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053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Word文件下载.docx

南北长约140公里,

北部东西宽约90公里,南部宽约50公里,总土地面积64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06万亩。

县境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平均海拔2025米,年均降水量332.6毫米,年均气温7.9°

C,年均无霜期155天。

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三条。

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即大豹子川、厉河、关川河、祖厉河等四个

河谷。

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冰雹、风灾、洪灾、病虫害也比较突出。

行政区划:

辖32个乡镇,248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

乡镇总户数11.34万户,乡镇总人口56.43

万人,乡镇从业人员29.00万人。

六通情况:

有348个村通电,309个村通邮,253个村通电话,322个村通公路,9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

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学生159361人,教师6544人。

有医

院、卫生院35所,病床683张,医生812人。

经济指标:

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624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96270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1.57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9.83万亩,粮食总产量

1748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财政总收入3155万元,政支出

27600万元。

名优特产:

扁豆、莜麦、荞麦、燕麦片、良谷米、黑谷米、万里缘杏仁露、铁木山矿泉水、发菜、白灵菇、肉鸽、羊羔肉、90道仿古地毯、HT一1型、HT一2型化学投影仪等。

旅游景点:

张城堡西宁城、二十铺村汉墓群、郭城驿镇郭蛤蟆城、头寨子镇马明心教堂、牛门洞“甘肃仰韶文化”遗址、铁木山、会师景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编辑本段会宁概况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

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

“秦陇锁钥”之称。

境内牛门洞、窠立台等地出土的文物见证,早在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设有祖历县;

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秦皇汉

武、成吉思汗、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皇帝重臣在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

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

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在国家《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已经被列入

“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

——银川线,同时被列入“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

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

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博士

以上5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近20000人,会宁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日、西欧等国家,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

会宁县会宁是绿色产业基地。

由于会宁区域海拔较高、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无工业污染,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已经形成了

“小杂粮、洋芋、瓜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

铁木山矿泉水被国家命名为优质天然矿泉水,以当地杏仁和矿泉水配制生产的“万里缘”杏仁露跨入省名牌产品行列,荞麦面、良谷米系列小杂粮食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绿色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已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

会宁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农业县。

年均降雨量34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

全县耕地面积228万亩,

其中旱地204万亩(梯田138万亩),水地26万亩,沿祖厉河流域和关川

属靖会高扬程灌区,有郭城、河畔、头寨、白草塬、甘沟、柴门等7个乡

镇受益,南部属二阴山区,部分乡镇有少量井泉灌溉。

会宁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

也是全市唯一的国扶贫困县。

财政实力薄弱,年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财政支出2.5亿元左右。

(3)会师精神的影响

1936年10月,一支队伍,胸怀民族,心系祖国,挽狂澜于即倒,救百姓于倒悬。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的脚步亲吻这片厚重的土地,在会宁胜利会师,为会宁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绝大多数身影永远定格在会宁的历史记忆中: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

赓等8位大将,1955年授衔的宋任穷、杨成武、洪学智、张爱萍等45位

上将和136位中将、千余名少将,这些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赫赫人物,都曾会聚在这里,并且在这里书写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

千万双草鞋踏过这片土地以后,会宁的历史变得更加厚重、丰富和伟大,这片黄土地也变成了“红”土地。

共和国先驱者探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深深烙在会宁人身上。

不畏艰险,坚定执着,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散发的文化氛围与

长征精神有机融合,不向命运低头,挑战极限。

会宁人就是在这种浓郁的人文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熏陶中铸就了“会宁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使会宁人虽身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志存高远的目标始终没有湮灭;

虽经济贫穷生活困难,但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没有消磨;

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但艰苦

奋斗的传统始终没有丢弃;

直面商品大潮冲击,人文精神失落,但崇文尚学之风历久不衰,并且在会宁的士、农身上已成功内化为当地的脊梁,成为民

众仰望的对象,矢志不渝的精神渴求。

时至今日,会宁人尊师重教之风不减,自强不息的拼搏之风犹在,渴求知识仰望文化之心弥坚,“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赞誉就是最好的诠释。

