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402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微生物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基础》.docx

《《微生物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基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基础》.docx

《微生物基础》

《微生物基础》(9374)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设置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微生物学基础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

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较广,涉及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只有在掌握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与畜禽疾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本课程为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虽然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涉及的范围较广,为一些专业课程如家畜传染病学、兽医概论等的学习所必需。

本科程是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畜禽疾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防治畜禽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保障畜禽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破坏。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型、分布、生理特性,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传染免疫,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放线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畜禽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方法。

实践技能方面:

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实验器材的准备;各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熟悉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保存方法;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期课为动物学、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兽医免疫学、动物化学、有机化学。

后期课程为畜牧概论和兽医学等。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

动物学,化学。

重点是:

1.各种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及其基本特点。

2.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

3.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4.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要点。

难点是:

1.细菌的致病机理。

2.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免疫应答。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兽医微生物学的性质、任务;如何学好兽医微生物学等。

2.掌握微生物与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微生物学的重大成就与贡献。

3.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与主要特点。

(二)课程内容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重大成就与贡献。

(三)考核知识点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巴斯德的贡献;发展简史。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巴斯德的贡献。

2.领会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外形和排列方式。

2.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掌握细菌的几种特殊构造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

4.熟练掌握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质粒、细菌L形、衰老型和多形性的概念。

革兰氏染色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细菌的特殊结构

第四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三)考核知识点

1.细菌的外形和排列方式。

2.细菌细胞壁结构特点,质粒、细菌L形、衰老型和多形性的概念。

3.细菌特殊构造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

4.革兰氏染色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质粒、细菌L形、衰老型和多形性的概念;几种特殊构造的概念和功能;细菌细胞壁结构特点;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2.领会细菌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原理的关系。

3.简单应用革兰氏染色方法。

4.综合应用常见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第二章细菌生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方式。

2.理解常用的几种细菌生化试验原理。

3.掌握细菌的营养需要;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4.熟练掌握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分期和特点;呼吸、发酵、化能异养菌和热原质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五节细菌的代谢过程 

第六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七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八节细菌的生化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

1.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方式;

2.细菌的营养需要;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3.呼吸、发酵、化能异养菌和热原质的概念;

4.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发酵和热原质概念;细菌的营养需要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领会细菌生化试验原理及意义。

3.简单应用常用的几种细菌生化试验。

4.综合应用常用的几种细菌生化试验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噬菌体的概念及在细菌鉴定和疾病方面的意义。

2.理解各种消毒灭菌方法的原理。

3.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的概念和用途;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4.熟练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杀菌作用、抑菌作用、抗菌作用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二节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灭菌、防腐、无菌、杀菌作用、抑菌作用、抗菌作用的概念;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影响;各种消毒灭菌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噬菌体的概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消毒、灭菌、杀菌作用、抑菌作用的概念;高温、紫外线的杀菌原理。

2.领会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影响。

3.简单应用酚类、荃类和醇类消毒剂的应用。

4.综合应用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第四章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土壤、水和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及其与动物疾病的关系。

2.掌握正常菌群对动物机体的作用,土壤、水和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3.熟练掌握动物体内正常菌群及各种实验动物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正常动物体的细菌

第三节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概念;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概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正常菌群、无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概念。

2.领会土壤、水和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及其与动物疾病的关系。

3.简单应用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4.综合应用水中的细菌检查方法。

第五章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原菌与传染的关系。

2.理解毒力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3.掌握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

4.熟练掌握细菌致病性、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传染、菌血症、毒

血症等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病原性与毒力 

第二节病原菌与传染                   

(三)考核知识点

细菌病原性、毒力的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毒力的测定;病原菌与传染的关系;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病原性、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传染、菌血症、毒血症等的概念;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区别。

2.领会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

3.简单应用类毒素的制备与应用。

4.综合应用根据传染病发生的条件,如何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第六章 细菌的变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变异的类型以及诱导细菌变异的方法和意义。

2.理解细菌变异的机制。

3.掌握质粒的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4.熟练掌握转化和转导的概念、减弱或增强病原菌毒力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第二节细菌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人工获得变异品系的方法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质粒的类型;转化和转导的概念;细菌变异的类型;增强或减弱病原菌毒力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转化和转导的概念;细菌变异的类型。

2.领会诱导细菌变异的机制。

3.简单应用如何减弱病原菌的毒力。

4.综合应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第七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菌的命名方法、常见细菌的分类体系。

2.掌握细菌的分类地位和分类单元。

3.熟练掌握种和菌株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分类

第二节细菌的命名      

(三)考核知识点

细菌种和菌株的概念;G+Cmol%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种、菌株、G+Cmol%和细菌双名法的概念。

