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389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docx

1矿工心里品质与煤矿安全生产

第二章人的一般心理现象与煤矿安全生产

第一节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征与煤矿安全生产

一、生产作业中的主要生理与心理活动

在生产劳动中,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而生产劳动中的操作行为则是一个开放的,即与外界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心理系统。

这里,生理心理系统是指人体自身是由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系统。

心理系统包括操作者的工作态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感知觉和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与经验基础、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的类型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生理系统包括操作者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神经系统特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活动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因素。

对一个劳动者而言,这两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如果劳动者生理状态不佳,例如生病、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就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导致兴趣降低、意志减退、注意不易集中等;反之,如果心理状态不佳,则易造成生理系统的紊乱和失调。

因此,生理心理系统的整体状态如何将影响人的操作活动效率和作业的可靠性。

劳动者在操作活动时,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是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个体的操作煤矿安全心理学活动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内部闭合的系统,而是一个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式系统。

这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物理环境与社会组织环境两大部分,其中,自然物理环境是指操作活动中的各种客观条件,如工作空间的大小、机器设备的布局、机器设计和操作工具的合理性、噪音强度、照明与色彩、有害气体或粉尘、温度和湿度等,社会组织环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群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上级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管理制度、奖励制度、人际关系等。

所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劳动者的生理心理系统的状态,从而最终对操作行为和作业可靠性产生影响。

二、人在作业活动中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在人机系统的特定操作过程中,人的信息加工模型如图2-1所示,该模型中的每个框图代表信息加工的一种机能,简称机能模块,带箭头的线则表示信息的流动方向。

信息加工模型是运用信息加工过程解释认知的一种模型。

假定人的认知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是一个由若干连续阶段构成的过程,其中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相当于发生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整个事件的一个子过程,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性操作的产物。

用语言、流程图或数学术语来表述信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的加工,借助计算机即可构成人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

例如,一个要到煤矿井下斜巷下车场工作的信号把钩工,在斜巷发现了跑车事故,矿车正以很快的速度奔驰而下,他及时发现了这个危险信息并作出了迅速躲人躲避硐室的行动。

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①跑车信息记录在信号把钩工的视觉和听觉系统中;②该职工提取和利用存储在记忆中的有关危险信息,识别出这危险信息的性质;⑧提取存储在记忆中的应对方法,并完成判断,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躲避动作指令;④执行这个行动,使用骨骼肌肉系统完成躲避动作——对外界的反应。

在外界刺激(信息输入)一行为反应进程中,原初信息经历一定的转换,从感觉刺激变成一个被识别的对象,然后经过信息处理过程,最后转化为被执行的动作。

这其中的中间环节即信息处理过程对正确反应而不出差错具有核心意义,丽其中注意的心理资源对正确反应非常重要。

从感觉贮存开始到反应执行的各个阶段的信息加工几乎都离不开注意。

如果上述跑车事故未能引起信号把钩工的注意,他就不会作出正确的反应过程。

注意的重要功能在于对外界大量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即选择并跟踪符合需要的信息,避开和抑制无关的信息,使符合需要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精细的加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和集中在同一对象上,根据当前活动的不同需要,注意可有意识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配给两种或几种活动,如汽车司机在开车过程中,既要注意周围的动态,又要注意掌握驾煤矿安全心理学驶机械等。

在现代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活动中,只有具备较高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出现差错和发生事故(关于注意的心理规律与作业安全的详细内容见本章第四节)。

三、人的信息输出与反应时间

在人一机系统中,人的信息输出通常表现为效应器官(例如手、足)的操作运动。

因此,效应器官运动的速度或反应时间及准确度直接关系到人一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操作安全。

1.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即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

具体地说,即从感官接受信息到发生反应的各信息加工阶段所耗费的时间的总和。

这个时间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①刺激使感受器发生兴奋,神经冲动从感受器(通过传人神经)传到大脑皮质所需的时间;②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③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动作器官如肌肉和腺体)并发生动作这段时间。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灯光信号,而立即去按一个电键,从光线进入眼球到按下电键这一段时间就是反应时间。

人们在测量一个人的反应时间的快慢时,也常用这种方式用来测量反应时间。

其中各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为:

