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53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案人民版

第17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2)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2)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

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设立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浦东:

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格局: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史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解读]

(1)史料一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史料二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史料表明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必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僵化的模式”是什么。

其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试答:

                                    

                                   

(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试答:

                                    

                                   

【提示】 

(1)变化:

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核心内容:

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僵化的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探究二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岛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据《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摘编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对外开放的过程,史料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2)史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史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试答:

                                    

                                   

(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答:

                                    

                                   

【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

1.开放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改革开放新篇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深圳和浦东,雄安新区的定位有何不同。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而雄安新区则是定位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答案] 深圳的定位主要是对外开放功能,浦东的定位是综合改革和金融功能。

雄安是新兴产业创新的功能,绿色新城,发展的是绿色、高精尖的产业,这种产业对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没有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替代。

 雄安新区的设立体现出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1.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将加强对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加强同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的融合发展。

2.探索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路径。

雄安新区的设立,将为破解“大城市病”、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提供新路径。

3.打造新时期改革开放新地标。

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责任重大、使命清晰,要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齐齐哈尔一模)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

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

下列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此提供了重要前提

B.中国工业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推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D.对外开放是工业发展的根本

A [从材料看,1978年以后,我国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转移工作重心的战略决策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中国工业逐渐走在世界前列”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故排除C项;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工业发展的“根本”不是对外开放,故排除D项。

]

2.(2019·惠州二模)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

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这一文件(  )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根据材料“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形式中不排除集体经济,故A项错误;1980年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农村新经营形式的鼓励与支持,故C项正确;1980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尚未调整,比较单一,故D项错误。

]

3.(2019·邢台二模)如果我们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了第一扇“窗”。

材料所说的“第一扇‘窗’”反映了(  )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被打破

B.对外开放实施的渐进性

C.多元所有制体制的确立

D.对外出口贸易日益扩大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目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在短短几年里,特区引进资金、技术、经验,为中国融入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故B项正确。

]

4.(2019·银川二模)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武汉市市长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

这主要缘于(  )

A.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B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推动了企业引进优秀外来人才的步伐,故选B项。

]

“中国梦”的成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时间: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3)内容: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4)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召开:

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2)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市场经济的实质

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内容

(2)意义: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

(1)内容

(2)意义: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3.中共十九大

内容

4.结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解读]

(1)由史料一“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和“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2)史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由“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可得出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思考]

(1)史料一论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根据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问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区别:

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实践的

必然选择

4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理论探索的

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

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分配制

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宏观

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经济体制改革成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控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速度在增长。

——摘编自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

《2011中国统计摘要》等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阐述观点,比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警惕“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其次围绕着其中的某个观点,积极组织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证,一定要保证论点与论据的关联性;最后进行总结阐述。

[答案] 示例 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阐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

就主观原因而言:

一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制约,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单一的计划调节看作经济运行的唯一机制;二是由于缺乏建设经验,照搬了苏联模式。

就客观原因而言:

一是社会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的影响;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稳定物价的斗争而带来的商业和财政金融管理集中统一化的影响;三是发展战略和经济自身环境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发展模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动力。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价格体制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展开,市场因素在中国经济运行中逐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到渠成。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使得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经济运行中,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分工,这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型中愈发完善。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洛阳一模)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

它认为:

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

这表明我国(  )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D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影响力,该思想强调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表明中国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D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不能反映思想的高度统一,也无法说明城市经济改革是否启动,故A、B两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

]

2.(2019·济南一模)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

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故排除A项;在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起来,故排除B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此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故选C项;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故排除D项。

]

3.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

这一决定(  )

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B.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D.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 [根据材料“《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可知不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说明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说明这一决定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故C项正确;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说明此时并未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

4.(2019·郴州一模)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差额(亿美元)

2011年

1160

600

560

2012年

1117

772

345

2013年

1176

902

274

2014年

1196

1029

167

2015年

1263

1180

83

截至2016年11月

1138

1617

-479

A.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B.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A [材料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都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