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127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docx

拉萨市教师职称考试理论学习资料

教育学

1、简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

⑴(设计者)⑵(信息源)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考者与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2、专家型教师有哪些特征?

答:

①专家型教师善于通过学习计划、评估和反思来改进教学,从而产生教学的创新。

②专家型教师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处理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反思。

③专家型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对工作投入,追求自我实现。

④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职业成就感。

3、教师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答:

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职业发展)④(行动研究)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5、在教学中怎样科学地安排学习?

答:

在教学中科学的安排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地用脑。

(2)(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睡眠。

(3)(避免连续过长时间的学习。

)(4)(合理地安排课表。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对策?

答:

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

7、全面发展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则互相促进;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其他各育要受到损失;如果五育各自分离,则全面发展教育就会失去活力。

8、实施德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

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简要叙述常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内涵。

答: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品德评价法)(5)(自我教育法)(6)(实际锻炼法)

10、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答: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学校通过(上体育课)、(早晨锻炼)、(课间操)、(课外活动)、(组织训练队)、(开展运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运动。

11、美育的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答:

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和(教育美育)。

美育的任务主要有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2、实施美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

(1)(通过各科教学特别是文艺学科进行美育)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进行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13、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有哪些?

答: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5、贯彻教学原则各有哪些要求?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整体优化原则)

16、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

①(指导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②(引导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17、什么是教学计划?

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答: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工作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由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教学科目;学科开设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18、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

(1)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熟悉学生;(3)组织教材,选用教法;(4)制定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

1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2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

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21、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答:

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

2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怎样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答: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教育心理学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

2、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答: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的过程。

由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评价有什么启示?

答: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4、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学到的。

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

在课堂上被提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

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5、简述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或(教师期望效应)  。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的国王,名叫皮革马利翁。

他酷爱艺术,迷恋上了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象牙女神像。

他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望他所深爱的神像,天长日久,神像最终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复活为人,与之结为伉俪。

这个故事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期望能够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实验者期望效应”的存在。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

A组和B组,告诉A组的学生说:

这些老鼠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高智商”老鼠,能够很快学会走迷津。

告诉B组的学生说:

这些老鼠在学习迷津时会比较迟钝。

然后,学生们开始训练老鼠的各项技能。

最后结果显示:

聪明鼠走迷津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的比愚笨鼠所用的时间短。

这个实验表明,在实验室中实验者期望效应是存在的,实验者的预期会干扰实验的结果。

于是,罗森塔尔得到一个启示,他把这个启示用在了人身上。

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他随便划了几个学生,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他的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特别聪明的学生。

受这番话的影响,老师总觉得这几个孩子特别聪明,所以一直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

一年以后,这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罗森格尔效应”告诉我们:

学生往往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被你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教育工作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待,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赞赏后常常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

教师的职责就是想尽办法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人,而且还要以自己对人的巨大信任去提高人。

6、如何把多元职能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答: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负责人,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

他提出了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以上突出的智能。

在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要做到:

(1)确立为理解而教的课程目标。

首先看学生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概念,进行知识的内化,其次,看学生能否对新智能知识进行整合并发出新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这里理解最高层次,也是理解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2)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策略。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方式为起点,调动学生多元智能,引发学生思考,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多元方式呈现教材。

(3)多元化的作业,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步骤之一。

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能点布置有个性作业通过个性化作业发展多元智能。

 

7、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有什么启示?

答: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

这一理论告诫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罢了。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且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它智能领域迁移。

8、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怎样应用?

答: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他定义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是在(成人的指导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

首先,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后,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转向学生。

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并随着学生认知发展的变化而调整。

同时,为了更好地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教师常常在学生学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时使用教学支架。

9、什么是注意?

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如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要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以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2)在组织教学中要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要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10、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又是形成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需要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一为,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

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应贯串于经常性的各种教学中。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造成的。

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得愈深,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单调地重复已学习过的内容或解决难度过大、力所不及的问题,都会降低学习兴趣和丧失学习信心。

有的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得、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

对学习内容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所产生的疑惑、矛盾、惊讶,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

这种教学情境既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课题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⑶(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能提高学习的热情,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

很多实验研究表明,知道学习结果与不知道学习结果的延时反馈相比,前者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

这是由于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产生愉快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激励作用,为下次取得更好成绩而努力。

同样地,及时知道自己不良成绩,也能使学生吸取失败教训,激起奋发学习的上进心。

当然,长期的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则能减弱原有的学习动机。

⑷(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学校适当地组织学习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

学习竞赛有多种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团体竞赛,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等。

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情况下一般比没有比赛情况下学习要好得多。

但是,竞赛是一种外在的激励作用,过分频繁的竞赛,容易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任何竞赛都只是少数获胜,获胜者当然感到兴奋,从而更努力学习,但多数人常常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少数失败者可能会由此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竞赛最好是按能力分组,使更多的人都有获胜受奖的机会。

此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动力。

⑸(正确评价,适当运用表扬和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例如,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除给以分数和等级外,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赞扬与责备、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不同的作用。

一般说来,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表扬和奖励过多,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结果。

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从积极的方面把表扬和批评二者结合起来运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教师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恰到好处。

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1、教师的言语提示对学生学习有什么影响?

