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639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

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比热容

作者:

广西大化县第四中学石乔

1.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教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发明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内容,它既是光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前两节课的升华,同时又为下两节课奠定了基础,是集科学探究、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体的一节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由于凸透镜成像是光学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所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2.教学突破:

通过情景导入,明确探究的几个环节和每个环节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待问题往往只停留在感情认识上还缺乏理性认识的培养。

他们虽然学了光的折射规律,但还不能把它迁移到凸透镜成像上来。

再说,对于凸透镜可能学生只知道它是放大镜,只能把物体放大,对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就知道很少了。

五、教学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现状与教材特点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设计思路: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感觉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一直到分析论证都由学生完成,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2.在探究活动中“师既为生,生既为师”老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猜想,一起分析,并给予引导。

3.让学生探究的目的是,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学会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科学精神,对探究能力要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与技能”一维目标,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让各组同学拿起实验台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书上的文字,再让学生看远距离窗外的景物,两次操作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文字”放大了,“景物”不仅缩小了,还倒立了。

随即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

2.探究设计

提出问题:

为什么凸透镜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正立的,有时又成倒立的呢?

等等。

实际上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猜想与假设: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很多,需要给予鼓励引导,总结归纳。

成像性质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让我们一起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

(让学生慢慢成为课堂的主人)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组装器材,为了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来,凸透镜的焦距可直接告诉学生,师生合作,共同组装。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进行实验:

师生一起探索“三区、两点”处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由物体离透镜距离引起的像距,像的大小,倒正,虚实。

特别强调当物体分别处在三个区域时,所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当物体移动时,像的不同是从哪个点开始发生变化的。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热情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

强调实验要求,搞好小组配合,尊重客观事实,经小组讨论正确记录数据。

收集数据: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各小组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分析论证:

实验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情况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小于1倍焦距

探究活动最后,再引导学生将蜡烛从较远处逐渐向透镜靠近,观察这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对前面实验的简单重复,而是突出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全景图,从而进一步得出: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1倍焦距定虚实,2倍焦距定大小”的结论。

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总结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物理实验课的教学。

八、学以致用,拓展发明

1.魔杯。

2.趣味鱼缸。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若有不当,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

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

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

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

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

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

“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

(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

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

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

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

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

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

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

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

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

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

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

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

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

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

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

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

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

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

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

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

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

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a.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b.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

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c.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

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d.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

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

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3.《欧姆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X年级第XX章第X节《欧姆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这一节的知识不仅是整个初中电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今后在高中学习全电路欧姆定律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由“分析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表达式”和“欧姆定律简单计算”两部分构成。

通过完成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任务,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材通过科学世界“酒精浓度检测仪”增强学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认识

(2)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价值意识

(2)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干电池3节、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3只、导线若干。

二、说学生

1.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

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2.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联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3.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影响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涵义。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根据多年来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经验,主要在教法学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1.教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采用启发、引导、实践、探究、分析与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真正理解欧姆定律。

2.学法

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分析、归纳等。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上节实验课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数据,从表格的数据中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当学生回答出:

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如果将上面的两条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这样自然而然引入“欧姆定律”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欧姆定律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具体做法:

(1)各小组从上节课自己的实验数据中,最后分析得到两个结论:

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3)说明:

在欧姆定律中的三处用到“导体”,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欧姆定律应用

通过三个例题(课本已有两个例题,分别求电流和电阻,教师再补充一个求电压的例题),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

例1由老师集中讲解,例2、3采用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

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老师点评:

①叙述欧姆定律时,注意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②I、U、R必须具有同时性和同一性

③注意单位的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④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⑤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三)小结:

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四)考点说明与作业

考点:

中考中关于欧姆定律的考点很多,但主要是针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第四节要学习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及其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公式的综合运用。

作业:

1.熟记欧姆定律及其公式。

2.课本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4

五、板书设计

17.2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3.例题:

6、说教学反思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

对初中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以往教学反馈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焦耳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重要的物理定律,它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和内能转换中的体现。

本节知识既是电功、电功率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从实验定性研究了电流产生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然后老师再理论上推导,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