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13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单元 有趣的动物.docx

一单元有趣的动物

一单元有趣的动物

1、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

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课件:

多种动物的运动

2.      提供观察对象:

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      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并记录。

(3)      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      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      边观察边记录。

(3)      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

问:

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      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动物的防御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

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

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

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

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动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1.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

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

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多彩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

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二单元到苗圃去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      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

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

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

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提出。

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

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用茎繁殖

8茎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

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

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每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

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

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

板书

                   8、茎繁殖

月季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9移栽植物苗

 教学目标

1.       认识植物造林的重要作用。

2.       能就植物移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讨论,最终掌握植物幼苗移栽的方法。

3.       完成扦插月季幼苗的移栽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栽操作。

4.       能对移栽后的植物继续保持研究的兴趣,并完成观察记录。

5.       认识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规和纪念日,了解法律法规、纪念日的重要意义。

6.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移栽月季苗分解图

分组准备:

扦插成活的月季苗、花盆、瓦片、泥土、移植铲、水壶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师问:

“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相似的场景吗?

你觉得移栽植物造林绿化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并就此进行简单讨论。

适当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移栽植物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2.讨论移栽的注意事项,知道移栽方法。

提出问题:

怎样做,才能使植物的幼苗容易成活?

学生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考虑哪些条件是影响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页“小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移栽的方法更加清晰,使后期学生操作移植月季幼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后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教材中。

(讨论的结果,实际上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材资料、查阅其它资料后形成的最终结论。

5.完成填写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全班之间的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认识。

6.实际操作并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

出示关于月季移栽过程的分解图,对各副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更加准确地完成移栽活动的每一环节。

对前面通过讨论得到的移栽方法的进一步强化。

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移栽的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每一步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月季幼苗的成活率。

)教学时应该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图1,瓦片的大小应该能刚好罩住花盆流水孔,底层土壤应该用手轻轻压紧;图2,从繁殖槽内挖掘出幼苗时,尽可能保持根系周围的土壤不脱落,不要触碰根系;图3,填土窑均匀;图4,压实土壤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导致土壤内根系被破坏;图5,一次性浇透水,以水不漫过花盆,并从流水孔流出多余水为准,强调要节约用水。

补充移栽后期管理注意事项:

刚移栽的幼苗要放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浇水要一次性浇透;注意观察土壤变化,土壤发白时就应该浇水;每天注意给幼苗的叶面喷水,保持空气湿度;移栽后的1~2个月内不需要浇肥料,以免灼伤根系。

指导学生完成月季幼苗的移栽工作,要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移栽结束后,师问:

“我们的移栽工作已经完成了,月季能正常生长吗?

”要求学生对移栽后的月季进行跟踪观察,并结合小组特点完成各自的观察记录工作。

7.知道我国关于植物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

收集一些关于我国所建立的保护植被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讲解。

“植树节”的由来和含义,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

提出问题:

如果要在植树节这一天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习到的繁殖、移栽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实施计划。

自由研究

活动建议

1、广泛收集关于根繁殖的资料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种子、茎来繁殖植物的技术,但是对于根的繁殖技术还没有接触过。

关于资料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任务。

通过该部分的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

学生将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了解一些利用根来繁殖的基本技术,为后期的实践累计理论知识。

       2、整理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的内容众多。

在资料收集完毕后,必须要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

通过该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

能用根繁殖的植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繁殖的效果几个基本板块。

使学生清楚用根繁殖植物需要完成的基本步骤,为繁殖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分析方式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项目

收集到的资料

能用根繁殖的植物名称

 

 

 

 

 

繁殖过程

 

 

 

 

 

繁殖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所收集的种类较多,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以小组为的单位完成统计分析记载。

       3、把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组织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交流,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用根繁殖植物。

资料的交流过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资料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形成浓厚的交流气氛,培养善于交流的能力。

       4、实验并完成记载。

   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操作之前,应该提示学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于实验的植物品种,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资料的运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教材提示了使用甘薯,甘薯是一种容易用根来繁殖的植物,且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验对象。

在完成繁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载,要求内容尽可能详细。

该记载应该包括三部分:

 

(1)实验的操作过程;

(2)根块的发育情况;(3)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及活动总结。

   各部分的参考实验表格如下:

实验操作过程记录

植物名称:

操作步骤

操作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根块发育情况记载

根块发育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移栽后实验观察记录表

移栽后的叶的变化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二单元到苗圃去

7       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

铅笔、尺、记录用纸。

第一课时

参观苗圃,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本课时是调查活动的起始课,学生将在该课时中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并生成科学调查的具体目标。

具体教学目标:

参观苗圃,观察植物幼苗种类。

组织学生参观苗圃,提出观察目标:

在苗圃内你看到了多少种不同的植物幼

苗?

谈话:

你们在苗圃中看到的植物幼苗多吗?

你们算过没有,一共看到了多少种不同植物的幼苗?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苗圃内汇集了多种植物的幼苗。

围绕这一共识,可以提出问题: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它们是怎样繁殖出来的?

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学生可能提到的解释包括: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3)用根繁殖出来的;(4)用茎繁殖出来的。

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1)问一问园艺工;

(2)查阅书籍;(3)查阅网络资料等。

3.制定科学调查计划,完成人员分工。

直接提出:

我们将要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将调查目标进一步明确。

紧接着提出问题:

要进行这次调查活动,你准备采用哪些简单而切实可行方法?

这里所指的方法,是学生围绕已经明确的主题而提出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

学生可能会再次提出:

询问、查阅资料、查阅网络资料等方法。

虽然提出说法可能和前面所提到的方法相同,但是在认识层面上显然现在所提出来的要更高一些。

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其它方法,教师要针对问题灵活处理,指导学生围绕“简单”、“容易操作”来进行合理的取舍。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简单而且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每个小组都一一完成,工作所需时间太多了,全班来一次分工在怎么样?

获取学生在分工这一形式上的认同和支持。

提出分工要求:

选择一种调查方法作为你们小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同时考虑一下准备怎样开展活动,明确一下活动地点、时间,也可以看看还有什么其它问题。

引导学生小组商议,选择一种合适自己小组人员特点的调查方法。

指导学生明白小组分工需要完成的工作。

出示班级小组分工表,各个小组都选择了合适的调查方法了吗?

引导各实验小组依次汇报,并将各小组的选择依次填写在班级小组分工表内。

如果出现个别调查方法没有任何小组选择时,可提出问题:

哪个小组愿意选择和别人小组不一样的调查方法?

鼓励学生在方法上和他人小组形成差异。

学生选择完毕后,引导学生共同关注班级分工表内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全班的研究主题,各小组所选择的调查方法和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

各小组现在已经选择了合适自己小组的调查方法,大家再讨论一下,小组内的人员需要怎样根据各人特点具体分工才能提高你们小组的工作效率。

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组内的分工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办法,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深入各小组,了解小组内人员分工的具体情况。

小组交流完毕,要求1——2个小组汇报人员安排情况。

听完汇报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记录表格,讲解记录方式,提出记录要求:

各个小组将调查后的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填写在记录表中。

记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提示用文字、数据、绘画等方式。

记录的表格可以完全采用教材的设计,也可以各个小组根据自己调查内容的特点自行设计制作。

4.开展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所需周期较长,可以放在该课时完毕以后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

教师应该加强定期的了解和指导,提示学生完成相关记录。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

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

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