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04049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节小儿诊法概要.ppt

小儿诊法概要,附属医院中医科赵丽华,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四诊内容和观察方法。

2掌握小儿望诊。

3.掌握小儿诊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1讲解小儿四诊内容、特点及注意事项。

(1)望诊:

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2)闻诊:

听啼哭声、语言声、呼吸声、咳嗽声、嗅气味。

(3)问诊:

问病情、问年龄、问个人史、分娩史、预防接种史、遗传史。

(4)切诊:

切脉、按诊:

按头颅、颈腋、四肢、皮肤、胸腹。

2重点讲解望诊在小儿四诊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内容,诊断小儿疾病,同样采取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病理反应均不同于成人。

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较大儿童也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息气息,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但是重视望诊,不等于单凭望诊就可以诊断疾病,而是应该四诊合参。

一.望诊,儿科望诊可以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

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1.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通过对小儿的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综合观察,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所在。

面部望诊中主要根据五色主病,即从小儿面部的色泽变化来诊断小儿病。

2望形态形指外形、形体,态指动态。

3审苗窍苗窍是指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

苗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有病往往从苗窍中反应出来。

4辨斑疹斑和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体征。

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称之为斑。

5察二便观察大小便的变化,对小儿疾病的辨证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及较小乳儿大便可呈糊状,日次左右,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而干湿适中。

6.看指纹指纹是指虎口之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看指纹是对岁以下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可辨别婴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以及估计预后等。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闻诊是运用听觉、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嗅气味等方面。

三.问诊,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小儿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痛,乳儿不会语言,因此儿科的问诊主要是向家长或保育员询问。

1问年龄:

问实足年龄。

2问寒热:

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表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来判断,如手足心热,头额热、受乳时口热等。

3问汗小儿肌肤薄弱,较成人容易出汗,一般不属于病态。

4问头身较大儿童每能述说头痛与眩晕,一般见于高热、贫血等。

5问饮食如小儿能够按时乳食,食量正常而不吐泻,为正常现象6.问二便询问小儿的二便情况,应着重了解排便次数及时间,大便质地和形色等。

还应了解小便的量、色、质、气味及伴有症状等。

7问胸腹8问睡眠问个人史个人史包括生产、喂养、发育等。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

(一)脉诊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以呼吸定脉率,成人为一息四至,而小儿则在一息六至左右。

如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计算:

出生婴儿至(120140次分);1岁为至(110120次分);岁为至(110次分);岁为至(90次分);14岁与成人相同(7680次分)。

如较正常为快则为数脉,不足则为迟脉。

小儿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二)按诊,主要包括按压和触摸头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

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同样采取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病理反应均不同于成人。

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较大儿童也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息气息,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但是重视望诊,不等于单凭望诊就可以诊断疾病,而是应该四诊合参。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通过对患儿全身或局部的观察,获得与疾病有关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儿科望诊可以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1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通过对小儿的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综合观察,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

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无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也多轻而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二目无神,面色晦暗,表情呆滞,呼吸不匀,反应迟钝,均为有病的表现,且病情较重。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所在。

面部望诊中主要根据五色主病,即从小儿面部的色泽变化来诊断小儿病。

五色主病可归纳为:

青色主惊、主风、主痛、主寒、主积。

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

黄色主疳、主虚(脾虚)、主湿、主疟。

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

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另外,还有五部配五脏的方法,就是根据小儿面部不同部位出现的各种色泽变化,结合所属脏腑来推断病变的部位与性质。

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

五脏与五部的关系最早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提出:

“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

五色主病与五部配五脏可互为参照。

1.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动态。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主要观察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几个方面。

凡形体充满,筋骨强健,姿态自然,活动随意,均为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削,皮肤干枯,毛发萎黄,表情呆滞者,为先后天不足,多属有病。

如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五迟证;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眼睑下垂,多见于解颅。

肌肉松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气弱。

前囟及眼睑凹陷,皮肤干燥,多见于婴幼儿泄泻之气虚液脱;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额上青筋显现,多属疳证;毛发枯黄,发竖稀疏,容易脱落,为气血虚亏的表现;指甲菲薄,苍白质脆,为血虚之重证;指甲青紫或呈杵状,为心阳不足,气血淤滞。

