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68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进陕入川的重要通道。

境内高山、沟壑、河谷纵横交错,“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基本地理特征。

全县辖8镇13乡、350个村、5.86万户、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

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6万亩,人均耕地1.76亩。

境内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是甘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全省5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

现将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做以下简要汇报。

一、贫困现状及原因

康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5·12”地震重灾县。

1991年被列为省列贫困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元,人均有粮283公斤,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14.25万人,贫困面达79.83%。

20XX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按照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的扶贫标准,通过建档立卡确定全县重点贫困村238个,贫困人口11.78万人,贫困面达64.2%。

经过全县十年的扶贫攻坚,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1.78万人下降到20XX年的5.06万人,贫困面由64.2%下降到20XX

年的28.7%。

20XX年国家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3.63万人,贫困面为71.9%。

国家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20年)》,对扶贫开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贫困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全县贫困户为24041户,贫困人口93516人,贫困发生率为53%。

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难度相当艰巨,要在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任务十分繁重。

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位偏僻,缺乏大交通的带动。

康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大沟深、交通不畅,远离大中城市,距离兰州550公里、西安510公里、成都580公里。

目前,全县高等级公路中仅有二、三级混合公路2条81公里,在建的成武高速、十天高速、武灌高速均与我县擦肩而过,缺乏一级公路、高速公路等主干交通,严重制约康县融入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

二是立地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

全县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自然障碍区”,其中高寒阴湿区占36%、半山干旱区占21%、深山林缘区占19%、河谷川坝区占14%。

县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暴洪、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357处、次生地质灾害

隐患点360处,随处可见、随时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问题突出。

康县沟壑纵横,万家大梁、苏家大梁及牛头山三大山系横亘交错,将全县分为南北中三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全县溪流遍布,总体成“一江(犀牛江)十四河”分布。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通行通水通电通讯十分困难,尤其是南部几乡镇,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居住在山上和半山上,且居住非常分散,目前尚有百分之四十的村社未通路,各社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全是羊肠小道,回头路、断头路多,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全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有22个行政村、58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涉及人口14609人;全县有9.2万亩川坝地、863个沿河村庄,急需修建护村保地防洪河堤577公里,目前仅建成140公里,尚有6.97万亩耕地、654个村庄因无防洪设施致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全县可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9.81万亩,目前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56万亩,仅占可发展面积的28%;全县17.61万农村人口中仍有84684人还存在饮水困难,在解决了饮水困难的90057名农村人口中,仍有74235人饮水存在安全问题。

因基础设施滞后,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浪费大量的劳动力,严重制约着生产要素的发挥。

四是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效益差。

据全县土壤资源普查情

况,全县耕地中,山坡地约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川坝、河谷地约占10%,坡地多、平地少,瘦地多、肥地少,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5%,其中:

中产田占4.2%、低产田占89.3%,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在1.2亿斤左右徘徊。

贫瘠的土地、严酷的生产条件,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经过详查显示,如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粮食及特色农业生产效益基本为负收入,如玉米生产亩效益-22元,小麦亩生产效益-82元。

五是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同时,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农业生产中应用科技能力不高,科技人员数量较少,全县共有各类技术推广站76个,农林牧等技术服务部门科技人员377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各类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的需求。

农村特色产业缺乏新品种的引进,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

六是缺乏大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省级高新企业只有独一味公司一家。

多年来,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发展了一批以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但由于企业起步迟、积累少、贷款难等影响,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七是劳动力技能培训滞后,劳务输转层次低。

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县9.23万青壮年劳动力中,每年输转劳动力大约5万人次,目前除县内以短临工形式输出2万人次外,长期在外输出仅为3万人次左右,每年创劳务收入约2亿元。

但由于劳务培训的资金不足,基层乡镇科技培训基地尚不完善,全县仅有劳动力培训机构3个,大多数务工人员以苦力型劳动为主,劳务收入比较低。

八是县乡财政困难,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20XX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33万元,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积累少,收入来源单一,挣钱少,但花费渠道多,成本高。

