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115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0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大考点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天津文综·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故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浙江文综·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

【解析】帝国主义垄断近代工矿企业,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不是失败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B项错误;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其他行业变化导致的,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福建文综·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2出超(+),入超(—);单位:

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从1929~1931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是贸易顺差,故C项错误;从1909~1911年与1919~192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下降,而1919~1921年与1929~193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上升,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5·山东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  )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英国主要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占据主导,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德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始侵略中国,与题干所给的时间以及对中国贸易变化图不符,故B项错误;俄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开始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与题干所给的开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以及数据变化,可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5·江苏单科·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考点】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错误;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9、

1.(2014·浙江卷·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解析】本题以清末官员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内开未尽之地宝……首在利民……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等信息,可知该官员认为修铁路可以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符合洋务派的主张,故本题选择A项。

B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4·天津卷·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解析】本题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等信息,再联系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即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

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4·全国大纲卷·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年

29

24

47

1936年

30

24

46

1937年

37

26

37

1938年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解析】本题以土地占有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题关键信息是自耕农的比例下降加快,佃农比例增长较快,说明农民手中的土地迅速减少,这是土地兼并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

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排除A项;生产结构是农业种植结构,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是农业的种植方式,如手工劳作与机器生产等,故排除D项。

【答案】D 

10、(2014·江苏卷·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本题以近代农村经济变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材料中“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而“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本题选D项。

A、B、C三项均不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

【答案】D 

11、(2014·山东卷·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解析】本题以江浙地区经济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时间19世纪60年代。

A项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B项中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而且“家家置纺车”,应该表现的是小农经济,不是民族工业;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12、(2014·全国大纲卷·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年

29

24

47

1936年

30

24

46

1937年

37

26

37

1938年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解析】本题以土地占有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题关键信息是自耕农的比例下降加快,佃农比例增长较快,说明农民手中的土地迅速减少,这是土地兼并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

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排除A项;生产结构是农业种植结构,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是农业的种植方式,如手工劳作与机器生产等,故排除D项。

【答案】D 

1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以1853年中国与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为切入点,考查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1853年是英国侵占印度之后,也是鸦片战争之后。

英国棉纱在中印两国出现销量的差别,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的抵制。

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4、(2014·安徽卷·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本题以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衰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

一战爆发后,受利润的刺激,国人纷纷投资纱厂。

但战争一结束,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本国纱布对外有无输出,外国纱布纷纷涌入,本国纱厂一蹶不振。

由此可以看出②④是一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而①③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

【答案】B

15、(2014·全国大纲卷·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解析】本题以晚清的个人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鼓励民众利用机器生产,这一主张得到正式推行,是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进而扶植近代工业发展,谋取政府收入增加,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16、(2013·北京文综·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洋纱的进口日多问题。

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可知A表述错误;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选项的结论依据题干史实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C选项也依据“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就说明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17、(2013·四川文综·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是数据表格题,此类题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来获取信息。

从图表数据看:

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A项表述错误,排除;人口的增长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凋敝,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无法说明其人口增速全国领先,D项错误;城镇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答案】B

18、(2013·重庆文综·6)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此题是图标题中的柱状图,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并利用图示上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

从图示看出1839年~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不是很高,说明英国工业品在华滞销。

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符合题意。

【答案】B

19、(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答案】B

20、(2013·安徽文综·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

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官僚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所以选B,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在19世纪末,排除A;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C;国际局势对中国产业资本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答案】B

21、(2013·福建文综·19)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件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减少。

可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所以D也排除。

【答案】C

22、(2013·四川文综·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

“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和知识识记迁移能力。

从题干的时间,结合材料内容可知为了挽救经济危机,美国抬高银价,对国际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材料中的“困苦”就是美国抬高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答案】A

23、(2013·江苏单科·8)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时注意时间范围:

1928—1935年。

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是在1937年后;B是在一战期间(1912—1919);D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

由此排除ABD。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24、(2013·海南单科·15)下图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

A.日本B.德国C.苏俄D.法国

【解析】依据图表进行分析判断,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进出口明显比其它地区高,结合所学日本加紧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经济侵略,所以选A。

【答案】A

25、(2013·上海单科·21)1872年,“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

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

A.北京附近B.广州附近C.西安附近D.成都附近

【解析】在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在通商口岸,一些地主、官僚和富商开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办民族工业,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兴办继昌隆缫丝厂就是著名的代表,故选B。

【答案】B

26、(2012·安徽文综卷·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