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562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0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16穷人

教材简析:

《穷人》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

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这篇小说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故事是围绕桑娜,特别是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的。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了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选编本文的目的:

使学生通过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是怎样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了解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本教学设计在教学预设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以读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注意方法,落实过程,极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自觉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寡、忐、忑、魁”等4个生字,会写“帐、帘、忐、忑、魁”等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励学生学习应用“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激励学生进行对话、或心理活动描写小练笔。

4、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省略号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懂得省略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课文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画出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找一找,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穷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读题,粗识“穷人”

1、教师板书:

16穷人

2、请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

你在读课题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3、师小结引入:

穷人因为穷,他们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贫穷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

尽管物质生活的贫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起来,但是善良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怀有崇高人格的“富翁”。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翁——桑娜和渔夫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怀有一颗比金子还透亮还宝贵的心。

同学们在预习中读课文时,一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谈话赞扬文中人物,唤醒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走进文本注入情感生命。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让学生自由轻声通读课文,请数名学生读课文(各一遍)——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初读环节的“读”要落实。

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读课文,但是课堂初读的“读”还应有一定的时空留给学生。

2、请学生简介课文人物关系,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3、词语教学。

(1)学生质疑、释疑——不理解的词语。

(2)读词语,联系课文想画面——读下面两组词语(可齐读或指名读,在生读时注意正音),在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①桑娜a白色帐子缝缝补补

b心惊肉跳眼帘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②渔夫魁梧黎黑湿淋淋忧虑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每个词语都有它的意思。

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每个词语又有了新的生命。

在词语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能掌握它的音、形、义,还要充分发挥它在语境中所具有的生命力。

4、让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按以下的提示,给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想一想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

第一部分

(1)——

(2)自然段(焦急等待)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抱回孤儿)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催促桑娜)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给学生充足的初读时空,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初读课文的任务,为后文的阅读感悟打好基础。

(3)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5、学生自学后在班级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

三、课后练习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自己想要积累的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句段积累,培养积累兴趣

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选读了哪些自然段,选背了哪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积极促进学生积累语言习惯的养成。

【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应给予关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激励学生积累语言。

二、精读课文句段,体会人物品质

(一)精读第一部分。

1、让学生轻声读(或默读)一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穷人桑娜家境贫困的词句?

从这些词句中还体会到什么?

(1)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

教学中用好教材,关注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2)交流反馈,交流中适时渗透朗读,在读中加深体验。

a、体会贫困——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

利用“嘶哑的钟声”不断地响着反复引读“桑娜沉思”的内容中描写家境贫穷的句子”,在引读中体会“……”的作用。

b、体会人物特点——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家庭:

桑娜——勤劳、善良。

渔夫——勤劳、勇敢。

2、读读这两段话中的其它语句,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环境——天气非常恶劣;桑娜能干善良;家境贫困。

3、教师小结:

这是一个海上起着风暴,又黑又冷的夜晚;这是一个家境贫困,为了维持生计用自己的生命在拼的人家;读了这部分内容,我们为桑娜的勤劳、善良、能干,为渔夫的勤劳、勇敢感到敬佩,为这个家庭生活的困境感到担忧。

让我们继续往下读,一起去关心他们的命运,去感受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精神。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自由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描写桑娜的语句,一边想一边批注:

从描写桑娜的这些语句中,你分别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桑娜?

可以出示:

我从这个(些)句子,看到了一个的桑娜。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思等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出示句式,作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1)学生读,圈画,思考、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句子分析例谈:

a、“睡觉还早”真的还早吗?

(牵挂亲人——善良)

b、出门想起女邻居西蒙,写桑娜所思,所为,所言的语句(同情别人,心地善良)。

c、第八自然段三句话:

第一句与第三句(用母亲爱自己孩子的行为去爱西蒙的孩子,善良)。

第二句从“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非……这样不可”,引导学生找找原因,体会善良。

d、第九自然段:

细读“忐忑不安地想”的语句,从句子内容,从省略号中好好体会人物内心——极度矛盾,但不顾付出一切代价,愿意牺牲一切——善良、善良……

(2)反馈交流,在交流中适当渗透朗读,如:

出门想起女邻居西蒙,写桑娜所思,所为,所言的语句;第八、九自然段。

【注意在阅读感悟中渗透“读”的训练,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体验有机结合。

2、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读了这部分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饱受生活的艰辛而又有着崇高精神的人——桑娜。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善良,还是善良!

善良!

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桑娜说些什么?

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桑娜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在对话中,桑娜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善良的品质逐渐植入学生的心里。

三、课后练习

1、再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2、表达应用练笔。

(1)分别应用“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自作自受”三个词语写话。

(2)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练习。

选择自己受到表扬,或批评,或看到一件什么事为情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关注语言积累,关注表达应用,关注读写结合,让阅读的生命得到延续。

第三课时

一、夸心中的英雄,唤醒学生情感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心一直都被课文中那个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所感动着,她的名字叫着——桑娜。

请你夸一夸她。

【课伊始,夸桑娜,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简洁有效。

二、精读课文句段,体会人物品质

精读第三部分

1、教师谈话引导:

在一个天气非常恶劣的夜晚,在焦虑不安等待丈夫出海捕鱼归来的时刻,桑娜——这个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做出了一件看似平凡却是不普通的事,是什么事呢?

