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3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讲稿 二.docx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讲稿二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讲稿二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讲稿

(二)

2011年08月25日

  大家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个原因是不知道音乐表达的是什么,还有其他层面的原因。

大家想想轻音乐你也听不出来?

那你怎么就不说你自己不懂呢?

轻音乐都有标题的,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秋日的私语》你也听不出来?

你为什么不说自己不懂?

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

实际上,当大家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

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不适应这种感觉,也可以说听众在感觉的层面无法接受严肃音乐。

  我经常把欣赏音乐和美食做比较,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单独的苦、辣、酸,像臭豆腐、外国人的奶酪、南方的榴莲、北京的豆汁、江浙的臭冬瓜,你还需要适应一下子。

  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对应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红字是音乐方面的表现,蓝字是欣赏者方面的原因(见PPT)。

曾经有人说,即便听了你的大道理,我也不爱听外国人的音乐,因为什么?

难听!

大家所说的难听基本上可以归结到这四个方面去。

  首先第一个不爱听严肃音乐的原因是觉得“旋律、音调怪”。

什么叫怪?

臭豆腐怪、榴莲怪。

什么叫“音调怪”?

我给大家讲一点乐理知识,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1234567组成,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7个音,大家都知道是几个音符吧?

(观众:

5个)少俩,为什么说你五音不全啊?

本来都少俩了,你还不全。

少什么呢?

少了4和7,中国的音乐缺“发、西”(音同)。

大家都听过“宫商角徵羽”吗?

这就是12356的古代叫法。

弹钢琴的时候是123456,一个手对应一个键,把弹4的手去掉,没问题。

“唻嗦咪唻咪嗦咪唻哆唻…”(音同),只要你不唱4(发)、7(西),一唱就能唱出中国味。

要是让你做一首中国味的曲子,别看你既不识谱、更不懂乐谱,甚至从来没见过钢琴,你都可以把中国曲给作出来,你就光弹黑键,别弹白键,在黑键上乱按,按了以后就会发现真出中国调。

(观众笑)但你如果老按4(发)、7(西),就容易出外国调。

  还有日本音乐也是五个调,少了2(唻)、5(嗦),你要经常唱6(拉)、7(西),就能唱出日本调来。

(观众掌声、笑声)

  周海宏:

大家还记得《鬼子进村》怎么唱吗?

  “啦西啦哒咪”(音同)…。

  我的好朋友到西北农村给农民朋友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下面的听众什么感觉?

大家说像《鬼子进村》了。

(观众笑)

  在乐理上,“咪发”和“哆西”(音同)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都是全音关系,中国的传统音乐因为少了“发西”(音同)这两个音就没法构成半音关系,如果音乐当中有很多半音的话,在中国环境中成长的听众就很不习惯。

  (现场播放音乐)

  人们还不爱听不能唱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其实这就是习惯问题。

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东西大家很习惯,成长过程当中没有的东西大家会觉得怪异。

原来人们管啤酒叫什么味?

马尿味,现在很少这样说了。

人们原来喝葡萄酒,就说酸不拉叽的怎么喝啊?

现在喝多了也挺好。

多接触,习惯了就好。

  人们还不爱听太低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也不爱听太高的东西、太弱的东西、变化太细微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人的听觉能力是需要选择的,人所有的感觉能力都是需要训练的。

  你去儿童用品商店会发现所有的颜色都是很鲜明、艳丽、单纯的,小孩喜欢鲜明、反差大、对比强的东西,成人喜欢细微、微妙、复杂的东西。

小时候喜欢这个画,长大以后喜欢《蒙娜丽莎》(见PPT一幅中国美女年画、一幅《蒙娜丽莎》)。

以前觉得这个画(年画)挺抢眼挺好,这个(《蒙娜丽莎》)黑乎乎的,现在长大了觉得这个年画乱哄哄的。

小时候觉得《蒙娜丽莎》不好看,不哭不笑的样子,长大以后才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太微妙了。

刚开始看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也都一样。

现在就不理解了,那么大差别怎么当年愣是分不出来,为什么?

你感觉能力多了,经验多了,分辨能力强了。

但是我觉得现在看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会觉得长得都一样的,因为经验少,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所以,小孩子喜欢的音乐一定要变化鲜明、对比强、反差大,如果是很少变的,小孩不爱听。

  人们不爱听太慢的东西,一慢就感觉特别沉闷。

有的人不爱看节奏慢的电影,还有人不爱看足球,嫌进求太慢,因为慢的东西对人注意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人的注意力保持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的。

所以小孩喜欢的音乐要一定的速度,“嗦咪咪唻发发多唻咪发嗦嗦嗦…”,小孩就喜欢这样。

什么叫慢?

