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623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docx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创新科技体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因此,我认为XX要做好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做好科技体制创新这篇文章,大幅度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产业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出发,对接好两型社会建设。

  

  一、创新科技体制是搞好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  

  1、XX现有经济体制需要科技体制创新  

  近年来,XX经济发展十分迅猛,XX年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除陶瓷、花炮两大传统产业外,其他防水、服装、箱包、建材等新型产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捷。

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建设两型社会所要求的“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有着很大差距。

比如一直支撑着XX经济半壁江山的陶瓷产业,就属于高耗能、重污染行业。

XX有陶瓷企业500多家。

长期以来,XX陶瓷通过燃煤的窑炉烧结,每建一座窑炉就要向天空伸出一根烟囱。

排出的滚滚浓烟,既影响城市形象,又对市民健康不利,陶瓷企业排出的污水也是XX环境治理的老问题。

虽然,XX年,四川管道天然气进入XX,引起了XX陶瓷产业的革命,许多陶瓷企业用上了天然气,城区的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XX年燃煤窑炉没有改造时的270天,提高到XX年的310天。

但是,陶瓷产业依然面临着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难点。

  

  我市虽然采取了很多办法“转变”或“调整”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但效果不明显,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科技体制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相当多的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科技进步主体,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妨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仍未彻底破除,重财富增长轻人的全面发展、重资源开发轻资源节约的体制惯性依然存在。

  

  2、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科技体制创新  

  建立两型社会的核心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市工业企业必须在降低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改善水环境、城市空气质量、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使XX的资源环境能够承受XX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四个科技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一要创新资源节约的科技体制;二要创新环境保护的科技体制;三要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四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

通过这四大科技体制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中心,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以科技进步助推“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发展。

  二、创新科技体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提升支撑引领能力的作用。

要以科技助推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创新科技体制上有明确的方向和新颖的思路。

  

  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要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经济”的发展新思路。

创新科技机制,首先就要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我们XX市科技与经济虽然较以前结合得紧密,但还是存在脱节现象。

虽然市里一直喊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引领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但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科技三项经费数年未曾增加,我们科技局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想促进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吧,科技局无法拨给支持立项的资金,一些企业自主研发了新产品,报到科技局来,我们也没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试制费、中间试验费,一些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我们也不能提供补助。

有些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迫于资金有限,我们科技局也不能帮助推广转化。

差不多是由着企业自生自灭。

比如,XX自主研发的芳香安全烟花药济,虽然我们科技局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推广普及,但由于科技三项经费有限,该药济虽然问世多年,但一直在本土内都没有全面普及,自然也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经济效益。

因此,只有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才有方向、动力和价值。

  

  推进自主创新与积极引进相结合。

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激烈竞争时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竞争能力。

我市这几年每年专利申请量都有三四百件左右,但其中的发明专利十分有限。

去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为?

件,但发明专利仅有?

件。

发明专利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也是经济效益最高的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鼓励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

我市出台了《XX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我认为我们要执行到位,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人和企业要给予大额资助,要给予重奖,调动全市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拿来主义”,政府出资搭好平台,引进国内和国外先进的创新技术、项目和人才。

加强与国内国外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世界科技资源为我服务,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推进创新提高与普及推广相结合。

科技必须通过创新不断产生新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但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事。

科技必须服务社会经济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只有全民族科技素质提高,科技创新才有基础,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才有可能。

我市财政要提高科普经费,我局要广泛做好全民科技知识培训和宣传,建立科技专家团队,建立科技志愿者服务团队,形成长效科普机制,打造长年科普队伍,加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不断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

同时,加强与各行业、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当好领唱,形成高亢雄壮的科技大合唱,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氛围。

  

  三、创新科技体制要切实服务两型社会  

  创新科技体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因此,创新科技体制要切实为两型社会服务,要坚持创建两型社会这条主线,突出项目带动、产业支撑这两个重点,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化这三大目标。

  

