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64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五章大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大气.docx

《第五章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大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大气.docx

第五章大气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教学内容

(1)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3)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大气环境评价影响预测模式及其应用条件;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难点:

大气环评模拟预测方法;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

(2)熟练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识别、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3)了解开发行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

(4)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评价;

(5)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源

自然源:

风吹扬尘、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源:

形成大气污染问题,尤其是局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2.大气污染物

v含硫化合物:

SO2、硫酸盐、CS2、H2S等;

v含氮化合物:

N2O、NO、NO2、NH3和硝酸盐等;

v含碳化合物:

CO和烃类等;

v卤代化合物:

氟氯烃等;

v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害物质:

苯并芘、过氧酰基硝酸酯等致癌物质。

二、大气扩散过程

大气扩散:

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流作用下迅速分散开来的现象。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受制于大气的输送和扩散过程。

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层稳定状况,因此大气湍流强度与大气层温度分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大气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

影响大气污染的其它因素有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以及下垫面条件等。

大气自净能力:

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包括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等机制。

对于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需要调查和研究平流输送和湍流扩散。

大气污染物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条件共同决定的,污染气象条件的好坏反映了当地大气自净能力的高低,污染气象条件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大气湍流

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流场的各个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它的统计平均值是有规律的。

由机械或动力作用生成的是机械湍流;由各种热力因子诱生的是热力湍流。

大气湍流的主要效果是混合,它使污染物在随风飘移过程中不断向四周扩展,不断将周围清洁空气卷入烟气中,同时将烟气带到周围空气中,使得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

非湍流情况下的烟团扩散如图(a)所示。

在湍流扩散过程中,各种不同尺度的湍涡,在扩散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湍涡远小于烟团的扩散如图(b)所示,湍涡与烟团尺寸相当的扩散如图(c)所示,湍涡远大于烟团的扩散如图(d)所示。

2、大气稳定度(P106)

大气稳定度:

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1)干绝热法

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d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气温的稳定度(静力稳定度),如表所示。

处于不稳定层结时,促使湍流运动的发展,大气稀释能力加强;处于稳定层结时,对湍流起抑制作用,减弱大气的扩散能力。

稳定

γ﹤γd

中性

γ=γd

不稳定

γ﹥γd

不同的稳定度条件下大气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

(2)Pasquill法(P116~117)

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Pasquill法,由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以及风速等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是环评中常用的方法。

Pasquill大气稳定度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

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

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出稳定度等级。

 

①计算太阳倾角

 

②计算太阳高度角

③太阳辐射等级数

云量,1/10

太阳辐射等级数

总云量/低云量

夜间

h0≤15°

15°

35°

h0>65°

≤4/≤4

-2

-1

+1

+2

+3

5~7/≤4

-1

0

+1

+2

+3

≥8/≤4

-1

0

0

+1

+1

≥5/5~7

0

0

0

0

+1

≥8/≥8

0

0

0

0

0

④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m/s

太阳辐射等级

+3

+2

+1

0

-1

-2

≤1.9

A

A~B

B

D

E

F

2~2.9

A~B

B

C

D

E

F

3~4.9

B

B~C

C

D

D

E

5~5.9

C

C~D

D

D

D

D

≥6

D

D

D

D

D

D

⑤扩散参数的查算原则

Ⅰ.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对于A、B、C级稳定度可直接查表;对于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再查算。

Ⅱ.对于工业区或城区中的点源,A、B级稳定度直接查算,C级提到B级,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

Ⅲ.对于丘陵山区的农村和城市,其扩散参数的查算方法同工业区。

3、逆温与熏烟

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

逆温层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抑制作用,直接关系着地面污染程度,与空气污染密切有关的逆温形式主要是地面辐射逆温。

晴朗夜间,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转变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来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形成地面高浓度,即熏烟。

4、风场

(1)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

(2)风速:

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随时间和高度变化

(3)风向:

风的来向,16个方位表示

风向玫瑰图:

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

主导风向:

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的方位。

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对于以16方位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5)风频:

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例:

风向统计资料(C=32.22%)

(6)风廓线图:

反映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距地面1.5km高度以下的风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U1——距地面Z1(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m/s,通常取距地面10m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U2——距地面Z2(m)高度处10min平均风速,m/s;

P为风速高度指数,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查表得

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值

 

(7)局地风场:

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所谓地方性风,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

①海陆风

v由于陆地与海面在日夜间的温差所形成的风称海陆风

v白天产生海风

v夜间产生陆风

v对污染扩散的影响

循环累积污染,造成地面高浓度区。

▪春末夏初,岸边有烟囱时

▪易形成熏烟污染

②山谷风

由于山坡与山谷在日夜间的温差所形成的风称山谷风

v白天产生谷风

v夜晚产生山风

v对污染扩散的影响夜间积累的高浓度烟气被导向地面,形成山谷熏烟污染,在狭长山谷中情况特别严重。

③城市热岛环流

由于城市与城郊的温差而产生的风

v城市温度高于周边温度

▪能耗水平大

▪建筑物吸热强、放热慢

▪二氧化碳作用

v对污染扩散的影响

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

v确定预测因子

v确定预测与计算点

v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v确定气象条件

v确定地形数据

v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v选择预测模式

v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v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v评价结论与建议

一、预测因子

(1)选取有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制定了九种污染物在不同取值时间情况下的各级别的浓度限值,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IO)、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03)、铅(Pb)、苯并[a]芘(B[a]P)、氟化物

(2)特征污染物

(3)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的物质

区别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的污染因子

二、预测范围和计算点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

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

v计算点(预测受体)

(1)环境空气敏感区

应选择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作为计算点

(2)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

(3)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k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三、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同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

四、气象条件

1、长期气象条件

(每日的观测次数至少4次以上)

2、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

3、高空探测资料常规调查项目

4、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5、典型日气象条件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

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

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

五、地形数据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

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

六、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1.确定预测内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2)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上述内容的a、b、c、d项内容。

(3)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

2.设定预测情景

根据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一般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

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污染源类别分新增加污染源、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及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新增污染源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排放方案分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七、预测模式

选择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对参数的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模式的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

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估算模式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建筑物下洗:

首先,下洗现象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的现象;是指过山气流在山的迎风面流线密集,过山后流线稀疏,产生流线下滑作用,这种现象就是下洗现象。

而建筑物下洗现象是指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导致排气筒排出的污染物迅速扩散至地面,出现高浓度的情况。

熏烟是指晴朗夜间,由于下垫面的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逆温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照射增温,逆温层自上而下逐渐消失,转变成中性或不稳定层结,原滞留在逆温层内的污染物向下蔓延,地面形成高浓度,也就是常说的熏烟污染。

v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v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

v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

v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2.进一步预测模式

(1)AERMOD模式系统

美国环保局和美国气象学会联合开发的一种大气扩散模型,它采用了最新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理论,替代ISC(IndustrialSourceComplex)模型成为美国的新一代法规模型。

AERMOD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

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

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的浓度分布。

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

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2)ADMS模式系统

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系统。

ADMS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小时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

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

化学反应模块包括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臭氧等之间的反应。

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

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

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3)CALPUFF模式系统

三维非稳态拉格朗日扩散模式系统,由西格玛研究公司开发。

CALPUFF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

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

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推荐预测模式一般适用范围

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v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v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

v主要输入参数:

面源有效高度、面源宽度、面源长度、污染物排放速率、小时评价标准

八、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模型选项及化学转化等参数进行说明。

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见表:

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

九、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十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

(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日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7)对解决方案进行进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十、评价结论与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结论与建议。

(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三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一、术语与定义

1.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氮氧化物(NO2)、一氧化氮(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5.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

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地形高度(不含

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

复杂地形:

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地形高度(不含

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6.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

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7.推荐模式

估算模式、

进一步预测模式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二、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

正式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

报告书编制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等标排放量确定主要污染物

(2)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和

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限制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3)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i定义为: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

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如果污染物数大于1,取P值中的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对于公路、铁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