感受器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需1~38ms,传人神经糈冲动传导至大脑等神经中枢需2~100m。

,神经中枢进行信息加工需70~300ms,传出神经将冲动传导至肌肉需10~20ms,肌肉潜伏期和激发肌肉收缩需30~70ms。

上述各段时间的总和113~528ms即为反应时间。

显然,神经中枢的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为反应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反应时间分简单反应时间和选择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是指当单一刺激呈现时,人只需作出一个特定反应所需的时间。

选择反应时间是指当两种或更多种刺激呈现时,不同的刺激要求作出不同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选择反应时间要比简单反应时间长20~200ms。

不同感觉通道的反应时间不同;不同的效应器官发动反应的速度不同,因此引起的反应时间也不同,例如手的反应比脚快;刺激强度增大,反应时间会缩短,如弱光刺激反应时间为0.205s,强光刺激反应时间则为0.162s;刺激的性质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例如味觉对咸的刺激反应时间最短,对苦的刺激反应时间最长;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通过反复练习,可缩短反应时间。

另外,反应的复杂程度影响反应时间的长短,简单反应的反应时间较短,而选择反应的反应时间则较长。

在选择反应中,反应时间又随信息量的增加而延长,同时,选择反应时间也随选择任务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延长。

因此,减少选择数目,提高刺激信号的清晰性和可辨性,也是缩短反应时间的一种方法。

个体身心状态,如动机、气质、灵活性等也影响人的反应时间。

2.不同感觉通道的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器官,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见表2-1。

熟练成人对光刺激的反应时间约为180ms,对声音刺激和对触觉刺激的反应时间约为140ms。

从表2-1中可看到,听觉刺激比视觉刺激的反应时间要短,因此,如果我们选择报警信号的活,应优先选择声音信号。

3.反应时间的个别差异与事故

反应时间随人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反应快些,有的人则反应慢些,并且同年龄、性别都有关系。

在运动员、飞行员等的选拔和洲练中,经常用反应时间作指标。

例如,短跑运动员起跑时的反应时间长短对成绩有很大影响;在对车辆驾驶人员的司机资格和驾驶适宜性测验中,反应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许多国家都用测量反应时间的仪器对司机加以能力测定。

对于与安全质量有关的监视和控制人员以及操作人员来说,反应时间快慢也很重要,反应时间快有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和少出废品。

国外对驾驶人员的统计表明,反应时间长的人,出事故的可能性也偏高。

下面是日本对一些驾驶员在9个月中的事故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调查情况,9个月中发生事故13~17件的司机反应时间达0.89s,而发生0~1件事故的司机反应时问,平均为0.57s,两者相差0.32s。

我们可不能低估这0.32s,如果汽车以60km/h的车速行驶,在0.32s内汽车将行进5.3m。

而在不少情况下,交通事故往往就出在几米的刹车范围内。

四、条件反射和行为的强化与煤矿安全生产

(一)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十九世纪后半叶,被列宁称为“唯物主义心理学家”的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其《大脑反射》一书中指出:

“生命的一切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动作,按其起源来说,都是反射。

”这一论断为科

学地理解心理现象指明了方向。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继承了谢切诺夫的“心理是反射”的思想。

他认为,反射有两种: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就能够作出反射。

其特征是:

刺激物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联系,一定的刺激总是引起某种反应,如一个初生婴儿,将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吮吸;用强光刺激他的瞳孔,就会引起他的瞳孔收缩。

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又叫本能。

对于人类来说,主要的反射形式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中学会的,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条件刺激与无祭件刺激多次结合产生的。

例如,狗吃到肉(无条件刺激)就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而狗看到灯光不会流唾液(这里灯光是无关刺激或叫中性刺激)。

但是,当灯光出现和狗吃到肉相结合,经多次重复,灯光单独出现就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这时,狗对灯光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灯光变成条件刺激物。

为建立条件反射,要求先呈现中性刺激,然后呈现无条件刺激,二者在时间上要接近或有一定的重合。

无条件刺激物和中性刺激之间的结合称为强化。

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巩固。

煤矿安全心理学

2.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了一种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他没计了一种实验装置,人们称之为“斯金纳箱”。