就是两个事件间隔长,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样的音乐孩子就不喜欢听,像“咪——啦——发—”,小孩等你“啦”出来,“咪”早就忘了,注意力保持不了那么长时间。

  人们不爱听找不着旋律的东西。

有人说,所谓的高雅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听起来“嘎吱嘎吱”半天,听不出个调调来,怎么样欣赏这些部分呢?

还是注意力的保持问题。

  我爱把这部分跟看足球赛相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为什么?

因为老也不进球,还满场乱跑,不知道该看什么。

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足球是最令人疯狂的运动。

为什么?

还是因为进球太少,每进一个球才特别激动人心,这是心理学的效应,我们管它叫做“没有强烈的期待就没有强烈的感动,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

什么意思?

足球一开场就进球和踢到第89分钟才进球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

音乐当中没有旋律,是为了阻碍旋律出现,是铺垫、蓄积、酝酿的过程,当我们的内心期待铺垫得特别强、心理能量聚集得特别大的时候再把旋律给你,才特别地激动人心。

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听这部分,就像很多人不爱看不进球的比赛,他不能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地专注于对过程发展变化的感受。

  下面我要用这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过程的变化,从过程到激动人心的感觉。

这个需要一个例子来引导大家,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比赛,上去就像进攻,下来像撤退。

进攻、进攻、进攻,没准备好,一脚长传过来全军撤退,放慢节奏、稳定阵脚,长传、短调,调整阵形以后发起第二轮进攻,第一轮进攻是大敌压境,杀到禁区外围,这时候单刀直入带球杀入进去,这是钢琴协奏曲,乐队停了就剩一架钢琴往前冲,然后临门一脚应声入网,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候开始旋律了。

  (现场播放钢琴协奏曲)

  周海宏:

没旋律了,往上踢、进攻、传、进攻、冲、上、全军撤退、长传、短传、再长传、开始进攻啦…迂回、外围、全线进攻、大军压境、单刀直入…。

  多好听的旋律啊!

上去就唱不如经过一番铺垫以后推出来那么激动人心,大家可能不知道,你们刚刚听了半天毫无旋律的东西,怎么听的?

专注于对过程变化的感受,这并不复杂。

  人们不爱听太吵闹的东西。

  (现场播放很吵的音乐)

  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音乐。

  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

那天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

他听了之后说:

哎呀!

轰轰响!

(河南话)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

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

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

真辣!

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

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

  当你觉得严肃音乐难听的时候,跑不出我说的这四个方面。

  有人问,周教授,到底什么是严肃音乐?

什么是通俗音乐呢?

  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释一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

当然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我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

每个人都可以欣赏最伟大的作品,一听“高雅音乐”让人敬而远之,这个词有一股阶级分层的色彩。

而且这个词很不准确,音乐当中那些阴森、恐怖、焦虑、挣扎、滑稽也不能用“高雅”这个词代替。

“严肃音乐”这个词也不好,一副阴森森、冷冰冰板着脸孔教训人的感觉。

但是没办法,没有别的词用。

用“经典”这个词吗?

大部分音乐作品不是经典,还有每日涌现的新作,既不经典更不古典,找不到一个好词。

  我想强调一下,左边这个东西(见PPT年画)是人生来就可以感受的,右边这个东西(见PPT《蒙娜丽莎》)是要你的感觉能力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享受的。

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

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道路:

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

大凡经典的东西都不能太简单!

但只要你复杂,相对来说你的受众面就小,受众的年龄段就比较窄。

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当你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你才开始去思考,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特别像。

一岁的小孩爱喝白糖水,再长大一点爱喝鲜橙多、可爱多、葡萄多等饮料,你这时候让他喝可口可乐他觉得苦、辣。

再长大一点爱喝可口可乐了,再大开始喝甜葡萄酒、干葡萄酒,等白酒喝上,你再让他喝软饮料,他就觉得没意思了。

这个道理和音乐一模一样。

  我们为什么不爱听严肃音乐?