片区农民因灾返贫率高,尤其是汶川地震等灾害把农户拖入贫困的深渊,积重难返,“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大多数农户负债3—5万元,部分特困户负债高达5万元以上;贷款“两难”问题十分突出。

加之近年来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农村教育、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城市低保、医疗保险等政策性支出都需要市县配套财力,我县财政既要维持机关正常运转,又要支持地方事业发展,财力和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自1991年我县被列入省列扶贫县、20XX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政府组织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篇二:

扶贫工作汇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紧盯贫困乡村,瞄准贫困人口,以扶贫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坚持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贫困连片开发同步进行,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1991年被确定为省列贫困县,1992年进入“两西”扶持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列贫困县,20XX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XX年被纳入秦巴山连片特困片区县。

全县共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8%,特困村72个,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万人,耕地31万亩,人均耕地1.76亩。

20XX年全县人均有粮780斤,人均纯收入3278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

20XX年有贫

困户1.6万户,贫困人口6.46万人,贫困发生率37.5%。

自200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亿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30个,实施整片整流域推进项目6个。

二、20XX年及今年扶贫部门所做的工作

20XX年,县扶贫主管部门按照省市及县委、政府的安排,全力实施扶贫项目,狠抓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完成了老虎垭流域扶贫开发项目、城关镇整村推进项目、8个整村推进项目和面上项目的实施。

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3.6公里,新修沙化路31.2公里,新修便民桥6座,实施危房改造723户,新修护村护地河堤2300米,实施“三改”项目155户。

实施核桃项目4070亩、茶叶1350亩、栽植樱桃165亩、种植魔芋400亩,实施互助金项目11个,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员3600人,技能培训700人。

二是千方百计动员,全面完成了973名“两后生”培训任务。

三是两上北京积极争取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帮扶资金299万元,解决办公楼维修和铜线乡低垭扶贫旅游节点建设资金无处着落的问题。

四是抓了扶贫宣传工作。

20XX年,我县釆取多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途径开展扶贫宣传,在《甘肃扶贫信息网》报送康县扶贫信息398条,采用136条,居全省之首;在《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陇南报》发表康县扶贫开发文章13篇;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制作安装大幅扶贫开发宣传牌12个,尤其在省委、省

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出台后,《康县报》、《康县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康县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轮番报到,声势强大,成效明显,为顺利推进扶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抓了建档立卡工作。

省市有关会议结束后,县扶贫办及时汇报县委、县政府,并在10月中旬召开了由21个乡镇乡镇长、乡镇扶贫专干、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扶贫系统全体职工参加的全县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安排部署会,专题安排了此项工作并对乡镇扶贫专干进行了培训。

县扶贫办按照县上《关于认真开展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给每个乡镇下派了建档立卡指导员,并从监察、扶贫部门抽调科级干部组成四个督查组,对全县21个乡镇的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巡回督查。

目前,全县20XX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及信息动态管理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市审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是全力抓了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

进一步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制定下发了《康县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抽查方案》、《关于认真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财政扶贫资金自查自纠的通知》。

县上从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发改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分三组对近几年涉及财政扶贫资金的21乡镇、15个县直部门、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个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八个

问题现已全面进行了整改。

七是抓了规划编制工作。

按时编制完成了《康县五年基本消除贫困实施规划》、《康县阳坝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康县店子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和《康县豆坪贫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

规划覆盖全县14个乡镇、128个村,其中,特困村52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劳务移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

20XX年,我们着力抓了六件具体工作:

一是筹备召开了20XX年全县扶贫攻坚大会。

二是筛选申报了20XX年第二批财政扶贫项目。

三是抓紧实施了尾欠项目和20XX年第二批项目。

四是抓了竣工项目的验收报帐工作。

五是配合抓了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及整改工作,做到即知即改,边审计边整改。

六是启动了今年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如王坝乡何家庄村,豆坪乡成沟村、西沟村,豆坝乡味石村,阳坝镇二坪村、阴坝村等。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在扶贫开发上,我县坚持群众参与与国家支持相结合、“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改变落后面貌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

具体做法上: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重新调整县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每月听取一次