  创新技术革新机制。

技术革新的主体是企业,我们科技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推动以企业成为技术革新主体的新机制,尤其是要通过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构筑技术创新平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使技术创新机制充满活力。

我们计划帮助华联瓷业打造工业技术中心,将之打造成为全市陶瓷行业的公共技术平台,推动全市陶瓷产业的技术革新。

花炮行业这块,想重点支持神马花炮研发中心建设,同样打造为全市花炮行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全市花炮产业的提质升级。

因此,我们希望市财政府能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项目、成果、专利、奖励以及在建立壮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

  

  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高新技术需要中介服务,城乡居民更需要科技服务。

我局想在5年内完善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等建设,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同时,还与农业局、蓄牧水产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联系,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这也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

  

  创新科技人才机制。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但我市人才总体水平尤其是总体效能不高,比如我市陶瓷产业迄今为止,还只有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而花炮行业一位也没有。

更关键的是,我市产业普遍缺乏高尖技术人才,自主创新严重不足。

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关键是我市目前的科技人才体制尚未能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尚缺乏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氛围和平台。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机制,通过搭建各种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人才大显身手创造条件,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科研成果重奖制等有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联合攻关,促进科技人才引进和汇集。

  

  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一撅而就,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越来越靠技术创新,可以说,技术创新已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能否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要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借助科技的力量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我们只有通过创新科技体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切实服务于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的价值目标才能一一实现。

  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各项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人才培养、科研经费、科技奖励等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促进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努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应制定各种措施,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要积极的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有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的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项目带动。

围绕打造两型产业,提升城乡基础,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示范工程,精心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力求使两型社会建设目标项目化。

二是产业支撑。

建设“两型社会”,产业是支撑。

着力培育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家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两大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建设好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服务外包、承接产业转移等五大基地;加速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文化、旅游、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静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化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是实现三大目标。

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化三大目标。

具体目标是:

到2030年,XX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人均绿色地区生产总值(EDP)计算的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国一类地区先进水平,成为经济十分发达、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城乡和谐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样板与示范区域。

“4”是落实四大任务。

一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为重点,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二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和生态体系,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三是以绿色技术平台建设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造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是强化综合配套改革,健全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5”是遵循五条原则。

一是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

二是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内生式型发展与外源性发展相结合,既坚持自主创新,培育产业造血功能,又注重对外开放,有效承接好产业转移,适度输血,增强体能,获得更快发展。

四是渐进性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有序推进,又以点带面,在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实现重点突破。

五是用系统工程思维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两型文化。

围绕上述基本思路,前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项工作:

  

  三、实施“五个创新”,增创科技新优势  

  创新科技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1、创新科研体制。

制度重于技术,科技创新有赖于体制创新。

各类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独立科研机构共有5200多家,企业和高校所属科研机构5000多个,拥有960万人的科技队伍,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但科研体制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积极推进科研院所的改革,建立有特色有效率的科研创新体系。

目前全国科研院所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要继续落实好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通过改革促进科研院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的科研创新体系,增加面向市场的活力和实力。

  

  2、  

  四、做好“四个服务”,把创新措施落到实处  

  1、为企业服务。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接待日,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和产品的认定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制定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条件;在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组织引导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革新活动,为企业提供专利服务,提供专利检索、查新、专利保护咨询,指导开展专利试点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等。

  

  2、为科研院所服务。

督促协调有关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为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创造条件,组织举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项目等专题报告,拓宽科技人员的思路和视野;积极组织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联合攻关,不断提升研究开发水平。

  

  3、为基层服务。

建立基层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市县活动;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班,解决生产中技术问题;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结合星火计划、智能农业等,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构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在每年科技活动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效的科普机制。

  

  4、为科技人才服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关心爱护尊重科技人才,创造有利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软硬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科技创新条件;不断规范科技评价行为,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在科技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建立起服务科技创新和服务科技人才的科技管理新机制。

  