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姿态。

若小儿喜俯卧,常为乳食积滞;仰卧少动,二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的表现;若项强肢搐,甚则角弓反张,多属惊风;若翻滚不安,哭叫吵闹,两手捧腹,多为腹痛;若呼吸气急,咳逆鼻煽,多为肺炎喘嗽;若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2.审苗窍,苗窍是指口、舌、目、耳、鼻及前后阴苗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有病往往从苗窍中反应出来口察口时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的变化口唇淡白为脾虚气血不足;唇色青紫为血淤或寒证;唇色樱红为暴泻伤阴;口唇干燥为上津之证;齿为肾之余,齿龈属胃,齿龈红肿多属胃火上冲;牙齿逾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婴儿牙龈有白色斑块,影响吮乳,俗称马牙;咽喉是呼吸于饮食的通道,与肺胃相连,咽红发热,为风热外感;咽红乳蛾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口舌粘膜破溃糜烂,为口腔炎症;若满口白屑,状如鹅口,为鹅口疮;若两颊粘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舌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质淡红润泽,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若舌体胖大,舌边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水饮痰湿内停;舌红绛,舌体短缩,多为热盛伤津,阴液枯涸,筋脉失养而挛缩;舌色青紫肿胀为中毒;舌淡为气血两亏;舌质绛红,上有芒刺多为温热病邪入营血;舌红少苔为阴虚火旺;舌质紫暗为气滞血淤;舌苔白腻为寒湿内停;舌苔厚腻为宿食内滞;,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现代医学所称“地图舌”舌体局部剥蚀无苔,可剥去一处,也可剥去数处,剥蚀边缘有白色隆起,一般开始均在出生6个月以后,这种舌象多年不易消失,平时身体健康时没什么不适,多为胃之气阴不足。

但在热病后,苔剥蚀范围增大,舌质变红,从而引起舌炎而疼痛,尤其吃咸、酸的东西,疼痛加重,常造成拒食。

常为津伤阴亏,苔白为重,苔黄为热;花剥苔的形成,是由于舌表面丝状乳头剥脱所致,但舌表面,上皮组织未受到影响。

中医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多数属气阴不足所致。

可用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以益气养阴。

多数小儿服23周后,剥蚀范围缩小,以致消失,但容易出现反复。

舌上溃疡多为心火上炎;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舌色深红,活动不灵称木舌,多为心脾积热;可用清心泻火,解毒消肿的方法治疗。

内服泻心导赤汤或清热泻脾散加减。

舌吐唇外,立即收回为吐舌,多为心经有热所致,也可是惊风的先兆;舌吐唇外,来回拌动,挥动不停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之象,也可见于小儿智力低下者。

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目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之象反之目无光彩,两目无神或闭目不视,均为病态表现;若见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涣散无反应,病必严重。

此外,还应观察眼睑、内外、白睛、瞳人的变化。

鼻察鼻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

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流黄涕,为风热感冒;长期流浊涕,气味腥秽,为肺经有伏热;鼻翼煽动,伴呼吸急促,为肺气郁闭,见于肺炎喘嗽;鼻孔干燥,为肺经燥热,或外感燥邪;鼻衄为肺经郁热,迫血妄行;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疹点,为麻疹向外透发,顺证的表现。

耳是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为健康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耳壳软而紧贴两颞,耳舟不清;耳内流脓,为肝胆火盛。

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泪,常为麻疹之先兆;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胀,则痄腮的表现。

二阴男孩阴囊不松不紧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阴囊时肿时复,啼哭时肿大加甚,是疝气的表现;阴囊阴茎均肿,常为肾炎水肿的表现。

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潮湿瘙痒,应注意饶虫病。

小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皮炎;大便坚硬带鲜血,常为肛裂;便后直肠脱出,多属中气虚亏,见于脱肛。

3.辨斑疹,斑和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体征。

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摸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称之为斑。

凡形如粟粒,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称之为疹。

斑色紫黑,密集融合成片,多为邪入营血;若斑点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多淡红,发无定处,出没无常,多为内伤气血亏虚;小儿发疹,疹色暗红,从头到胸腹四肢,先稀后密,多为麻疹;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色淡红,瘙痒不安,时发时止,多为风疹;疹色玫瑰红,疹细稠密,热退疹出,可见于奶麻;疱疹遍于头身,疹子此起彼落,则为水痘;如见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多为湿邪内郁,汗出不彻所致。

4.察二便观察大小便的变化,对小儿疾病的辨证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及较小乳儿大便可呈糊状,日次左右,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而干湿适中。

