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513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docx

世界地理超全整理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

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1)世界自然地理环境

a.由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整体。

b.研究范围:

(地球表层/地理壳/表生地球/自然地理面-牛文元等)

广义:

上至对流层顶层(赤道16-17km,两极8-9km),下至沉积岩底层(地表以下28km)

狭义:

上至大气边界层顶(50-100m),下至常年太阳能作用的深度(陆地25-30m,海洋50-100m)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一个复杂区域系统

二大物质世界(有机与无机)

三维空间

四大圈层重叠区

五大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

2)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通过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它包含着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a整体性: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互为因果,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①各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形成一个整体(如西欧气候);

②环境中一个要素或一个部分影响其它的要素和部分(如全球气候变暖、黄土高原)。

b差异性

地理环境总是赋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环境组成要素、内部过程的差异,必然使地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

如地球表层系统演化主要是在太阳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驱动的。

其中,以太阳能为主要能量来源。

但是,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能是不均衡的,同时,由于地球内能也是不均衡的,由它决定的地表的组成和结构(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岩浆活动等)也不是均一的。

因此,由于太阳辐射不均衡导致的地理差异称为地带性差异;由于地表组成不均一导致的地理差异称为非地带性差异。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狭义地带性)

定义: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导致各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东西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沿经线方向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规律。

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布及成因:

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表现明显。

因为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

前者接收太阳辐射,高温是全年气候的主导因素;后者接收太阳辐射少,严寒是全年气候的主导因素。

因而各种气候类型因纬度不同而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贯大陆东西。

呈纬向地带性的主要气候类型:

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内陆型);高纬地带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局地性纬向地带性气候类型分布更为普遍,见于各个地带。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非地带性1)

定义: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位置,洋流性质,地形起伏,山脉走向等非地带性因素对水热的再分配作用,不同纬度地干扰破坏了气候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使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在同一气候带出现不同气候型或同一气候型分布在不同气候带)的分布规律。

地域分布及成因:

在中纬度表现最显著,尤以北半球中纬度最突出。

原因是中纬度地区是冷暖气团交绥处,变化大无常态;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宽广,内陆距海遥远,干湿差异大,且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呈非纬向地带性分布的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等。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2)

定义: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是指,由于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垂直变化,使得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统称高山气候(或山地气候)

分布:

凡有高山的地方,都有垂直气候分带,但纬度、高度、坡向不同的山体,其带谱和基带完全不同。

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的比较:

相似点——

在特征上,高山地区的高度变化似同纬度变化,特别是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就好象从赤道走到极地一样,层次分明、有规律地再现了水平方向更替的各种气候带;

在成因上,两者都是因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引起的。

不同点——

在特征上,在同一高山地区的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是一致的,而低纬与高纬则不一致,极地甚至有半年极夜和半年极昼,赤道则全年太阳辐射都很强;由山麓到山顶气温年较差渐小,而由低纬到高纬,气温年较差渐大;由山麓到山顶降水量是不断增加的,过了最大降水带逐渐减少,而由低纬到高纬降水量一般是逐渐减少的;垂直气候带带谱一般窄而清晰,水平气候带则一般宽且过渡缓慢。

在成因上,山顶的寒冷主要是由于空气稀薄,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稀少,尤其是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CO2和水汽等特别少,地面有效辐射(失热)多而造成的;而高纬度的低温是由于太阳辐射减少而造成的。

(一)纬向地带性差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三)垂直地带性差异

严格意义上讲,它应该并入非纬度地带性差异。

2.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全球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

进行区域地理思维系统训练,学习一种方法;探讨区域开发途径与资源保护方法;满足中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培养全球地理观;丰富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研究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如前所述,从整体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探讨)

2.研究方法

1)传统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历史法、比较法

eg:

分析台湾海峡冬季东北风较强的原因:

(1)位于东北信风位置,具有稳定持续的特点

(2)季风环流影响,冬季盛行东北风(3)地形颈束作用影响,山脉成东北——西南方向(福建和台湾)(4)下垫面影响,下垫面为水面,水摩擦力较小,有利于风的传播。

2)现代方法

定性→定量单要素→系统整体现状→预测

如:

指标分析法、空间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筹法

指标分析就是把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抽象出某些要素,以表达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性。

地理地带周期律

R:

净辐射量(代表热量)

(R=(Q+q)(1-a)-F0)

R/Lr:

辐射干燥指数(代表水分状况)L:

蒸发潜热r:

降水量

苏联学者М.И.布德科和А.А.格里戈里耶夫通过全球陆地地理带和地带周期律的分析,研究了地理综合体内的物理过程,提出这一水热平衡方程。

三、世界自然地理的辩证法

1)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辩证法

这是关于地理环境结构的辩证法,是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各级自然综合体均应以此作为一条主线,从这两个辩证的方面,全面地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

2)纬向地带性与非纬向地带性的辩证法

这是关于地理环境区域分异规律的辩证法,反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客观规律,首先就是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

