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497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翰墨家风 学人本色.docx

翰墨家风学人本色

翰墨家风学人本色

  长安访古首碑林,翰墨家风四世存。

  时尚空传新魏体,先生金石重周秦。

  这首诗是前陕西书协主席刘自椟评价前辈段绍嘉的七言绝句。

  段绍嘉(1899~1981年),名泮森,字绍嘉,以字行,出生于累世经营碑石、碑帖的商贾之家。

其祖上于明代中叶在西安城内府学门口开设了“翰墨堂碑帖局”,经营碑帖。

“翰墨堂”传至段绍嘉之父段仲嘉时,已历六代,声名甚隆。

除店铺外,另有一幢二层楼的“藏石处”,下层存放段家历代收藏的碑石、墓志,并将一些碑石按年代顺序镶嵌于墙,以便捶拓出售;上层存放已经拓好的拓片、制作好的碑帖,也兼作装裱室。

其时翰墨堂与北京琉璃厂的庆云堂互通有无,将北京没有的碑帖拓片运往庆云堂,再将西安没有的碑帖从庆云堂运回西安。

店门高悬张裕钊所书的匾牌,店内多为碑帖精品。

  慕名造访翰墨堂的不乏官宦与书画名家,甚至连光绪皇帝也曾驾临这里,1923年秋,康有为受陕西督军刘镇华之邀到西安,曾专门造访翰墨堂,有儒商之名的段仲嘉热情接待,并让14岁的段绍嘉当场写字,向康有为请教。

康有为看后大加鼓励,并为段家书一联:

“金石如林富,云霞绚晚春。

”1935年,张大千到西安后造访翰墨堂,与对碑石研究甚深的段仲嘉相谈甚为投机,为段绘一扇面。

扇面上所画石榴花果茂盛,并题诗日:

“海榴自是神仙物,种托君家有异根。

不独长生堪服食,更期多子应儿孙。

”段绍嘉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所受金石书画熏陶自非常人可比。

段绍嘉之母武氏夫人出自名门,系福建南韶连道道台之女,温文尔雅,多才多艺。

段绍嘉4岁时在父母指导下临习欧书,7岁入学,始学北魏。

自此,段绍嘉写了一辈子的魏碑。

  段绍嘉对金石的研究得益于党晴梵的指导。

1933年,段绍嘉加入“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是比较年轻的会员。

党睛梵是学会的核心人物之一,集革命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诗人、金石学家诸多身份于一身。

在党晴梵的指导下,段绍嘉博览群书,收藏青铜彝器、秦砖汉瓦,为日后的文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段绍嘉被任命为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保管部副主任,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碑林。

碑林当时的馆藏文物管理比较混乱,段绍嘉对碑林文物的清理、分类、鉴定、保护、展示、复制、起草审定解释文稿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仅将碑林所有展示文物说明牌一一用楷书书写这一项,其工作量之大不难想象。

在从事金石书画鉴定、研究的过程中,段绍嘉撰写了《司马芳残碑出土经过》《师克?

S考释》等论文,刊于《文物》《人文杂志》。

一些论文引起国内外学界注目,郭沫若、容庚等人撰文参与讨论。

在文博工作中,段绍嘉结识了郭沫若、郑振铎、容庚、唐兰、商承祚、沙孟海等专家、学者,眼界更加开阔,研究日益精深,书法风格臻于成熟。

  段绍嘉搜求古碑足迹遍陕西,常常赴周原、昭陵、乾陵、茂陵、渭北、汉中等地探访。

段家世代收藏碑石文物,藏量颇丰,段绍嘉将众多的藏品捐献给了国家。

如见于《陕西金石志》的刻于唐武周元年(690年)的《杨基墓志》,就是段绍嘉于1952年捐藏碑林的。

1970年春,西安市成立文物清理鉴定小组,段绍嘉为小组成员,为西安文物的清理鉴定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

多年之后,曹伯庸题段绍嘉遗墨日:

“铁画银钩迥出尘,事功岂但作书人;金石考订名关右,心折先生毕世勤。

  段绍嘉与笔墨结缘甚深。

步入社会即在国民政府陕西省民政厅操起草文稿的文书之业;抗战时期,在中国军事委员会驻陕抚恤处书写文稿和阵亡将士名册、事迹;抗战胜利后,转潼关煤矿理事会(驻西安),仍以起草文稿为职;进入碑林后,书写文物碑石说明牌直到晚年。

段绍嘉的书法之所以毫无匠气,得益于家学与从事文博工作积淀的深厚学养,以及对书法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

“字画是高雅文人的艺术结晶,每幅字画除了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外,还蕴藏着作者的品德,因而是圣洁的,不能沾染俗气,只能相赠不能买卖。

”所以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他的作品都是赠送于人的,就是一些店家因他写了匾牌给他送来润金,他都一概婉拒。