其实我们从来都不反对通俗音乐,我甚至在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为流行歌曲摇旗呐喊,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需要。

在一个健康、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的每一种正当的需要都有对应的东西去满足它,我要强调的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欧洲某个大城市在它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这音乐比警察还管用。

现在大家跟我一块儿想象一下,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凶器来到地下通道,准备实施抢劫,一进入地下通道他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你告诉我,他的抢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现场播放。

(播放音乐)我估计他的手腕已经软了。

音乐不能使他变成好人,但是在这样音乐的伴随下,他无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绪,大家知道人们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绪支配的。

  欧洲某一个大城市过街天桥放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大家想象一下,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凶器到地下通道实施抢劫,他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你想他的抢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现场播放马克涅《沉思》)

  周海宏:

我估计他手腕都软了。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

如果打仗时你喊“同志们,冲啊!

”,同时放上这个作品,你看战壕里的人都不爱动了。

(观众笑)

  大家早上起床昏昏沉沉的,但是马上还要投入到工作中去,怎么办?

现在你就知道了,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马上就开始了。

  (现场播放泰勒曼的《巴黎四重奏》)

  你如果是闭起眼睛的,听到后看是不是眼前一亮,大家试一下,别太矜持了。

  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你觉得累了,腰也酸了、脖子也硬了、脑袋也糊涂了,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加班加点怎么办?

男士们站起来抽根烟、女士们站起来扭扭腰,效果都不大。

现在你就可以听听这样的音乐…

  (现场播放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周海宏:

大家不要矜持,人家说了,矜持的程度和社会地位成正比。

大家一起来扭扭腰,动动手。

(观众跟着节奏扭动)这个音乐下去以后就来神了,再干半天活没问题。

  有一天你犯错误了,你领导怒气冲冲过来,“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大难要临头了,赶快放上这个作品。

  (现场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

  他要批评你啊,你让他严肃不起来。

(观众笑)

  周海宏:

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

我们国家太不重视这个问题了,我想找一个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帮我写一个提案:

禁止在公共场所放垃圾音响!

那么拥挤、那么嘈杂的环境你放那声音,人家能不打架吗?

北京西单贸易中心、中关村,深圳华强北,沈阳三好街…,这什么环境啊?

创造和谐的社会,听觉环境不和谐,叫什么和谐。

我这次到珠海来,在飞机上看一个报纸,上面有一个投诉噪音扰民的,其实是乐音扰民,垃圾音响。

每个店都放不同的音乐,“哐哐哐…”地,人家还怎么吃饭?

  去理发店剪头发,要是给你洗个头,按摩按摩多舒服啊!

我一进理发店就听到轰隆隆地音响声,我说师傅能不能小点儿声啊?

刚一小声,马上又放大了,我就明白了,我到那里是想放松一下,听点儿柔和的音乐,他们干了一天活郁闷地狠,想振奋振奋精神,那音乐根本就不是为你放的。

  有的地方需要音乐,却没有。

什么地方需要音乐?

我觉得地下通道最需要,我最怕走地下通道到楼梯口那一段,鬼楼一样。

医院需要音乐,我住过几天院,真难受!

不是死一样的沉寂就是呻吟声、叫喊声、器械碰撞声,我一进病房马上加台音响立刻好多了。

我们单位有领导得了癌症,手术化疗特难受,住院期间我给他配一个音响。

他出院后说,海宏啊,你的音乐伴随我渡过了我一生当中最最艰难的时刻。

  办公空间需要音乐,特别是政府办公机关特压抑,当然是我们想听领导不让听,说干扰工作。

好多家长说小孩做作业老喜欢听听音乐,不干扰学习吗?

小孩说不干扰学习。

很多家长关心这个问题。

有一个试验等下试一下就知道了,家长不让听音乐不就是怕干扰学习吗?

第一个试验就是“注意力保持试验”。

心理学家做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我可以马上给大家做,我说一个数,你就算。

1+1?

你知道是2;再加1?

你知道是3;再减1?

你知道是2;再加2…………,简单吧?

能连算三分钟就不错了,给你一百万美元。

你想要?

错一次扣十万,不敢错吧?

大家就怕走神。

结果你知道吗?

任何人不可抗拒地,每隔八到十秒一定会走一次神,错了一次,哎呀十万没了,赶紧又集中注意力,不到三分钟一分钱不剩。

在纯神经层面上你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集中到那种程度的,这是人生物学层面自我保护的机制。

所以你要求人注意力保持那样的程度,要求本身不合理、不现实。

  第二个试验,司机在实验室模拟开车。

一组有音乐,一组没有音乐,检测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结果证明有音乐伴随的反应速度更快,尤其是长时间持续差距更加明显。

音乐通过片刻地吸引人的注意力,降低了神经的张力,减缓了神经的疲劳,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以音乐提高效率,其实是通过改善环境氛围,让你高效率的工作保持时间长一点。

大致原则,智力投入越高,听的音乐要越柔和;智力投入越低,听的音乐可以越激烈;智力投入越高听的音乐要越统一,智力投入可以反差大一点。

这是大致的原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可以有音乐。

  在座的很多都是领导,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生活很紧张,有的人已经到了精神减压的程度了。

我还告诉大家,音乐还是最佳的精神减压的办法。

为什么说音乐最佳呢?