当地政府鼎立支持,各级领导大力关

怀注入会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986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张述

圣来会宁采访时看到:

会宁县委仍然在50年代初期的小平房里办公,而会宁县一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由此可见政府把教育的发展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

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

2002年到2006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2083名教师充

实到教育第一线。

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才1300多万,却拿出260多万

给学校作公用经费。

会宁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在全县逐步形成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像冉树苍、王锡武等在全国教育行业都声望出众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

会宁县还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到会宁任教。

同时,会宁县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

4851人次。

针对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会宁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建设步伐,全县17所中小学装备了计算机教室,34所初级中学各配备了一套远程教育“校校通”设备,2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和156所中小学各装备了一套卫星地面接收小站设备,全县已形成了远程教育网络,为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宁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

1000万—2000万之间徘徊,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9000多万。

钱不够,最基本吃饭财政都严重地难以保证,只有靠上面的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然而,在这样的财政窘境下,教育支出却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

57%多,接近60%,这在全国许多地方来说,是个高得令人咋舌的比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可见一斑。

会宁新城景致

会宁老城城貌

(3)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

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红色旅游特色

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

但是,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对国民进行本国历史的旅游教育,在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制度。

如德国一些州就对中小学生进行反法西斯的修学旅游做了专门立法,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到纳粹集中营等地游览参

观,勿忘历史。

中国人的旅游与学习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

现在开展的红色旅游,是这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它完全可以归类于修学的大类,定位于朝觐“革命圣地”的专题旅游,列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列。

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

现在到一些红色旅游点,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亲切感和“姹紫嫣红”的美感。

这里除了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因素外,也是在英雄史观等陈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人为缺陷之一。

要让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有强烈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还需要妥善处理红色教育与常规旅游的辩证关系,其中的关键是以小见大,以人说史。

历史典故往往形象、生动、有趣,容易让英雄走下圣坛,

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因此,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参与性

有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过程较为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少数景点努力过头,出现城镇化、商业化、舒适化的倾向,有损害红色旅游本质特色的危险。

为避免重蹈覆辙,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

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

红色旅游的组织者要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有惊无险、苦中有乐、先苦后甜”的产品来。

近年来,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

红军会师和长征精神

红军会师

党中央对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极为关怀,电讯往来不断,询问和指示两军的行动,并令红一方面军做好一切迎接工作,同时派两个特别支队南下,先后攻占了会宁城、隆德的将台堡等地,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

10月的西北,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在这个宜人的季节里,古老的会宁城披上节日的盛装,五颜六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鲜艳的红旗在城头迎风飘扬。

城内路上,为会师搭起的彩门格外引人注目。

"

来了!

随着阵阵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红一、四方面军终于在会宁会师了。

整个会宁城沸腾了,处处是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在两部举行的庆祝会师联欢大会上,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把早已备好的大批慰问品--毛衣、毛袜、手套等赠给红四方面军的战友。

两军战友含着激动的泪水,抛下肩上的背包,紧紧拥抱在

一起,互致问候话语。

掌声、笑声、欢呼声,像一阵阵春雷,响彻会宁上空。

正在北进途中的红二方面军指战员闻知红一、四方面军已经会师的消

息,心情分外激动,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10月下旬,红一、二方面军又在将台堡会师,在规模盛大的联欢会上,欢乐的气氛再一次弥漫

在红军指战员的心头。

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向三个方面军的领导人及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慰问和祝贺。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证明了任何雪山草地般的自然险阻都无法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步伐,并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思想财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

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弘扬长征精神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四)时间、行程计划表

7月21日

时期实习结束,准备集合队伍,各自准备所需物品。

7月22日

集合,坐车去往目的地,车上讨论相关计划和行动。

7月23日

到达目的地,进行休整,按计划寻找当地景点和相关部门。

7月24日

兵分两路,正式开始暑期实践活动。

一队前往会师楼及其附带景点,对游客进行调查,随拍照片并做调查记录;