这是一种适用于研究白鼠的操作条件作用的斯金纳箱,箱内有小杠杆和食盘,小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勾连,杠杆一被压动,就有一颗食物丸滚进食盘。

饥饿的白鼠在箱内来回跑动,偶然踩压了杠杆,一粒食物就出现在盘内,再次偶然踩压了杠杆时食物又出现了,再踩再有,多次重复后,操作条件反射就建立了起来。

由于食物强化,可以看到动物此后踩压杠杆的次数会显著增加。

如果动物踩压了杠杆而不再给予食物,压杆次数就会减少,直至不再出现。

也就是说,没有(食物)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条件反射,都会逐渐消退。

(二)条件反射和行为的强化

在讨沦经典条件反射时,我们所说的强化指的是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两者成对的呈现。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指的是试验对象做出了我们所期望的某种反应以后,就给予食物或水等强化物。

这两种强化含义虽有差别,但其结果都是增加了所期望的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把强化定义为增加一种反应出现概率的事件。

“奖赏”这个术语有时可作为与“强化”是同义词,它们的效果一般都能螬加我们所希望的事件的出现概率。

而“惩罚”正与其相反,它能减少一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因此,有时称此为“负强化”。

这里我们准备稍微细致地讨论一下惩罚的作用。

我们可看到,一种行为(反应)的后果通常对该行为(反应)是有影响的。

一种行为能带来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就能加强;如带来痛苦和不愉快的刺激,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弱。

因此,常用惩罚来制止人们所不希望的行为。

但是,虽然惩罚在控制行为方面是有效的,但也有不利因素。

惩罚会干扰正确反应的学习,例如,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如果每当他念错一个词的发音都要受到老师的严厉训斥,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阻止了小孩对这个词的错误发音,但主要的影响可能是使这个小孩情绪紧张,结果却影响了他对正确发音的学习。

避免“惩罚”作用的方法是奖励正确反应,即加强和巩固正确的行为。

正像我国对犯罪人员的改造一样,惩罚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使其成为新人。

(三)行为的强化与煤矿安全生产

奖惩对安全生产有相当大的作用,它能促进劳动者提高安全操作的动机,阻止其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的行为。

但如上所述,奖励与惩罚相比,奖励的积极性更大。

在生产中,要使安全操作行为得到巩固,或使《煤矿安全规程》能够贯彻到每个工人的实际劳动过程之中,就必须有个长期不断地强化过程。

强化的手段总的讲是奖励和惩罚,即奖励安全行为和惩罚不安全行为。

两者结合,能产生较好的促进安全生产的效果。

在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中,还要防止不安全行为的“自然”强化现象。

比如,在工业生产中,违章作业有时比遵章作业显得便捷、省力,所以违章作业行为有着一种非外在的自我强化因素(当然有些违章行为是通过降低工程质量标准、节省材料而获得某些经济利益,则属外在的强化因素),逮种强化因素往往是很多屡次违章者的主要行为动机。

例如,在某煤矿,有个采煤工,第一次违章作业未按规定柱距打柱子,结果少打了柱子,却并未发生冒顶事故,于是他获得了省力、省时的结果。

这种结果作为一种强化物使他的这种不安全行为得到了第一次强化;第二次违章作业是打柱不戴柱帽,只背一个木楔,结果又没出事,违章再次成功,不安全行为得到了第二次强化;他第三次、第四次以致很多次违章都没出事故。

这样,他的不安全行为得到了多次强化,从而违章作业成为他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变得很巩固。

但是当他再次进行放顶违章作业时,未按规定打戗木,放顶时采空区来压造成大块岩石垮落,自身丧命于密集柱下。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安全行为的自我强化现象对安全生

产是一个不利因素。

这种现象往往是使克服违章行为的工作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运用强化的有关原理,通过加强安全监察工作,采取奖赏安全行为、惩罚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办法,从而破坏其自身强化机制,使违章行为得以消退。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与煤矿安全生产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脑中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最初级的心理现象,我们认识世界首先要从感觉开始。

人借助于感觉,感知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形状和温度等。

感觉也使人知道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躯体的运动和位置以及内部器官的状态——疼痛、饥饿等。

感觉虽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获得感觉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全部感觉器官,就无法接受外界的信息,无法与外界保持联系,不能同周围的人们交往,也就不能工作,更不能避开各种危险,实际上也就无法生存。

