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645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单元检测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doc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单元检测

(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

“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

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

他说: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

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

“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

特别是鼎盛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

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选自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和”与“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还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当代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

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

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

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

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

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

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

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

“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

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臣光曰:

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己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

“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

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

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英固辞疾笃         固:

坚决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舆:

这里指用轿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处:

处理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务:

追求

5.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3分)(  )

①乃为英设坛 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③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④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⑤举贤良、方正、有道 ⑥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让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

C.樊英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

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当面指责他进退失据。

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任选一道大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

穿着整齐,一副风雅。

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

“得罪!

”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

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

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

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

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

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

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

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

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

他由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

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

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

家丁一下把主人卧室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住夫人,对周家主人说:

“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

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

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

“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

”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

”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

“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

”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

“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出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

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折,毫无犹豫之感。

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刚,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画,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众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为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

“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

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抚说:

“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

”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

“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

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送”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

“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

那真品仍在我家!

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也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摔得老远,忿忿地说:

“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

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的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选自《〈小小说选刊〉15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笔下的盗贼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博学多识,在幽默风趣中盗走名画,既让人捧腹,又让人佩服。

B.作品对“雅盗”的形象刻画是成功的,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

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D.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

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应,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这篇小小说的叙事视角由近及远,娓娓道来,在结尾处才点破,让读者在宏大的叙述中惊醒,而在故事之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盗贼赵仲的“雅”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家主人为什么会相信赵仲的话,把画摔了呢?

为什么赵仲对《灞桥风雪图》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言道:

盗者不雅,雅者不盗。

这文雅的盗贼在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

请从构思或立意的角度赏析本篇小说。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

这个话题很好。

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动。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

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

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

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生命呀!

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个小草,每一个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为我们究竟画了什么?

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

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

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

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

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

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

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

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

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

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一种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用了很大的铁栏杆,还是带刺的。

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子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

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

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

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

”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

这是丰子恺艺术了不起的地方,很传神,他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

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0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动。

(2)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主要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