另一队前往会宁红色旅游办和会宁旅游局,调查景点管理情况和游客概况。

当天晚上返回住址,总结并为调查报告通稿。

7月25日

继续前一天任务,完成策划所计划的所有计划并统稿。

7月26

计划完成,开始旅游,对当地其他著名景点参观并作纪念,充实调查报告和实践活动。

7月27

暑期实践结束,分分任务,回家做后期报告任务。

(五)实践计划和施行

按照计划,我们组员兵分两路,一路进行问卷调查,一路找当地的管理部门了解情况,最后总结报告。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就景区管理、养护,游客态度,游客消费情况,游客心得体会等方面,全面了解景区旅游情况。

(组员在实践中与游客沟通)

(实拍会师园景点)

红色旅游问卷调查

...............................................................................................

.......................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交通能力的日渐提高,旅游业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富含文化和历史气息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以重走革命路线、参观革命老区为主要内容,其中富含着文化气息和历史情结。

众所周知,甘肃会宁县作为红军长征会师点,其历史意义和革命重要性可见一般。

所以我们想通过您了解一些大家对于这次红色旅游的想法以及建议,和您自己的红色心得,谢谢您的合作。

...........................................................

1、关于景点和此次旅游

(1)您的家乡是 ,您的年龄是 。

(2)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会宁红色旅游并前来的()

A网络 B电视以及广播类

C朋友或亲人 D自己对其有兴趣

(3)您的职业是()

A行政单位 B事业企业单位

C自由职业者 D学生、教师

E离退休

(4)您是以什么形式参加此次红色旅游的()

A旅游团 B家庭自助旅游

C散客、独自旅游 D其他

(5)您认为会宁红景点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如何()

A保护完好、管理有效 B挺一般

C管理混乱、坏损很多 D不太好做出评判

(6)您参加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是()

A休闲度假 B重游红色故地,体验历史文化气息

C访亲交友 D其他

(7)您认为此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

A职责到位、态度热情 B挺一般,只是照例工作而已

C不尽职责、态度冷淡 D不好做出评判

(8)您认为此地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交通不方便,不离出行 B环境较差,生态不好

C社会服务较差,有待提高 D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无力

(9)您觉得现在红色旅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缺少客流 B旅游项目单一,缺少吸引力

C社会普及度低,缺少宣传力度

D景区基础建设差,景点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E其他

(10)您认为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有

(11)您此次旅行的总体消费大概是()

A100以下 B100到300

C300到500 D500以上

(12)如果以后有机会,您还会来此地重游吗()

A当然会

B有可能,会在其他有兴趣的地方逛逛

C 不太可能,除非服务态度改善或增加景点

D 不会

2、红色心得

1,您觉得此次旅行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2,您觉得发扬红色旅游的必要性是什么?

3,如果邀您给红色旅游提一些建议,您会想到什么?

谢谢您的合作,我们将认真记录你所填写的内容,祝你旅行顺利,一路顺风!

调查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红色旅游实践组

2010年7月

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共调查100人)

A

B

C

D

E

第一题

(统计在表外)

第二题

5

55

10

30

5%

55%

10%

30%

第三题

34

41

34%

41%

第四题

21

39

45

21%

39%

45%

第五题

91

9

91%

9%

第六题

44

44%

第七题

100

100%

第八题

26

24

29

26%

24%

29%

第九题

43

19

12

第十题

十一题

6

40

20

6%

40%

20%

十二题

48

35

12%

48%

35%

备注

表中空位为简答题,结果统计在报告中,其中一题结果为

39%为本地人,41%为周边几省的游客,仅有20%来自比较远的地方。

年龄阶段

10-20岁 24%

20-30岁 28%

30-40岁 12%

40-50岁 26%

50岁以上 10%

(2)调查结果总结

总体来看,红色旅游不尽人意,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交通不方便,不离出行,环境较差,生态不好,社会服务较差,有待提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无力,缺少客流,旅游项目单一,缺少吸引,社会普及度低,缺少宣传力度,景区基础建设差,景点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

(六)实践总结和关于红色旅游的体会总结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