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有些研究,如前面的微笑-皱眉实验,其结果的外部效度并不存在多大争议,但也确实有很多研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使人们对其结果的推广效果产生怀疑,常见的情况是将研究结果从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推广到不加控制的现实世界。

将研究结果推广到特定研究之外的效度问题,就是外部效度问题。

研究中任何制约结果通用性的特征都是对外部效度的损害。

研究的目的是得到能反映两变量间存在的真实关系的结果,如果研究结果能同样地适用于特定实验范围之外的其它时间、情境和人群,则认为此研究具有外部效度;相反,如果结果只在研究限定的约束条件内有效,则此研究缺乏外部效度。

2、任何造成研究条件更具有特异性的因素都会带来对研究外部效度的损害,这一般包括被试者特征、主试者特征、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特异性越强,越有可能导致研究情境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的差异性,使研究情境中观测到的被试行为区别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也就制约了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

因此,在实验过程要注意:

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实验一般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进行,造成过分的人工情景,需要增加实验变量,从各方面进行处理。

增加样本的代表行。

要求取样时一定要注意随机化和代表性问题,增加取样的层次可以使样本代表性增大。

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四、述评主要的人格理论。

(25分)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三)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四)人格特质的新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

本我是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由人的先天本能和感官欲望组成,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和感官欲求。

本我给人的行为提供能量,那种很原始的冲动力量就是里比多。

本我无意识,没有理性,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只要求满足,而不管满足是否可行和是否合理。

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一方面,它要反映本我的要求。

另一方面它又受超我的限制。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以合理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主要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并追求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各自代表了人格结构的某一方面,本我代表生理本能,自我代表心理现实,超我代表道德理想。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三者互相协调时,人格就健康;三者矛盾加剧互相敌对时,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口腔期(0岁~1岁)、肛门期(1岁~2岁)、性器期(3岁~5岁)、潜伏期(6岁~11岁)和生殖期(12岁~18岁)』。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是一种生物决定论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这个理论对人格结构的深层次研究,特别是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保持相对平衡的观点,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通过对人格特质的因素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共分为四层,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的相互关系。

如图所示:

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将人格特质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前者是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后者是许多人(同一群体或阶级的人)所共有的人格特质。

虽有共同特质,但共同特质在各个成员身上的强度却各不相同,而且共同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会随时间不同而不同。

卡特尔还根据人格特质的层次性,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只是特质原来的集合,这种集合只说明特质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揭示出行为的真正原因。

根源特质指行为的最终根源,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

根源特质控制表面特质的聚集。

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例如,聪慧性是一种根源特质,它是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从人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速度等方面间接地推测出来。

这里,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速度就是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由人的先天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

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是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一定的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和强度。

卡特尔认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