正是这种对外在物质诱惑的抵制和漠视,使他的人格与精神在书法中闪烁着优雅的人文辉光。

段绍嘉闲笔画梅,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陈泽秦题其遗作日:

“春风桃李满长安,艺苑蜚声五十年。

画得芳姿亲持赠,一枝冷艳伴青毡。

  段绍嘉览碑无数,只对北魏情有独钟,自少至老一以贯之。

但对北魏书体,他并不取斜画紧结、气势开张一路,而是取平画宽结、平稳端凝一路。

他以《马鸣寺碑》为容纳自己智慧、情感和心灵的根据地,旁涉大量的北碑精品,笔耕不辍,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面目。

他的楷书横细竖粗,撇捺丰腴,转折处棱角森然;结体因字立形,错落有致,紧守中宫,左右舒展;用笔露锋入纸,尖而不板。

行笔提按交错运行,顿挫沉着,力透纸背,轻中见灵秀,重中得安稳,既刚健遒劲又含蓄柔美。

由于将行书笔势化入北碑,借助自然性书写,以笔墨韵味冲淡了北碑的刀痕,故段绍嘉的楷书凝重中又显得灵动洒脱。

楷书在唐已法度森严,出新极难,而段绍嘉却集古精华,自成一体,人誉之为“段家魏”。

其楷书大小由之,大到擘窠,小到蝇头,大者气势雄强,小者用笔精到。

写匾牌大字时,将红土用水和成稀泥浆,以大盆盛之,铺黄纸于地,用抓笔书之。

写就晾干,以墨笔勾边,以免工匠制作走形。

1980年以前,西安城里段绍嘉榜书牌匾随处可见,如“西安市体育场”“西安市文物商店”等等,现在已经不多了。

我国先后有包括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37座建筑,因其特殊的风格和影响力,而被列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其中西安的人民剧场(院)与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首都剧场被列为37座著名建筑中的“三场之一”。

位于西安北大街的人民剧院建成于1954年,楼门顶端的《人民剧院》四个金色大字,是人们现在最容易见到的段绍嘉榜书大字。

1957年,段绍嘉撰写考古论文《眉县出土青铜器之初步研究》,以蝇头小楷书之,投往《人文杂志》。

明人袁中道云:

“书家小字得大字法,如画家咫尺之间,具千里万里之势。

”盖言小楷字径虽小,而精神格局不可小也。

段绍嘉这篇2600多字的手稿,字虽比蝇头还小,但笔画长短合宜,揖让有别,各守内部空间之适当位置,通篇秀骨清相,凝重灵动。

从这篇手稿可以看出段绍嘉扎实的功力,可以领略他用笔的精妙与从容有数。

《人文杂志》编辑部收到阅稿后准备铅字发排,但觉得段绍嘉小楷文稿精密而毫无舛误,经研究决定直接影印。

于是,这篇小楷文稿影印在1957年《人文杂志》第2期上,一时传为佳话。

  段绍嘉文博生涯摩挲钟鼎彝器多多,且有考释铭文论文多篇,浸淫日久,亦“阅古既多,乃窥知此旨”者,深得钟鼎文字之理法,故其所书大篆安雅圆润,气度古致沉静。

段绍嘉的行书以孙过庭《书谱》为圭臬,以碑化帖,师古不泥古。

尤其以蝇头小行书所书之文稿、信札,融入帖的用笔与节奏,笔笔不闲,接上续下,气脉贯通,道劲秀逸。

用笔掌控多于放纵,指腕灵活如琴瑟和鸣,在不疾不徐的运笔过程中,露出一派理性的优雅。

段绍嘉一生徜徉于碑志之林,始终以自己的性情汲取古贤菁华,学而不厌,就是在年过古稀、行走不便时,还让小外孙搀扶着去碑林读碑。

  出身于富商之家的段绍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美食家。

在旧时的西安,几乎所有有名的菜馆饭店他无一不进,好些大厨他都熟悉,甚至还和南京总统府的一位大厨通信研究如何做菜。

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冬天,段绍嘉领着十几岁的女儿段瑾上街,看见一家饭馆橱窗里挂着3条鲜嫩的黄瓜,颇为稀奇,就入内问店主一条黄瓜多少钱,店主说一条一块现大洋。

段绍嘉当即掏出3块银元,店主见段绍嘉真的要买,赶紧拱手连连道歉说这3条黄瓜是饭馆的“望子”,用来招徕食客,不能卖。

段绍嘉只好望着那三条黄瓜,领着女儿怏怏离去。

当时平常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两三块银元。

20世纪20年代初,段绍嘉供职陕西省民政厅时,听说西大街新开的一家西安饭庄菜味不错,就去品尝。

吃完后觉得确实不错,就问店主冯克昌说菜肴颇佳,为何门面这么小?