扶贫工作汇报,每季度研究一次扶贫攻坚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扶贫攻坚工作现场观摩会,分析研究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和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包抓重点流域,严格落实副县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抓一个贫困乡镇和一个特困村,县直每个部门包抓一个贫困村,每个科级干部包抓8户贫困户,每个一般干部包抓6户贫困户的包抓机制,确保了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扶贫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

多年来,我县将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瞄准最贫困的乡村和流域,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抓重点、攻难点,啃硬骨头,坚持不零敲碎打,不撒胡椒面,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见效一片,努力打造精品。

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亿元,在130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项目覆盖率达54.6%,占重点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先后完成连片开发、整乡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6个。

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每个项目户形成了一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至两项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农家书

屋、计划生育、基层组织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

三是坚持扶贫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深

篇三:

20XX年扶贫工作总结

20XX年工作总结

20XX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及《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按照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核、精准保障的要求,紧盯贫困乡村,瞄准贫困人口,以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豆坪片区、阳坝片区、店子片区为主攻方向,坚持整村整乡推进、整流域综合开发,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劳动力培训输转等项目,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及完成情况

(一)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把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系统平台信息工作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扎实推进,进一步夯实了扶贫攻坚的基础。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

推动全县建档立卡和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我县认真传达学习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是多次召开由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扶贫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县直及省市驻康双联单位主要负责人、精准扶贫“1+17”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的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全面部署安排,认真扎实开展培训。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严格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县纪委制定的《20XX年度康县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纪律》,无论是包抓领导、包乡干部、驻村干部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层层审核把关,谁负责、谁签字,谁把关、谁签字,一旦审核发现问题,将层层追究责任。

三是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及20个专项实施方案,即“1+20”工作方案。

四是制定完善了“9119”扶贫攻坚作战挂图,即县级完成9个作战挂图,乡级完成11个作战挂图,村级完成9个作战挂图。

五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圆满完成,大数据系统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全县共识别确认20XX年度贫困户12546户,贫困人口48090人;脱贫户4213户,脱贫人口16414人;返贫户2796户,返贫人口9983人;预脱贫户2461户,预脱贫人口9693人。

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审核工作已结束,各项数据录入修改正在进行,年内可如期全面完成。

(二)以阳坝、豆坪、店子三大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为重点,进一步抓了整村推进、贫困连片开发、富民产业培育和

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等工作。

20XX年,全年安排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11万元,其中:

整村推进3021万元(16个村,即阳坝镇李家沟村、康家坡村、三河乡马家山村、白杨乡朱家沟村、靴子坝村、城关镇黄家坝村、碾坝乡青岗坝村、李家湾村、肖家山村、店子乡董家河村、豆坪乡安坪李坝村、砖沟村、寺台乡罗湾村、大南峪乡焦家沟村、云台镇关场村。

)、贫困片区基础设施项目242万元、贫困片区富民产业项目15万元、劳动力输转及“两后生”培训300万元、惠农贷款贴息269万元、贫困村互助金1080万元、其他项目84万元。

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328.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11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017.8万元,帮扶资金300万元。

重点项目主要有:

1、基础设施:

计划投资2737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244.3万元,占计划的82%。

其中:

(1)村组道路建设计划投资139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28万元,占计划的95%;

(2)便民桥13座,计划投资248万元,实际完成13座,投资248万元,占计划的100%;(3)小型水利工程2处,计划投资10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5万元,占计划的100%;(4)危旧房改造812户,计划投资934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07.1万元,占计划的65%;

(5)贫困户圈厕改造173户,计划投资5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6万元,占计划的50%。

2、富民产业项目计划145万元,实际完成128万元,占计划的88.3%。

其中,魔芋种植290亩,计划投资29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8万元;中药材种植680亩,计划投资6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2万元;养

猪480头,投资24万元;养羊100只,投资6万元;养鸡2600只,投资13万元;其他养殖投资5万元。

3、“两后生”及劳动力输转培训376万元。

(1)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投资30万元。

(2)劳动力输转培训765人次,投资46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