(生答)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往下读,陪伴着忐忑不安的桑娜迎接她丈夫的归来……

【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2、分角色朗读——教师与男生、女生反复(变换角色)朗读,读一遍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谈朗读的建议;再读,再谈;再读,再谈……。

从而达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感情。

3、在学生充分地“读”“谈”的基础上,概括人物特点。

可以出示:

(1)我从这部分内容中,再认识了一个的桑娜。

(2)我从这部分内容中,又认识了一个的渔夫。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以描写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教学中通过师生分角色反复读、议,人物的特点自会凸显出来。

“读”的方法的有效应用,很好地实现了理解感悟、体会人物特点的目的。

4、提升情感,续编故事。

(1)出示以下句式,让学生在思考、表达过程中,心灵与文本中的人物再次碰撞。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很幸福,因为。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很,因为。

【此说话训练,利于学生个性表达。

学生在交流中,对文本、对人物进行了再次解读,学生的人生观也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2)续编故事。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三、简介作者,拓展阅读

同学们,《穷人》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朴实、善良的桑娜和渔夫。

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体验到了人世间无价的真情。

想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他还写了哪些作品呢?

请看课后的“阅读链接”(教师可适当介绍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见教案后“参考资料”)。

四、课后练习

1、练习描写人物对话(唤醒或引导学生去体验对话情境),注意对话描写四种形式与标点的应用,注意写好人物怎么说和说了什么。

2、续编故事没写完的继续写完。

3、选做:

写《给桑娜和渔夫的一封信》,或为桑娜和渔夫写一篇表扬稿。

板书设计

16           穷人

宁可自己吃苦桑娜:

朴实善良

也要帮助别人渔夫:

朴实善良

补充建议: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

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通过讨论明确: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

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

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材简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本文反映了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文中含义深刻的几个句子:

(1)“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伯父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对“我”读书不认真的批评。

这简短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也透出鲁迅先生风趣、含蓄、幽默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先生为了唤醒民众,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

鲁迅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社会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根本没有言论自由。

“碰壁”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

(3)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这句话可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

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

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认读“唁、浒、囫、囵、佣”五个字,会写“悼、浒、囫、囵、搞”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的意思。

5、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思考:

课文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

1、出示课件:

鲁迅图像

2、同学们,这就是——(生:

鲁迅),板书:

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板书:

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她为什么称“伯父”了还称“先生”?

【利用图象、课题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题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通过预习,你画下了哪些想积累的词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意识。

2、出示生字词课件:

追悼吊唁咳嗽敷药女佣水浒传殡仪馆

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1)请同学们正确认读这些生词。

(2)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字音或哪个字形?

(3)你理解哪个词的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是联系上下文还是查字典)

(4)请你从以上四字词中,选一个词语应用说话。

【关注词语教学,让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

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学习第一段,体会受爱戴

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

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

(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

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

22日下午开始出殡。

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

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

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

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适当的资料补充,再现了当时出殡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受爱戴。

3、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你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还看到了——

(可以是不同的人群,可以是人们在送葬时的不同表现。

【创设情景进行说话训练,凸现鲁迅先生受爱戴。

4、对于鲁迅的逝世,谁都悲痛万分,作者也不另外,你从哪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心情?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朗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5、读着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

(生;沉重、悲痛)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

五、课堂小结,拓展设疑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鲁迅,了解鲁迅。

六、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背自己喜欢的句段。

2、积累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教师说词语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学习课文,讨论交流

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读读课文,想想:

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几件事?

用小标题的方式注在旁边。

2、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谁的小标题更简洁更合理。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小结后相机板书:

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自悟。

选自已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读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画出来一会儿交流。

【在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进行精读训练,体现了因材(才)施教。

这样处理教材(不求所有学生全面解读教材),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比较充分的阅读时空,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习惯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集体交流:

你学习了哪件事?

你的体会是什么?

3、交流:

谈《水浒传》

(1)谈《水浒传》这件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3)伯父鲁迅先生送书给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

(4)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吗?

他关心的是——(青少年)

(5)小结:

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4、交流:

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文中还写了他对谁的关心?

(车夫、女佣)

(2)他是怎么救助车夫的?

圈画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找出描写鲁迅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鲁迅严肃的表情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3)适时渗透读相关的语句。

(4)他又是怎么关心女佣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车夫、女佣吗?

他关心的是——(劳动人民)他关心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

(5)小结:

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5、交流:

说“碰壁”

(1)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

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参考资料:

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3)分角色朗读对话,加深体验。

(4)小结:

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6、你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提出来交流交流吧。

7、拓展:

从收集的资料和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爱国、惜时、爱书如命等)

【通过交流介绍,丰实人物特点。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本课在写法上给了你什么启示?

2、小结写法:

学习用几个具体事例和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扩展阅读,课后延伸

1、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多人怀念他,许多人写了文章来纪念他,如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臧克家的《有的人》。

同学们课外可以去阅读。

2、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等,它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的。

【关注拓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课内阅读点燃的星星之火,到课外阅读中去熊熊燃烧。

六、课后练习

1、激励学生选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2、选读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品。

板书设计: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深受爱戴说“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补充建议: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中心句。

感悟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学生逐一地读故事,画出疑问思考→在组内合作探究→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也就是抓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用有感情地朗读去检查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自悟,有意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取多种形式,必要的地方教师要范读。

注意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教给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理解的方法,丰富“用联系的方法读懂课文”的内涵,强调阅读中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理解。

不仅联系上下文还要联系特定的时代,在对句子的理解中,感受“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18﹡永生的眼睛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