冯答日没有资金。

段绍嘉回到单位找了9个关系好且好美食的同事,让一人拿出50块银元,共500块银元送给冯克昌,说:

把生意做大了再还。

西安饭庄扩大店面后,段绍嘉为之书写了匾牌。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有次来西安,到西安饭庄吃饭时说:

这么多年过去,地方还这么小?

因为“西安事变”时,周恩来在西安饭庄宴请过张学良和杨虎城。

周总理的话引起了陕西省政府的重视。

1958年西安饭庄迁往东大街,扩建成大楼,饭庄的匾牌大字为郭沫若书写。

冯克昌每年一到端午节就派人用两三层的食盒给段家送泡泡油糕,一直送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之时。

冯只给两家人每年送泡泡油糕,一家是段家,还有一家是他饭庄的大厨李家。

在碑林,年轻人想吃什么小吃就去问段绍嘉,因为西安的小吃哪一家是什么风味、在哪个地段,段绍嘉了如指掌。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友容庚来西安,段绍嘉这位美食家也只能在家里给老友做两个荷包鸡蛋。

  段绍嘉热情好客,为人坦诚,赵望云、何海霞、康师尧、陈之中、陈泽秦、程克刚、蔡鹤汀、蔡鹤洲、李滋煊、区丽庄等书画名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对于登门求教的后学,段绍嘉都满怀热情、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

陕西社会科学院原古籍所所长王友怀,20多岁时在西安北柳巷照相器材乐器专业商店当美工,喜爱书法,经傅嘉仪介绍登门请教段绍嘉,段绍嘉详加指导。

王友怀常给单位写标语,段绍嘉对他说:

“你现在学字,一是应事,二是要立志。

应事,你可以随便一些,比如你给单位写的那些大标语,就可以随便写。

可你要立志,就得认真,就得下苦功,一点也不能像写标语那样敷衍,这才能把字写好。

”在“文革”时期,说这样的话是容易招祸的,但段绍嘉居然就这样说了。

王友怀学的是“段家魏”,段绍嘉却问他喜欢唐代哪一家,王友怀说喜欢颜书,段绍嘉说:

“那你就从学颜开始。

”此后有一天,王友怀正在单位忙活,段绍嘉忽然拄着拐杖来了’送给王友怀一本颜真卿《勤礼碑》,这样的字帖在当时的市面上是根本买不到的。

这本字帖伴随王友怀走过了风风雨雨的40多年。

段绍嘉关爱后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

  1972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段绍嘉书写的楷体字帖《国际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那个书法艺术荒芜的年月,现实生活也需要书法的美感,也需要用这种美感以抒发人们的情怀。

这本字帖有出世的情怀,有入世的美感,将古典传统与时代风尚、实用与审美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

再者,相对于石花斑驳的碑帖拓本,学书者也易于理解结体和用笔。

当时市面上的字帖非常少见,所以这本字帖在两年中印刷两次,发行了52000册,犹如种子一般撒落三秦大地,书法之花在艺术凋零的原野上悄然怒放。

段绍嘉是陕西书坛承前启后的人物,当今的陕西书法名家中如薛铸、赵熊、魏良等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学过段绍嘉的楷书。

当今陕西书坛60岁左右的名家,多是北碑的底子,这或与段绍嘉当年的影响不无关系。

  “文革”开始后,碑林瘫痪,段绍嘉等一批专家学者被说成是“只专不红,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遭到批斗。

连给年轻人传授文博知识也成了“毒害革命青年”的罪状。

段绍嘉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蹲进了牛棚。

家藏文物、书籍、碑帖或被抄,或被毁,损失殆尽。

20世纪70年代初碑林开放,段绍嘉重新被安排工作,勤勤恳恳,依然给碑林的年轻人讲课,讲碑石,讲青铜器,并出版了楷体字帖《国际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段绍嘉写的碑林文物的说明牌子在“文革”中毁了一些,由于段绍嘉年纪大了’写不动了,写大一些的牌子时,他的学生魏勇娥就把牌子平放到地上,再给牌子上铺上被子,段绍嘉就趴到被子上面写。

外面的人见了,开玩笑说:

咋把老汉这样几整呢!

大家笑,段绍嘉也笑。

“文革”结束,已77岁高龄的段绍嘉当选为政协委员。

由于当时百废待兴,上级没有让他退休,每日在外孙女的搀扶下到碑林上班。

1980年3月,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前身)成立,段绍嘉当选为副主席。

1981年,段绍嘉逝于西安,终年82岁。

  泮森,是段绍嘉的字。

泮,本义为学官的宫殿。

段绍嘉终生在碑石与书法的宫殿里孜孜不倦,在他的身后,他昔日浇灌的文博、书法幼苗已成森林。

  

  责编 潇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