  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资源和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两型社会的价值目标也必将一一实现。

  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各项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人才培养、科研经费、科技奖励等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促进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努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也应制定各种措施,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要积极的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有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的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科技管理与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施行研究主体和产业实体并存发展,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合理配置农业科技生产要素,完善以质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建立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的农业科技管理新机制,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岳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了我区科技工作的新挑战、新任务。

结合我区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二、充分理清科技发展思路,明确科技工作重点。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新能力。

充分认识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因此,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搞活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是积极推动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推广技术入股、研发项目经理制、利润分成、校企双酬、工薪外重奖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研发人员的收入,调动其积极性。

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

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利用长株潭地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较多的优势,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相对稳定的“技术联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四是推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企业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培养创新团队和人才,同时凝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与之结合,形成创新联合舰队。

五是发挥政府在科技立项方面的引导作用,引导科技资源为经济主战场服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科技计划和支持重点,满足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引导企业投入,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科技管理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

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

必须创新科技管理的理念、方式和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需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

二是加强政策研究,不断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障碍。

设立专门课题,研究科技管理创新问题。

三是合理布局、提倡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技交流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四是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规律,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

  

  三、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科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比较严峻。

必须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它们向园区聚集,同时推动园区朝创新、特色、高新方向发展。

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园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到XX年初步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2、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信息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普及推广,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的设计、装备、生产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再造生产和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开展多层次、多形成的信息化培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和建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推进数字岳塘奠定基础。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启动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围绕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总体目标,开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专题研究,启动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围绕冶金、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推广,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支持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开展节能减排技术交流合作,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我区一批与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相配套,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新兴企业悄然兴起,如为湘钢综合处理、回收废酸,为电化处理锰渣并制成建材的湘辉环保,利用电厂的脱硫石膏替代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的绿园墙体,利用湘钢废渣生产复合磷酸锌的双马世纪新材料,这些企业都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科技项目支持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既是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培植财源、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5、抓住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加大项目申报力度。

积极组织我区企业、协会、个人申报科技计划,努力做好与上级科技部门的协调工作,把准方向,找准角度,力争使我区更多的科技项目进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笼子,为我区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争取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加强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科技工作的联系与合作,建议在湖北省科技厅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九城市科技局为成员单位的“1+ 8” 城市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由每个城市轮流举办,会议集中研究、协商解决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科技问题,助推城市圈经济发展。

  建立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人才、大企业、大项目和区位优势,强化武汉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武汉产业发展布局与周边8市区域产业特色结合,通过建立若干个区域性产业联盟,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圈产业新格局。

  建立科技供需对接机制。

共同设立科技供需对接专项资金,积极推动武汉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帮助城市圈企业解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实施“城市圈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成立“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开通城市圈科技供需对接视频系统。

每半年组织一次市、校或校、企供需对接会,加速城市圈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鼓励武汉市高校与城市圈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申报项目,促进形成城市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的良性机制,加快实现城市圈内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整合各城市科技信息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科技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进一步将湖北省与武汉市共建的科技文献、大型设备和软件测试三大平台向城市圈开放,完善共享平台建设补贴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服务,引导城市圈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2、加强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惠及城市圈各城市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

根据城市圈各城市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积极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基础、以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为目标、以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重点的紧密型联盟模式,通过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促进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活动。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把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认真谋划民生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科研活动,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水平。

加大在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的科研投入,保持城市圈水生态环境及宜居优势。

认真谋划民生科技,充分发挥武汉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的产业优势,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发挥现代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利用现代科技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发挥城市圈各城市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发挥城市圈各市比较优势,在城市圈内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围绕壮大钢铁制造产业链,以武钢为主要辐射极,带动XX、鄂州、黄冈等市相关产业发展;围绕壮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带动咸宁、仙桃等市配套产业发展;围绕壮大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带动黄冈、XX、咸宁等市相关产业发展;围绕壮大化工产业链,以武汉化工新城为主要辐射极,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