(二)感受性及其影响因素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我们的感觉并非对所有的刺激都能感受到,例如,对光线来说,红外线和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对声音来说,16次/s振动频率以下的次声波和20000次/s振动频率以上的超声波,我们的耳朵也听不见。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的大小与感觉阈限成反比,这个最小刺激量(感觉阈限)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

人对外界信息的感受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情况下人的感受性会增高,而另一些情况下会降低。

感受性代表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各种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虽然人出生之后就已有了感觉器官和相应的机能,但感受能力主要还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成熟。

比如,由于职业不同而形成的训练差异,有些人在某些感觉的感受性方面明显高于一般人。

然而,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劳动者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

遗传和疾病会改变劳动者感觉分析器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劳动者感觉阈限的差异。

如先天性近视眼患者的视觉感觉阈限就较高;再如,一个劳动者平时嗅觉感觉阈限较低,但由于患感冒便会使嗅觉感觉阈限提高。

(2)情绪因素。

如由于劳动者个人生活中发生了重大事件,使其过度兴奋或悲伤、忧虑等,都会影响感觉阈限。

(3)工作环境。

有些工作是责任重、低负荷的,容易使劳动者的感觉阈限提高,侧如长途运输的司机、夜间行车的司机以及仪表变化小的仪表监视I等,由于环境刺激单调,缺乏变化,这样会使感觉产生适应现象而使感觉阈限提高。

(4)劳动者的特点。

由于劳动者责任心、工作态度、兴趣、性格等不同,也会使阈限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劳动者如果责任心较强,对工作的态度认真,对工作感兴趣、注意专注,感觉阈限可以降低。

另外,一般说具有内向、谨慎、细心等性格特征的人,感受性可能相对较高。

(5)疲劳。

劳动者由于长时间的操作,会引起神经系统、肌肉等生理功能下降而使感觉阈限提高。

从事需要较多精细感觉能力的工作者更是如此。

煤矿的安全作业要求具有较高的感觉能力,特别是在井下不安全因素较多的生产岗位,较高的感受性有利于察觉一些微弱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危险征兆,以便及时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所以要通过科学管理,改善作业环境和从业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努力避免以上各种影响因素。

(三)感觉的种类

我们要认识周围世界,同外界保持接触和联系,首先要通过感觉。

人们通过各种不同感觉器官来获得包括自身机体状态在内的各种信息。

接受机体外部刺激,反映外部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皮肤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躯体位置和运动平衡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有运动感觉(对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其感受器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平衡感觉(反映我们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其感受器分布在内耳前庭器官中)、内脏感觉(反映内脏的活动信息,如饥饿、温、痛觉等)等。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前一类感觉。

1.视觉

人的眼睛是视觉的器官。

视觉是人的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一种。

我们平时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眼传人人脑中的。

据研究,通过眼睛传人大脑的信息占人们所掌握全部信息的80%以上。

良好的视觉对保证矿工正常安全的劳动活动是最重要的一种惑觉。

准确的操作动作,大多数信息的接受,都须依赖于视觉。

2.听觉

耳朵是听觉的器官。

对人类来说,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振动频率为16~20000Hz,低于16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

灵敏的听觉对煤矿安全生产也很重要。

比如对各种声音信号(包括联络信号、危险信号等)的辨别,敲帮问顶时辨别手镐敲击顶板或煤帮时的不同声音,以判断其是否有掉落的危险等等。

3.嗅觉和味觉

嗅觉的感受器是嗅细胞,位于鼻道上部黏膜的嗅上皮内。

气味主要有6种:

花香气、水果气、香料气、焦臭气、树脂气和腐烂气。

当几种气味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会发生气味的融合、抵消、掩蔽等变化。

嗅觉在煤矿劳动安全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些煤矿事故发生前会出现一些异常气味,如果矿工的嗅觉不灵,就难以发现这种事故征兆。

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分布于口腔黏膜内,其中主要分布在舌的上面。

特别是舌尖和舌的侧部,舌头中央一般不感受味觉刺激。

味觉能感受的味道主要有4种:

甜、酸、苦、咸,其他味觉都是由这4种味觉相互配合而产生。

4.触觉和动觉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作用后产生的一种感觉。

触觉的感受器散布于全身体表,它是一种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

触觉常和温度觉、痛觉混在一起,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开。

触觉的感受性在全身各部位是不同的,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低。

动觉又叫运动感觉,是指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一种感觉。

人们即使闭上眼睛也知道自己是站着、坐着或躺着,也知道自己的手、头和脚等是否在运动,是什么状态,这就是动觉。

动觉往往和其他感觉相联系构成各种复合感觉能为的基础。

例如,劳动者的动觉和触觉相联系就能辨别机器、零件和工具等物体的位置、大小、软硬、凹凸等。

(四)矿井危险信息的感觉特征与判断

1.矿井火灾

人们在长期的煤矿安全生产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感觉总结出煤炭自燃初期的有关征兆,例如:

(1)视觉信息。

煤炭氧化自燃初期生成水分,往往使巷道内湿度增加,出现雾气或在巷道壁挂有水珠;浅部开采时,冬季在煤矿安全心理学地面钻孔或塌陷区处发现冒出水蒸气或冰雪融化的现象。

(2)嗅觉。

煤炭从自热到自燃中,氧化产物内有多种碳氢化合物,并产生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味或焦油味等气味。

经验证明,当人们嗅到焦油味时,煤炭自燃就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3)温度感觉。

煤炭氧化自燃过程中要放出热量,因此,从该处流出的水和空气的温度较正常时高。

(4)疲劳不适感。

煤炭氧化自燃过程中从自热到自燃阶段都要放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能使人感到闷热、不舒服,并有精神和体力疲劳感。

当然,生病时也有类似感觉,因此,当井下出现这种现象时,要结合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如果是多数人的感觉,那更要提高警惕、查明原因,以防煤层自然发火。

对于其他类型火灾,人的感觉也是早期觉察危险信息的重要途径。

2.矿井突水

在井下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一般均会显示出多种突水预兆,如: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

(3)有时可听到水的“咝咝”声。

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时,常伴有“咝咝”声或刺耳水声。

(4)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陋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较清。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色或黄色。

水灾和火灾都是对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威胁极大的事故类型,而利用人的感觉特征就能在早期发现这些重大灾害中发挥很大作用。

因此可以说,人的正常良好的感觉功能对煤矿安全生产是十分重要的。

但由于人的感觉敏锐性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感知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所以除了人的直接感觉之外,还必须使用仪器仪表来早期识别煤炭自燃的发生。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的个别属性并不是单独被反映的,总是作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和事物的整体一起被反映的。

如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的个别属性)总是某种物体的颜色,如红旗、红花等。

知觉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综合多种感觉而产生的。

如一个橘子,我们既看到它的橙红的颜色、球状的形体,又闻到它的香味,用手一摸它则有橘子的特有的软硬度,再剥开皮一吃确实是橘子,或者说这才对橘子有了整体的知觉。

如果我们单独用视觉只看到和橘子一样的颜色和形状,而不再运用别的感觉去了解它,就有可能造成知觉错误(如我们把橘子模型错当成橘子)。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二)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

1.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下列因素:

(1)入脑的状态。

一般认为,人脑处于清醒状态时觉得时间过得较慢,而人脑处于睡眠状态时觉得时间过得较快。

(2)活动的内容。

如果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较快,例如人们在从事自己感兴趣而且内容丰富的工作时,往往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反之则觉得时间很慢,甚至有度日如年之感。

(3)情绪状态。

当人们的情绪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在忧伤、焦虑时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时间知觉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会成为一起事故多种致因中的一个因素。

例如,某矿一采煤工作面在使用爆破法处理底煤时,爆破准备工作完毕后,由于爆破母线与雷管的接线头在扯母线时被拉开,爆破工扭动发爆器结果未完成爆破。

这时,另一名工人说:

“我去给你接上线,等我走远后,你再爆破。

”但是,由于爆破工处于期待状态,且还有其他事情要办,造成他感到已过了很

长时间的知觉。

结果,在去接线的工人刚离开爆破点五六米远时,爆破工扭动了发爆器,致使该-E人被炸成重伤。

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和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一般是通过多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及平衡觉等的分析器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