大便燥结,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湿热内滞;下痢清谷,洞泻不止,则为脾肾两虚;大便赤白粘冻,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大便灰白,为脾阳不振,多见于梗阻性黄疸;大便果酱色,且阵发性哭闹,多为肠梗阻、肠套叠等病。

正常小儿的小便为淡黄色。

小便黄赤、短频而痛为湿热下注;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尿色深黄多为湿热内蕴之黄疸;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

5.看指纹指纹是指虎口之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看指纹是对岁以下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可辨别婴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以及估计预后等。

诊察时用手指轻轻地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易于显露。

观察时应将小儿抱向光亮之处,以便于观察指纹的变化。

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指纹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滞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内伤之里证;指纹色紫红多为内热证;指纹色鲜红,多为外感表证;色青主风及各种痛证;紫黑为热邪深重或气滞血淤;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而易治;指纹现于气关,病情较重;指纹现于命关,病情危重;指纹“透关射甲”病多危殆。

二.闻诊,闻诊是运用听觉、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等方面。

1.语言声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

语声低弱,为气虚;呻吟不休为身有不适;高声尖叫,常为剧痛所致;谵语狂言,为邪热入营,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语声嘶哑,多为咽喉和声带疾患。

2.啼哭声正常小儿哭声洪亮而长,并有泪痕。

健康小儿啼哭,要注意尿布潮湿和饥饿思食,饥饿哭声多绵长无力,或口作吮乳状。

若哭声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多为腹痛所致;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咽喉水肿所致;久病体虚及疳证,哭声延绵而低微。

小儿哭声以响亮为实证,哭声低微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轻,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3.咳嗽声咳嗽以声音畅利,痰易咳出为轻。

咳声清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或为咽炎所致;咳嗽阵作,并有回声,常为百日咳;咳声嘶哑,如犬吠声,常见于喉炎或喉白喉。

4.呼吸声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痰邪壅肺,如哮喘;呼吸急促,气粗鼻煽,多见于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为呼吸道阻塞;呼吸低微,双吸气如哭泣声,为肺气将绝之危证,如呼吸衰竭;乳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常为鼻塞所致。

5.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及大小便的气味。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之热上蒸,浊气上升所致;口气臭腐,牙龈肿胀溃烂,则为牙疳;口气酸腐而臭,多为伤食;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大便秽臭,为湿热积滞;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气,为脾胃两虚。

小便短赤,气味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三、问诊,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小儿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痛,乳儿不会语言,因此儿科的问诊主要是向家长或保育员询问。

1.问年龄许多疾病与年龄有关,详细询问患儿年龄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用药有重要意义。

如诊断脐风、胎黄、脐疮等多见于一周内初生儿;而鹅口疮、夜啼、脐突又以乳婴儿为多;遗尿则发生在岁以上的小儿;麻疹发生在出生个月后的乳婴儿;水痘、百日咳则在幼童期多见,12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的过程,基本上已接近成人。

2.问寒热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表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来判断,如手足心热,头额热、受乳时口热等。

小儿怕冷可从姿态改变来判断,如依偎母怀,蜷缩而卧等。

发热恶寒无汗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午后低热,常伴盗汗,为阴虚之证;发热持续,热势嚣张,舌苔厚腻,为湿热内蕴;小儿怕冷,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

3.问汗小儿肌肤薄弱,较成人容易出汗,一般不属于病态。

若白天出汗较多,或稍动即出,称为“自汗”,是气虚卫外不固的表现。

若夜间睡后汗出,称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

汗出热不解,为热病邪气由表入里的表现。

4.问头身较大儿童每能述说头痛与眩晕,一般见于高热、贫血等。

发热肢体疼痛,常为风寒湿热之邪外束之象;此外,一些发疹性疾病和荨麻疹,常有皮肤瘙痒。

5.问饮食如小儿能够按时乳食,食量正常而不吐泻,为正常现象。

若小儿不思乳食,为脾胃薄弱;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为伤食积滞;腹泻纳呆,为脾不健运;食多而大便多不消化,形体消瘦,多为疳证;渴喜冷饮则为热证;渴喜热饮,或口不渴多为寒证;频频引饮,口唇干燥,为胃阴不足,津液亏耗;渴不欲饮多为中焦有湿热。

6.问二便询问小儿的二便情况,应着重了解排便次数及时间,大便质地和形色等。

还应了解小便的量、色、质、气味及伴有症状等。

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增多,赤白粘冻,为湿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痛,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津亏便时哭闹多为腹痛;大便排出,绕脐作痛,多为蛔虫病;小便清长,夜间遗尿,多为肾气亏损,下元不固;小便频数,急痛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小便刺痛,淋漓不禁,或尿中夹有砂石多为石淋之证。

