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115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docx

精品马原复习资料免费

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

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4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40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活动是对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活动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

“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简短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个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6、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是矛盾。

 

7、  主要、次要矛盾及关系原理P45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出于

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8、  辩证的否定观P47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P54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依赖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

 

1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1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2、           实践标准P7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其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4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4、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P11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5、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1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6、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唯物史观关于任命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任命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任命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17、           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P144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其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统一性: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实践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

一是主体性,其理论内涵的展开完全以劳动者为主体,而不是物体为主体;二是客观性,把劳动时间作为价值比较的基础,从而使价值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范畴,抓住了经济关系社会中最本质的规定;三是科学性,不是从生产价格,利润,地租这些具体形态,而是从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开始,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解决了形成价值的问题。

 

19、           劳动价值论

认为价值由劳动决定,这里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这里的劳动时

间不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要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进行。

换句话讲,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

 

20、           劳动商品最重要特点

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因为一般的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小时,

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商品则不同,它的使用价值和消费就是劳动力,而劳动力能创造价值,并能够创造出大于、高于劳动自身价值的价值。

 

2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P147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和价值实现的规律的统一。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因为:

(1)无论商品的市场价格怎样变动,它都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各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它们的价值比例总是一致的。

(2)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但价格的波动也会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价格与其价值的背离。

(3)就短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一致,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下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其价值是一致的。

 

2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新产品过程中被消耗的那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又重新创造出来。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②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又称剥削率。

 

23、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P157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所以,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方法,都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绝大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大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绝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

(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24、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5、           资本主义法制的原则P171

   资本主义法制的原则指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创制法律,并依法实现其统治的一种方式。

是指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又称“资产阶级法”。

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秩序,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其基本原则是保护私有财产,实际上只是保护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

它具有民主性。

但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它又具有虚伪性。

 

26、           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经济全球化

定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变质,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

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

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

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

产的社会化合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

1。

生产全球化  2。

贸易全球化  3。

金融全球化  4。

企业经营全球化

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

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略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27、           资本输出的实质

分为三种: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

当然,在资本输出过程中,某些国家也可能出现产业的“空洞化”,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等现象,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攫取了巨大利益和扩大了垄断实力的实质。

 

28、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生产力方面:

生产力总量大飞跃,生产社会化程度大飞跃,生产力质的大飞跃。

(2)      生产关系方面:

产业机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经济运行机制。

(3)      所有制关系:

所有制形式多样化,股权分散化。

(4)      分配形式方面: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再分配比例加大。

(5)      国际经济方面:

垄断资本国有化,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6)      上层建筑方面:

国家法制化程度表现为:

宪政、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也就是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述,权利制约论,法律之上论;公民权利普遍夸大,政治参与渠道大发展。

(7)      文化意识形态层面:

提倡意识形态多元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29、           当代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关系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随着大规模资本跨国运动与资本国际循环的发展,试资本主义世界的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生产的方式。

 

30、           联系实际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提供的机遇;加快

发展自身;积极改变国际经济旧次序,建立国际经济新次序,以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取得双利结果。

 

31、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意义: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