2.领会细菌的分类体系。

3.简单应用细菌的国际命名法。

4.综合应用细菌的分类。

第八章抗原与抗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和制备过程、半抗原载体现象。

2.掌握各种类型抗体的结构的主要特性和功能、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3.熟练掌握免疫的概念、特性和基本功能;抗原的概念、特性、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体的概念、特性和基本结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抗原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第四节抗体   

第五节抗体的制备                

(三)考核知识点

免疫的概念、特性和基本功能;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的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体的概念、特性和基本结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免疫、抗原、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概念;抗原的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

2.领会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3.简单应用怎样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4.综合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九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布、表面标志及其各亚群细胞的特点;T、B细胞亚群分类方法与各类细胞亚群的功能;细胞因子的命名方法及其免疫生物学活性。

2.掌握是K、NK和免疫辅佐细胞的概念和功能;T、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过程;T、B细胞对各种抗原应答的机理及参与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3.熟练掌握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种类及其功能;;各种类型免疫的概念;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细胞免疫的概念、作用特点;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免疫因子 

第四节免疫应答   

第五节细胞免疫   

第六节体液免疫               

(三)考核知识点

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种类及其功能,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各种类型免疫的概念;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各种类型免疫的概念;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领会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布;T、B细胞对各种抗原应答的机理及参与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3.简单应用T、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4.综合应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十章抗感染免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补体激活的两个途径的过程和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病毒的免疫机制。

2.掌握补体的组成、特点和生物学活性。

3.熟练掌握补体的概念、构成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免疫   

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四节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三)考核知识点

构成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补体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和生物学活性;补体激活的两个途径;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病毒的免疫机制。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补体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和生物学活性。

2.领会激活补体两个途径的过程。

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病毒的免疫机制。

3.综合应用抗细菌感染免疫。

第十一章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血清学反应原理和操作过程。

2.掌握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性和影响因素。

3.重点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凝聚性试验  

第三节标记抗体技术

第四节有补体参与试验  

第五节中和试验 

(三)考核知识点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性和影响因素;常见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常见血清学反应的操作过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常见血清学反应的概念;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性。

2.领会常见血清学反应的原理;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3.简单应用常见血清学反应的操作过程。

4.综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应用。

第十二章免疫学的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

2.掌握免疫防治的相关概念和免疫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概念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免疫诊断和免疫检测 

第二节免疫防治

第三节佐剂与免疫增强剂                    

(三)考核知识点

免疫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免疫防治的相关概念和免疫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概念和作用;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原理。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免疫防治的相关概念和免疫佐剂与免疫增强剂的概念。

2.领会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原理。

3.简单应用免疫佐剂。

4.综合应用细胞免疫检测技术。

第十三章革兰氏阳性球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发分类地位。

2.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溶血原理。

3.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性。

4.熟练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主要特征;葡萄球菌毒力强弱的鉴定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溶血特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性;葡萄球菌毒力强弱的鉴定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β溶血的概念;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特点;葡萄球菌毒力强弱的鉴定方法。

2.领会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主要特征。

3.简单应用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

4.综合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分离培养。

第十四章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败血博代氏菌和布氏杆菌的分类地位。

2.理解布氏杆菌的致病机制。

3.掌握假单胞菌属、博代氏菌属中动物致病菌的主要特征。

4.熟练掌握布氏杆菌主要特征及其致病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假单胞菌属

第二节布氏杆菌属

第三节博代氏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布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博代氏菌属中动物致病菌的主要特征。

布氏杆菌、支气管败血博代氏菌的致病性。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布氏杆菌主要特征及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支气管败血博代氏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2.领会布氏杆菌的致病机制。

3.简单应用布氏杆菌的培养。

4.综合应用布氏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五章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的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嗜血杆菌属、放线杆菌属中动物致病菌的主要特征。

2.理解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

3.掌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抗原结构和致病因素。

4.熟练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重要特征及其致病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肠杆菌科 

第二节嗜血杆菌属  

第三节巴氏杆菌属

第四节放线杆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重要特征;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放线杆菌属中动物致病菌的主要特征。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嗜血杆菌和巴氏杆菌的主要特征;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几种动物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

2.领会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3.简单应用鉴别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微生物学方法。

4.综合应用畜禽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方法。

第十六章革兰氏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拟杆菌的主要特性。

2.理解拟杆菌的致病机理。

3.掌握有结拟杆菌和腐败拟杆菌的鉴别方法。

4.熟练掌握坏死梭杆菌的重要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拟杆菌属

第二节梭杆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拟杆菌、坏死梭杆菌的主要特性。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坏死梭杆菌的重要特性;拟杆菌的致病性。

