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77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高二语文 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docx

高中高二语文直面苦难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直面苦难

作者姓名

韩开运

所属单位

山东省滕州第三中学

联系地址

山东省滕州第三中学语文组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277514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共7课时)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的第三专题。

本单元由“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组成,里面包含《报任安书》《渔夫》《纪念刘和珍君》《论厄运》《直面苦难》这些文章。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问题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

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

第二板块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让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思考人生的选择。

《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充满人生智慧,可安排学生自读,教师对两文的观点和说理方式,适当点拨指导,然后对顺境展开探讨。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是熟悉的话题,应该抓住文本中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引导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2.能具体分析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

3.通过《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对“生存选择”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深入学习问题探讨的方法。

4.能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5.引导学生理解《论厄运》《直面苦难》的主旨,直面人生中的厄运,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存与毁灭”为中心,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讨愿望,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2.能够分析鲁迅对刘和珍请愿做法和死义精神的评价,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在探讨中有所发现。

3.引导学生探讨两篇文章在观点上的异同,分析两篇文章在说理上的不同特点。

4.推荐和指导阅读培根的《论说文集》和周国平的散文,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

2、正确认识厄运、苦难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思考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并说说对司马迁择生和屈原择死的评价。

2.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

3.能分析《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并思考人在苦难中应该如何保持尊严。

专题划分

板块一:

生存选择(4课时)

板块二:

真的猛士(2课时)

板块三:

苦难中的尊严(1课时)

专题一

生存的选择

所需课时

4课时

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报任安书》、《渔父》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在教学处理上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

《报任安书》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对探讨的核心问题,应指导学生亲近文本,加深体会。

教学中应该落实翻译任务,要求学生主动质疑,为探讨打好基础。

其余部分可利用译文解读,便于腾出精力来探讨问题。

《渔父》难度不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探讨不应局限于内容,对于表达特点的探讨也有助于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复杂心情。

比如探讨《报任安书》中“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表达特色,可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痛苦的经历和心理,从而感受他人生选择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又如《渔父》中寓言对话,就是痛苦的内心搏斗的外化,抓住表达上的这个特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引导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2.能具体分析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

3.能够理解分析《报任安书》、《渔父》两文在表达上各自的特点。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思考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并说说对司马迁择生和屈原择死的评价。

2、探讨《报任安书》、《渔父》的表达特点,分析两文各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史记选读》,网络搜索司马迁、屈原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评论,表明对生死的看法,他把人对生死的态度分成哪些种,你认为他和屈原分别属于哪一种。

问题:

思考司马迁“隐忍而活”、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并说说对司马迁择生和屈原择死的评价。

学生自读诵读,初步理解文章包含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

探讨《报任安书》、《渔父》的表达特点,分析两文各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问题:

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一位,处于那样的境地,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史记》中的相关文章,了解关于司马迁和屈原的生平事略。

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二者的相关事迹,理解抒发情感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2.课堂讨论、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二人选择的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课堂学习

评价方式: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

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课下练习

评价方式: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

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真的猛士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问题,让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思考人生的选择。

《记念刘和珍君》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应通过引导学生探讨文中鲁迅提出的“真的猛士”和“庸人”两组概念,从“伟大”与“平庸”这个角度透视生死选择的精神价值。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说出《记念刘和珍君》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了解她的为人。

2.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思想感情是《记念刘和珍君》的显著特色,请选择典型段落分析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能分析鲁迅解剖出“庸人”的劣根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鲁迅先生的杂文、事迹等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鲁迅先生的愤怒。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

比较分析《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欲言又止,欲止又言”和《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表达方式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

搜集鲁迅先生的其他著名的杂文,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风格。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鲁迅文章、事迹,在电子阅览室阅读。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理解作者的愤怒

评价方式: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

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理解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

评价量规: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

态度端正,方法合理。

(10分)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

(10分)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

(10分)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

(20分)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

(25分)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

(25分)

专题三

苦难中的尊严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充满人生智慧,可安排学生自读,教师对两文的观点和说理方式,适当点拨指导,然后对顺境展开探讨。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是熟悉的话题,应该抓住文本中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论厄运》《直面苦难》的主旨,直面人生中的厄运,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探讨两篇文章在观点上的异同,分析两篇文章在说理上的不同特点。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能分析《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并思考人在苦难中应该如何保持尊严。

2.能分析两篇文章说理方法各自的特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周国平先生的散文。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4.查阅资料,并比较《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思考外国说理散文和中国说理散文在说理上所具有不同于的特点。

学生品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

查阅资料,了解“随笔”这一体裁的特点。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

了解培根和周国平,课外阅读他们的作品。

学生找出文本中经典语句,继续品味赏析。

活动四:

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逆境的文章。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文章,品味其表现手法。

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范例,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文章的理解

评价方式:

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

理解正确,掌握到位。

学以致用,运用灵活。

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文章的赏析

评价量表:

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

用词贴切,评析得当。

(1)课时

课题:

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

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

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

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

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

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

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

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

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

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

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

(2)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

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

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

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

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

(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

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

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

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

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

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

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

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课题:

书写练习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

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

“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

“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

“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

斩、转

板书设计:

书写练习2、轻、斩、转

我的思考:

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

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

(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

“宝”:

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

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

(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

我的思考:

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

课题:

怎样写好字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

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

“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

“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

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

(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

(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示范小结

三、指导要点

盘:

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

“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

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

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七)、盘至竖

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

课题:

结构特点(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

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

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

哥:

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

竹:

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

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

吕、昌:

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

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

结构特点(八)、哥羽

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