注意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比较

3)相互作用与主导因素的辩证法

这是关于探讨形成地理环境结构的诸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并进而揭示其主要矛盾和主导因素的辩证法,是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的主要课题。

4)生成着和消逝着的辩证法

这是关于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辩证法。

5)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法

这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辩证法。

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一、海陆分布及轮廓特征

1.常识:

地球表面总面积5.1亿km2,陆地1.49亿km2,海洋3.61亿km2,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

海洋与陆地分别是71%与29%,因此地球是一个“水球”。

陆地:

包括大陆与岛屿。

大洲是人们(古希腊人)从“人地关系”角度对地球表面差异性的初步认知,通常指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

陆地在各半球的比重:

N大S少(各半球陆地占其表面积的%)N:

39%S:

19%E:

38%W:

20%

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任何两个半球上(东、西半球,南、北半,水、陆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

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1)陆地主要集中北半球(陆地的四分之三在北半球)

(2)大陆多成对分布

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3)大陆多通海峡相连

(4)各大陆的形状大多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南极洲除外)

(5)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

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五分之一,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是海洋。

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海陆分布特点:

在一些大陆东岸有一连串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为一系列深海沟。

亚欧大陆东岸最为典型,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成弧形排列,较大的岛屿也少。

二、陆地地貌特征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8844.43-392(死海海面)。

2.地形类型多样(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中低山地和高原分布广泛,占34.6%;古生代的山脉较低缓;平原和丘陵分布面积最大,占52.2%;其中平原占25%,多由大河冲积而成)

3.地形分布有规律如:

山地平原高原大陆架大陆坡

三、地形分布规律

(一)山地的分布规律

1.两大带:

东西造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环太平洋褶皱带

2.成因分类:

1)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地(如阿尔卑斯运动)2)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3)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地

3.地貌分类:

最高山高山中山低山

4.分布:

山地一般分布于大陆边缘(美洲最典型)

ps:

世界六大板块

(二)平原的分布

1.南北纵列的地形结构—中部平原(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2.东西延伸的地形结构—南北平原(亚欧大陆)地质上:

发育在古老基底上。

一般分布于大陆中部。

陆地上的平原,一般分布在大陆的中部,其东西两侧多被高山环绕,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以美洲大陆为最显著,澳大利亚大陆也有类似的地形结构。

但在亚欧大陆上,平原主要展现在东西向高山带以北,如中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等;南面,平原多为大河冲积而成,并分布于高原之间,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ª恒河平原,以及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三)高原分布

古老基底低高原[稳平低坡]:

典型代表:

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澳大利亚的西部高原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高原,

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地面起伏不大。

如非洲大陆的高原,亚欧大陆的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南美大陆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高原等。

新的褶皱高原:

典型代表:

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分布于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山间高原。

分布无明显特点,大部分位于较古老的地盾之上。

(四)大陆架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是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全世界的大陆架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6%左右。

浅 <200m缓 <0.7宽窄不一 10-1000km

资源丰富(生物、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等)

总面积;2732wkm2

请从专业视角分析南海战略意义?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

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公里。

诸岛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北至黄岩岛,自北向南大致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沙500多岛礁中国只控制了4个,中国在南海没有一口油井,而其他国家却有一千多口,每年开采石油5000亿吨。

1)经济意义:

丰富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

南海地区是封闭状态的环陆海,共形成24个沉积盆地,利于各种物质的沉淀,总面积达120万多平方千米,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630亿吨。

经多年的勘探和实际开采表明,确属世界上除波斯湾、墨西哥湾以外的又一个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海域。

其中在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区分布有10个油、气盆地,面积约有41万多平方千米,油、气储量可达350亿吨,而且基本位于水深200~1000米之间的大陆架向大陆斜坡的过渡带上,开采条件十分理想

现已发现的鱼类有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余种,大宗的水产主要有金枪鱼、马鲛鱼、红鱼、海龟、海参、石斑鱼、旗鱼、鳐鱼、飞鱼等。

2)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海上交通要道。

日本75%的能源要经南海运送,韩国进口的绝大部分能源也要经此运输,全球航运量的1/4集中在南海。

对中国而言,南海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进口原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而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

3)靠近多个重要海上交通咽喉。

如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

该海域对于全球,尤其是东亚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南沙是制衡外来势力干预的要冲。

南海作为欧亚海上交通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我国事关重大,也是我周边大国的重要贸易与能源通道。

有效地控制南沙及其相关海域,能够提高综合威慑能力,把握战略主动权,可直接制约和影响国际海上石油生命线,成为直接威胁外来势力的一柄利刃,还能够进一步威慑西方强国在南海周边地区的前沿存在。

因而,南海问题一直牵制着相关各国的神经,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都曾经驻军南海,后美国持续驻扎军队。

近来,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大国和东南亚一些小国也加入到南海纷争中来。

对中国而言,南海是中国的“七寸”。

因为中国的80%以上的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可以认为南沙这颗棋子对美国而言特别重要,对中国而言则更可能形成致命伤。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发现南沙所有问题的根源。

(五)大陆坡

分布:

大陆架以下,坡度显著增加,深度也急剧加大,直到2000—3000m的深度,这个陡急的斜坡就叫大陆坡。

它是大陆架向洋底过渡地带,宽度20—100km不等;陡:

平均坡度3-5度;面积占海洋面积的8.5%。

a.大陆坡是大陆边缘是海陆的真正分界

b.大陆坡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接触的地带是大洋板块消亡

c.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界线

d.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的整体是大陆的边缘

四、地表形态的演化

(一)内力作用-板块构造理论

1.基本思想:

1)地球上层存在这较刚性的岩石圈及下伏较塑性的软流圈;

2)岩石圈可分为不同板块在软流层上大规模运移;

3)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

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边缘活跃;

5)板块间相互作用决定了岩石圈的演化格局。

2.动力

1)地球内部的变化放射性元素脱变、地幔柱对流等;

2)地球外部作用陨石撞击、地球自转以及宇宙体系的其他因素。

3.表现:

褶皱断裂火山地震岩浆侵入

(二)地表外力作用

1.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表现各种外力地貌类型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结构和陆地自然带

一、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无论是全球的地理环境,还是各大洲、大洋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级自然综合体,都具有各自的整体性。

从全球出现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来说,各大洲之间和各大洋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特性。

这一独特性既是各大洲和各大洋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又是全球地理环境内部的差异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

区域分异所形成的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区。

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叫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结构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的基本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一种独立的地理规律,它与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从两者派生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纬向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而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使大气圈下部各层、水圈上部各层、岩石圈上部各层的温度也具有地带性,蒸发、云量、气压的高低、风系、海水上部各层的含盐度、海水饱含气体的程度、气候、河网的性质和动态、外力作用、风化及成土过程、植被、动物界等均具有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有两种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延续所有大陆的世界性地带,如苔原地带、针叶林地带、热带雨林地带等,这是全球性地带。

另一方面表现为局部性地带,它是世界性地带受局部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系列地方性地带。

(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纬向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有时表现为经向地带性,这是指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按经线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性。

经向地带性成因来说,决定于海陆分布、某一地区在大气环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距海远近和周围的地形等的相互作用。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也称为高度地带性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就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它们组成的自然综合体随山地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

平坦地表从赤道到两极纬向自然带的水平分布,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而转化为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梯度,远比纬向地带性为急剧,山地高度相差数百米即可出现垂直分带,而平地纬向地带性的变化则往往以百公里计。

气候垂直规律:

高耸庞大的山地不仅是气流移动的障壁,使山地两侧的气候迥然不同,而且高山本身气候也有复杂的变化。

在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地,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最大降水带后,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这种气温和降水随高度而发生的垂直变化,使气候从山麓到山顶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

在气候分类上一般统称高山气候。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决定于山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基带的海拔高度。

三、 陆地自然带

在纬向地带性规律的制约下,整个地理环境形成了纬向地带性结构,也就是全球地表可以划分出若干个自然带或自然地带,每一个自然带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特殊的有规律的内在联系。

各自然带的名称都以气候-植被类型作标志。

(一)热带雨林带

本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二)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带

(三)热带荒漠带

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南非以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

(四)热带季风林带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

岛。

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典型的动物有印度象、孔雀、蛇等。

土壤是砖红壤行红壤。

(五)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本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清楚地表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表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非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

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

(六)亚热带森林带

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

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七)温带荒漠带

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

温带荒漠带和荒漠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

(八)温带草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型。

(九)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至于温带大陆的中部,则因大陆性气候较强,而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十)亚寒带针叶林带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

(十一)苔原带

本带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

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所有这些环境条件,都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

(十二)冰原带

冰原带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带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四、地球上气候的变迁

古气候学已证明,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气候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向前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的说来,从震旦纪以来6亿多年气候史中,主要是温暖气候主宰时代,温暖时期约占整个气候史的90%,寒冷的大冰期只占10%。

其间发生三次全球性寒冷大冰期和两次大间冰期。

三次大冰期气候是:

距今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近百余万年来的第四纪大冰期;两次大间冰期气候是:

距今约3—6亿年的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和距今约2亿到2百万年前的三叠纪—第三纪大间冰期。

第三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一、火山

1.世界火山分布

1)环太平洋带

火山活动频繁,据历史资料记载全球现代喷发的火山这里占80%,主要发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岛、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

2)大洋中脊火山带

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多集中于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

至佛得角群岛,该段长达万余公里,海岭由玄武岩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喷发的产物。

3)东非裂谷火山带

沿东非大裂谷分布,它是陆地上的“洋中脊”所在。

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该火山带分布于横贯欧亚的纬向构造带内,西起比利牛斯岛,经阿尔卑斯山脉至喜马拉雅山,全长10余万公里。

这一纬向构造带是南北挤压形成的纬向褶皱隆起带,主要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

2.火山爆发的危害

墨西哥科利马火山继续向外喷出大量的蒸汽、火山灰和熔岩,同时伴随着剧烈的地震活动。

二、地震

1.分布

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