2.领会拟杆菌的致病机理。

3.简单应用有结拟杆菌和腐败拟杆菌的鉴别。

4.综合应用坏死梭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七章形成芽孢的细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见病原性梭菌的主要特性。

2.掌握重要病原性梭菌的异同点。

3.熟练掌握炭疽杆菌的重要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芽孢杆菌属

第二节梭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炭疽杆菌的重要特性;常见病原性梭菌的主要特性;重要病原性梭菌的异同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炭疽杆菌的重要特性;常见病原性梭菌的致病性。

2.领会炭疽杆菌的致病机理。

3.简单应用比较重要病原性梭菌的异同点。

4.综合应用炭疽的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八章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李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的重要特性。

2.理解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机制。

3.掌握李氏杆菌的致病性。

4.熟练掌握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李氏杆菌属

第二节 丹毒杆菌属        

(三)考核知识点

李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的重要特性;李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性。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猪丹毒杆菌的重要特性;李氏杆菌和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性。

2.领会李氏杆菌和猪丹毒杆菌的致病机制。

3.简单应用李氏杆菌和猪丹毒杆菌的微生物学鉴别方法。

4.综合应用猪丹毒的微生物学诊断。

第十九章病毒学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毒的分类体系。

2.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分类依据;主要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和分类地位。

3.熟练掌握病毒细胞培养的特点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第三节病毒的抵抗力

第四节病毒的繁殖

第五节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第六节病毒的变异

第七节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八节抗病毒免疫

第九节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十节病毒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三)考核知识点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动物主要病毒的核酸类型;病毒的一般繁殖过程;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病毒的分类依据;病毒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动物主要病毒的核酸类型;包涵体、干扰素的概念;病毒的一般繁殖过程。

2.领会病毒的分类依据;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凝和血凝抑制作用的机理

3.简单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空斑试验。

4.综合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病毒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章病毒学各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畜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分类地位。

2.掌握畜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3.熟练掌握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病原的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要点和防制方法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双股DNA病毒

第二节单股DNA病毒

第三节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

第四节双股RNA病毒

第五节单负股RNA病毒

第六节分节段的负股RNA病毒 

第七节 套式病毒目

第八节其他正股RNA病毒

第九节朊病毒

(三)考核知识点

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狂犬病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毒、鸭肝炎病毒、鹅细小病毒、朊病毒等的分类地位、主要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伪狂犬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鸭肝炎病毒等的分类地位和致病性。

2.领会朊病毒的特性、复制方式和牛海绵状脑病的致病机理。

3.简单应用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狂犬病、禽流感、新城疫等的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方法。

4.综合应用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的鉴别诊断;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一章病原真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真菌的分类体系和常见病原性真菌的一般特征。

2.理解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

3.掌握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病原微生物学诊断程序。

3.熟练掌握常见中毒性病原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真菌概述

第二节感染性病原真菌

第三节中毒性病原真菌 

(三)考核知识点

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病原真菌微生物学诊断程序;常见中毒性病原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曲霉菌的致病特点。

2.领会真菌的致病机制。

3.简单应用真菌的分离培养。

4.综合应用中毒性病原真菌微生物学诊断。

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五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结核分支杆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的培养特点和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2.掌握莱母病、鸡慢性呼吸道病、Q热和鸟疫的病原。

3.熟练掌握结核分支杆菌和霉形体的染色、形态及细胞壁结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二十二章 分支杆菌属及其相似属

第一节分支杆菌属

第二节放线菌属

第二十三章螺旋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疏螺旋体属

第三节蛇形螺旋体属

第四节密螺旋体属

第五节细螺旋体属

第二十四章 霉形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猪的霉形体

第三节禽的霉形体

第四节牛、羊的霉形体

 第二十五章 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 

第一节立克次氏体

第二节衣原体

(三)考核知识点

结核分支杆菌的染色、形态、细胞壁结构、培养特点和微生物学诊断方法;鸡慢性呼吸道感染、Q热和鸟疫的病原。

禽结核、副结核分支杆菌的重要特征;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抗酸染色;猪痢疾、猪喘气病、鸡慢性呼吸道感染、Q热和鸟疫的病原;结核分支杆菌的染色、形态、细胞壁结构和培养特点;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领会分支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征及其与抗酸性的关系。

3.简单应用抗酸染色法。

4.综合应用牛结核、猪痢疾的微生物学诊断。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编制本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

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及深广度。

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和命题的依据。

(二)本大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