  很多东西都可以减压,旅游减压,一年去不了几次。

  运动减压?

可是当你身体很疲惫的时候,强体力活动并不是好的减压办法。

(见PPT)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下飞机去锻炼身体,猝死在健身房中。

当人的身心很疲惫的时候,强体力活动不是好的减压办法。

  找人倾诉也可能减压?

可生活当中很多东西不变说,即便你想说也不能随时随地抓到一个好的耳朵来听。

音乐就是随时随地抓在每个人手中的精神减压办法。

有人说不爱听音乐,心情不好听了闹得慌。

你选错音乐了,你忧郁、沮丧,能听通俗音乐吗。

我们有一个专业叫《音乐治疗》的课程,是通过音乐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专业,在音乐治疗当中有一个原则叫做—同步性,你选择的音乐要和你当前的心情保持一致,逐渐逐渐地把你带到你想要的情状之下。

比如说我给得到选一个音乐,一开始是非常阴郁、安静、深沉、舒缓,你专心地听了,就觉得音乐像是你内心一种诉说,你有一种灵魂被按摩的感觉。

不知不觉地音乐开始活跃、兴奋、上升、提速、变强,最后达到高潮,然后再缓缓地下来。

你觉得心情好多了,你的情绪被宣泄出来了。

减压两种办法,一种是宣泄,一种是放松。

宣泄的音乐太长了,现在我们来听一段放松的音乐。

  请大家把手放在膝盖上,腿放下来。

  周海宏:

大家先做一次深呼吸。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想象一幅山水画,高山流水、天高地远,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嘈杂的工作,来到大自然中间。

大家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深深地、徐缓地呼吸。

(现场播放舒缓音乐)

  深呼吸一次、放松!

  (现场持续播放舒缓音乐)

  周海宏:

吸气,呼气,放松。

肩部放松、腰部放松。

  吸气、呼气,放松。

眉头放松、下巴放松、全身放松。

  周海宏:

由于时间问题,不听太多了。

  我们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音乐美学家叫青竹(音同),他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在繁杂和喧嚣的社会生活当中,人类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音乐正是这样一种艺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音乐一样给人如此自由、如此广阔、如此自我的精神活动,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喧嚣、太烦燥了。

  上次在讲座中,有人讲,周老师在你放放松音乐时,我突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在生活当中我已经有很长很长时间内心没有这么宁静、这么平和,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喧嚣了,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需要多种多样,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

在严肃音乐门类当中有些伟大的作品,它们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你心灵深处的感受和全身心的震撼,这是通俗音乐做不到的。

如果你现在还没去听这样的音乐,不是你本身没有这样的需要,而是因为你还不知道音乐的力量!

有人说没时间听音乐,大错!

因为在人类所有的生活享受当中,音乐这门听觉艺术的享受相对来说是最不需要专门时间的。

上班坐车、走路、跑步、买菜、做饭、刷碗、擦地…,脑袋空下来都可以听。

现在很多人大量时间在车里,碰到堵车、跑长途,不去听音乐那不是浪费生命是什么?

如果你要说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听音乐,你基本上等于在说“你根本就没有时间享受生活”,那你基本上就不需要活着了。

(观众笑)

  大家都跃跃欲试啦,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从今天下午开始、从今天晚上开始听音乐,放松地听,你的欣赏能力自然提高了。

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非常像,小时候大家不吃辣椒,怕辣,但有人终生都不吃辣椒,一辈子吃辣的能力都不能提高。

作为一个人,来到地球上就一次,一辈子没有尝过川菜的美味就离开世界,你的人生是遗憾的。

不要拒绝辣,先吃微辣,慢慢吃,越吃越辣,从怕辣到不怕辣,最后变成怕不辣。

有人说过了30多岁以后就越来越没有音乐听了,原来爱听轻音乐了,理查德.克瑞德曼的东西上大学那么上瘾,现在为什么觉得这么松垮垮、软塌塌的,一点都没劲。

轻音乐没意思了,通俗音乐又闹哄哄的烦人,严肃音乐又听不懂,都没音乐听了。

我告诉大家,超越了“懂”和“不懂”的观念障碍,在座的各位正是到了该听严肃音乐的年龄了,如果现在还不去听,你后半声的耳朵就是寂寞的,人生就有遗憾了,到了关键时刻你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如果说今天讲座的上半场是引领大家进入音乐大门的话,下半场是告诉大家进了大门以后会遇到哪些感觉层面的障碍,会发现哪些音乐当中的精彩,剩下的修行就全靠你个人了。

  有人说,周老师,你能不能推荐点合适曲子啊?