答:

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言语提示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用言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在具体讲述某一知识以前,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有关经验的回忆;在向学生陈述和解释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语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念之间以及新学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所学知识的具体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言语的作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具体知识的描述和解释,重要的是用言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建构。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

答:

⑴(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当新旧两种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共同要素,就能产生迁移。

共同因素越多,迁移越明显。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两种刺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要求作相同的反应,此时迁移的效果是正的。

如会骑自行车对学习摩托车技能的掌握的促进作用。

另一种情况是两种刺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却要求作出不同反应时,迁移的效果是负的。

如学习汉语拼音对英语读音就有干扰作用。

⑵(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两种学习的共同原理。

也就是学习的迁移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

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愈高,正迁移的作用愈大。

如果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低,不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本质,新课题就难以纳入到已有经验中去,迁移就会发生困难。

因此,学生掌握高度概括化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大量的迁移现象。

⑶(学生分析问题及使课题类化的能力)

如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不能根据新课题的特点准确地对课题进行分类,找不到新课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往往影响学习迁移的发生。

⑷(思维定势的影响)

形成思维定势的学生,习惯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解答课题,思维定势对解决同类问题有利,可产生正迁移,而对解决不同的问题则产生强烈的干扰作用,使思维局限于已有模式,影响学生解决新课题的新思路。

13、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答:

⑴(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越扎实,在学习中就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新知识就愈容易。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双基”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本质因素的能力。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并能促进他们觉察新旧课题的关系,有利于掌握新旧课题的共同点,以实现学习的任务。

⑶(提供知识与技能应用的机会)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应用的机会。

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作业,以便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应用过程中完成迁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⑷(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

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之间最易形成联想,在很多情况下,迁移就是借助于联想实现的。

因而,养成学生联想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学生不仅应该从新问题、新情况出发去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应该主动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它们可能的应用。

特别是可逆联想的习惯更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习的迁移。

⑸(在知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学习)

实验表明:

先前的学习与以后的学习发生迁移时,积极迁移是随着先前学习的巩固程度成正比产生;干扰现象则随着先前学习巩固程度的递增而减少。

因此,在必要情况下,应注意尽可能完满地结束先前的学习再移入下一步的相关学习。

14、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有什么意义?

答: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技能的学习及其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阅读、书写、运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因此,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二,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

)虽然技能的形成要以有关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但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或之后却又能促进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运算技能,他们首先必须掌握分数、小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

同时,当他们在练习分数和小数互相转化形成运算技能的过程中,也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对分数、小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就能够熟练地按照合理的动作方式去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而这种活动效率的提高就是他们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研究表明,能力的发展是以有关的技能为前提的。

培养和造就某种人才,除了他们具备有关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有关技能。

例如,不掌握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等技能,就不可能发展音乐才能。

15、技能按照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答:

练习是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练习的效果,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动作技能,教师除遵照练习的一般规律正确指导外,还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指导与示范)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帮助学生梳理必要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技能之间的区别,避免干扰。

其次给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为自己树立练习目标,以提高练习效果。

为了给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教师要进行充分而准确的示范。

教师的示范要做到:

①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

②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③示范动作要重复,动作程度要放慢。

④指导学生观察,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做好上述四方面的工作,就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大大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每次示范的信息量和速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为初学者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动作时,往往顾了手,顾不了脚,很容易因为新的信息量过多而超载。

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解说或播放有关录像等方法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1)(练习)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曲线了解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成绩和表现。

一般说来,在初期学生通过练习后动作速度会加快、准确性会提高,但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动作技能的练习往往会出现停顿或退步的情况,称之为高原现象。

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但是,在高原期这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示练习成绩又有所进步。

高原现象不能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极限,相反它像是黎明前的黑夜,只要突破这一关,学生获得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发生在高原期之后。

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和鼓励,教学方式要新颖,帮助学生克服倦怠情绪,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

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还可以看到练习成绩时而提高,时而下降,时而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加强教育和指导,以便使他们的练习成绩能够尽快提高。

除了实际的身体练习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心理练习。

在练习时间安排上,力求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相结合。

(3)(反馈)

学生在运动技能练习时,如果能够及时掌握练习的情况,知道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优点和不足等,就可以把符合要求的动作保留下来,把不符合要求的动作抛弃掉,这样才能有助于迅速地提高练习质量。

教师在练习中要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练习效果。

在练习后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细心体会自己的练习行为并力求发现自己的经验。

为了使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教师需要给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情境的练习机会。

16、在对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问题

答:

⑴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因此,在培养学生形成心智技能时应遵循这一理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智力活动转化。

⑵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

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一样,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要因其复杂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途径。

对于那些复杂的由多种智力活动方式组成的心智技能,如写作技能、解题技能等,可以采用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方法,从单个智力活动训练开始,并使之掌握,然后以统一顺序将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

而对于那些简单的心智技能,如加减运算、字形笔划分析等,宜采用整体方法来训练。

⑶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经受实践的考验,应用自如,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心智技能。

要想促进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之达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水平,教师必须积极创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