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3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docx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课程讲解+练案第4章检测卷

第4章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最高。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 D

解析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3.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

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 D

解析 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中轴线所代表的数值即为K值。

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密度。

种群内部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4.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5.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  )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数变化不大。

6.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答案 C

解析 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

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

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 C

解析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一般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

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

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

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

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

9.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海拔(m)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

类型

热带季

雨林 

常绿阔

叶林 

常绿落叶

混交林 

针阔混

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

丛草甸

蝶类

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不是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蝶类种数随之减少,说明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10.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92

4

0

0

1

1

1

1

0

25

20

20

20

5

0

0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群落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11.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答案 D

解析 C时期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所以海洋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该曲线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则与其他物种有关;C~D段种群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会出现负值。

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红松林受破坏后原有的土壤和繁殖体还存在,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红松取代杨树和白桦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是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较,可能偏小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校园老鼠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老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方格内和压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酵母菌计数时,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底部取样统计

答案 B

解析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再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物的个体减少,进而计算出的结果会增大;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等特性,如诱虫器上方的电灯不打开,可能会导致捕获的物种数量下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了方格内的个体要计算外,对于压线的个体,一般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压线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则结果会变大;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如不振荡试管会使底部酵母菌数量比较多,进而使统计的结果变大。

14.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 B

解析 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在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1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16.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捕食关系为:

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17.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两个自然群落,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分层现象,图乙群落中的植物不具有分层现象

B.决定群落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此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若图乙为种植的玉米田,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群落水平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答案 B

解析 分析两图,图甲为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图乙群落中植物种类较少但同样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其次还有温度、湿度等;若图乙为玉米田,一块田地中的玉米属于同一种群,不具有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但水平结构不表现出分层现象,所以只有B项正确。

18.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强调的是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

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对调查结果均没有影响。

样方数目和取样的随机性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样地中蒲公英数目的多少和其他生物的多少均不影响调查结果。

19.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C

解析 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

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20.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1.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答案 D

解析 图A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目),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A错误。

图B中G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故B错误。

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附近,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

渔业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D正确。

2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 A

解析 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5分)

23.(8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答案 

(1)样方法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解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24.(15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解析 过度繁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

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

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

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种群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

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25.(10分)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2001~2006年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

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山坡地

0.595

0.015

7.0

2.44

960

河滩地

0.202

0.003

15.0

2.82

1280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 

(1)“S”型 2002~2004 

(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3)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26.(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1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请分析回答:

 

(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