我的讲座讲了七、八年了,今年终于要出版了,除了收了两张讲座的DVD之外,还专门选了八张音乐CD,里面全都分好了类,有让你睡觉的音乐、有让你起床的音乐、浪漫的、宣泄的等等背景音乐一共八张,所有的曲子都不太辣不太苦,现在完全可以听,当然也不太甜,不像轻音乐那么容易听,你要仔细去听。

当你把这些全听完,全听烦了,你就发现自己发生变化了,你再听通俗音乐就觉得没意思了。

你想听更多的时候,套装里面有一本小书,我推荐了100位西方最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全都标了星级(三星级、五星级),你从高往下听。

还标了难度级,谁比较容易听,谁比较难听,你从下往上听。

按图索骥,等你把这些音乐全听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观众笑),你就基本上“登堂入室”了,音乐就成了你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那时候我的讲座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下面我要抓紧时间开始讲最后一个话题。

  有人开始要鼓掌了,有人要收拾包袱走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啊”。

(观众笑)

  为什么我要讲最后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的讲座后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更核心的目的,为了这两个目的,我把自己的讲座当作使命到处去讲,我来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请大家再给我最后的半个小时时间。

  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小跟我学钢琴,但是这孩子不仅仅学钢琴,他妈还同时让他学小提琴。

大家知道学一种乐器已经够累了,这孩子他妈既让他学钢琴,又让他学小提琴。

不仅如此,他妈还给他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外语班、书法班等,一点也不夸张,我们那天统计了一下,他同时上六个班。

学两样乐器加上平时的作业,把这个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

每到周六周日,这娘俩就像赶场一样满北京飞。

那天我就问我学生他妈,你为什么这样逼你的孩子啊?

每天除了学习啥也不让他干,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凡是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一律被看作是浪费时间,不许做。

这个孩子他妈说,还不是为了将来上名牌大学啊!

我说,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好工作啊。

我说,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他妈说,那将来才能有出息、挣大钱。

我说,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

一点都不夸张,孩子他妈想了半天才说,孩子将来生活不就幸福了吗?

我说,归根到底,溯本求源,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这样每天除了学习,别的啥也不让他干,他将来能幸福吗?

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问的不是他现在童年快乐不快乐、自由不自由、幸福不幸福,因为在我们的家长当中普遍有一种观念叫“先苦后甜”、“吃完苦中苦,再当人上人”。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这个观念太复杂了,我跟她说不清楚。

所以我的问题是,你将来让他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

  每年我的金秋十月,我都愿意跟我爱人去北京的香山植物园去玩,香山植物园的金秋特别漂亮,我们经常能在那儿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

很多学校都带着孩子们去郊游,在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当中不看景、不玩,一人拿个小本本,全趴在那里抄树名。

大家知道干什么吗?

为了写作文。

家长高兴,老师也高兴,看咱这孩子旅游也不耽误学习,这将来得多有出息!

我的问题是,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要求去掌握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

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什么是感性能力?

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

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我们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我们的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我们的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一个人感性能力的发展,你就会使他的一生枯燥乏味。

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有好工作、高工资、有房、有车、有数码相机等等,总之生活当中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你看他每天的生活,他对什么都没兴趣。

下班就在家里待,你让他听音乐?

听不懂。

看电影?

(他认为)都是瞎编的。

旅游去?

太累了。

吃饭?

腻透了。

找朋友聊天?

烦死了。

这老婆想,我嫁给这么个老公生活也太枯燥乏味了。

(娶了这样的老婆的人会想)我娶了这样的老婆,日子过得也太没劲了。

大家想想,生活当中该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你说他幸福吗?

不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幸福感?

因为他没有感觉,他是麻木的。

所以我们说,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我们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

  要想获得幸福的条件,你必须要有理性的能力,要特别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特别到位,解决问题特别坚决果断,这样你就能拥有幸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