7.问胸腹胸部窒闷,哮鸣痰喘,为痰阻肺络,如哮喘;胸痛发热,咳嗽气促,可为肺炎喘嗽;脘腹饱胀,多为伤食积滞;腹痛隐隐,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病;此外,小儿剧烈腹痛,须注意外科疾病。

8.问睡眠小儿睡眠总以安静为佳,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

烦躁少睡,盗汗发稀,多为佝偻病;睡中齘齿,多为蛔虫证;睡眠不安,肛门瘙痒,多为饶虫证。

昏睡、嗜睡,在温病时多为邪入心包,或痰蒙清窍。

9.问个人史个人史包括生产、喂养、发育等,生产史要问清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点,出生状况,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

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助食物添加情况,是否已断奶和断奶后的情况。

对年长儿还应询问饮食习惯,现在的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发育史包括体格和智力发育,如坐、立、语、行等开始的时间,出牙和囟门闭合的时间。

已入学的儿童还应了解学习情况,以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此外小儿还应询问预防接种情况,以及有无哮喘、血友病、智力低下等遗传性疾病。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

1.脉诊正常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若以呼吸定脉率,成人为一息四至,而小儿则在一息六至左右。

如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计算:

出生婴儿至(120140次分),一岁为至(110120次分),岁为至(110次分),岁为至(90次分),14岁与成人相同(7680次分)。

如较正常为快则为数脉,不足则为迟脉。

小儿寸口脉位短,切脉常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

并应取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来体会脉象的变化。

小儿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一般来说,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里虚证。

小儿腹痛或惊风多见弦脉;心阳不足或心气受损多见结代脉;失血为芤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较盛可见濡脉;内有痰湿或食滞可见滑脉。

2.按诊,主要包括按压和触摸头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

囟门凹陷可见于泻甚脱水;囟门高凸,则为火热内盛;囟门闭合延迟,宽大,头缝开解,则为解颅;颈项腋下结节肿大,发热压痛,(淋巴结炎)则为痰毒;颈项结节大小不等,连珠成串,质地坚硬,推之不动,(淋巴结核)则为瘰疬;胸骨高突为“鸡胸”;脊柱高突,按之不痛,则为“龟背”;胸胁触及串珠,二肋外翻,多见于佝偻病;虚里搏动太强,节律不匀,属宗气外泻;虚里搏动微弱,触之不明显,为宗气内虚;虚里搏动过速,伴有喘急,为宗气不继;,左胁肋下按之有痞块,为脾肿大;右胁肋下按之有痞块,为肝肿大;腹痛喜按,按之痛减,为虚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痛甚,为里实腹痛;脐周疼痛,按之痛减,多见于蛔虫证;腹部胀满,形体消瘦,腹部青筋暴露,多为疳证;腹部胀满,叩之鼓声,多为气滞腹胀;腹部胀满,推之有液体波动,多为腹内有积水;四肢厥冷,多为阳虚;四肢挛急抽动,为惊风之征;手足心发热为阴虚内热;皮肤按之凹陷,为水肿之征;皮肤干燥松弛,为吐泻失水之征。

【思考题】,1.为什么小儿四诊以望诊为重要?

附.五脏辨证纲要,五脏辩证也是祖国医学脏腑辩证学说中的一部分。

古代许多儿科医家对此十分重视。

所谓五脏辩证,主要通过“四诊”搜集的症状和体诊征,按五脏所主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为治疗提供辩证依据。

对五脏辩证的所主、本病、色诊、脉象、辩证性能等,已用下表归纳。

此表根据小儿药证直诀和育婴家秘二书归纳而成。

表中所述“所主”,指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所主”的含义,在育婴家秘中作了简明的解释,用“语其证”三字概括,也即“所主”是论述五个脏器的病证,把这些病证抽象为风(抽风)、惊(惊悸)、困(湿困)、喘(咳喘)、虚(虚寒)。

对五脏性能的认识,表中用肝常有余、心火炽、脾常不足、肺娇嫩、肾虚寒进行了归纳。

从五脏性能分析,古代医家认为心、肝二脏为有余之脏,而脾、肺、肾则为不足之脏。

育婴家秘中说:

“人皆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子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对五脏性能的认识,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