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078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小学)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志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起源的学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

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夏代,奴隶制社会末期;六艺为:

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为: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

核心考点二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一学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

常考名句化名成俗,齐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不躐等

二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理论主张:

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启发成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苏格拉底主张启发式教育,提出产婆术的学习方法。

四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五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有政治学

六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数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创立阶段一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二卢梭。

代表作是《爱弥儿》

三洛克。

主要思想,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画。

四赫尔巴特。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五杜威。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

发展阶段

1凯洛夫。

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2赞可夫。

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

3布鲁纳。

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发现教学法。

4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5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理论,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我国近代教育家。

蔡元培,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核心考点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这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学校结构;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核心考点4教育目的

1教育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

观点:

教育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

观点:

教育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4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

4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核心考点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英法西德等欧洲国家。

单轨制,最先出现于美国

分支型学制,典型国家是苏联。

三我国的学制

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葵卯学制,又称秦定学堂章程。

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年,一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和633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到20020年》。

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四义务教育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的特点。

核心考点6课程基本知识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学习经验,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的类型1从学科固有的属性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2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主导价值在于是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调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选修课陈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5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6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四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等。

基本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是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基本观点:

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3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厄迪等。

基本观点:

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五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六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3根据载体分为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

4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5根据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七泰勒原理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学家Taylor。

泰勒原理是指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考虑: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核心考点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第。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课程结构的改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5倡导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核心考点8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根本任务。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机智)、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特点。

三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关注生存(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的不错,)、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核心考点九教育科学研究

一文献检索。

1教育文献的分类事实性文献(文物、教育史学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

工具性文献(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

理论性文献(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政策性文件(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经验性文件(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课书、教学大纲等)。

二文献检索的类型。

书目检索(以检索工具,如:

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等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检索)、事实检索(以事实为检索对象,要求查出文献中的某些基本事实记录)、数据检索。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全面性,放宽视野,检测内容客观全面,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性,建立个人资料库,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二教育观察法

1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职工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第,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旨在教育情景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四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和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五教育研究成果的撰写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题目,引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附录。

核心考点10认知过程

一注意1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二感觉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暗适应和明适应。

2联觉,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

三知觉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征。

2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四记忆1艾宾浩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因此看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

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依据以往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第一,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第二,合理分批复习时间。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继续学习的一种现象,适当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五思维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概括性。

2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推理。

3头脑风暴法:

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即迅速的联想方法,产生各种主意。

4原型启发:

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定势: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形成的先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

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定势,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于某物体的倾向。

核心考点11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一情绪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

应激(突然遇到火灾,地震,歹徒的抢劫等)

二情感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解决一道难题的喜悦,美感)。

三意志过程

(1)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双避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重趋避冲突(大学生择业面临的多重顾虑)。

(2)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

四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人格。

2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细心或粗心创造或墨守成规)。

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3气质:

性格有优劣,气质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类型有: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4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个如其面);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整合性,功能性。

核心考点12小学生身心发展

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的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

2外铄论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注入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

3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最为迅速。

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3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由直接兴趣逐渐转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皮亚杰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即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零到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到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到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到16岁。

3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一,思维中形成的守恒概念。

二,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三,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科版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四,思维具有可逆性。

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违背顺序性的。

2阶段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

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六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成果,必须考虑儿童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核心考点13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二,强化理论:

正强化:

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与一个愉快刺激,比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

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

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3,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和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包括:

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提倡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三,奥苏泊尔的有意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教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一,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三人文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三方面。

二,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三,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倡导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核心考点14小学德育

一,德育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事故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学生思想品德构成要素。

第一,道德认识:

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