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89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docx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二区)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

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椎结:

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父,叔父。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9.“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其歌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沁园春长沙》中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少年豪情、奋发向上的诗句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一首《再别康桥》成就了不朽的徐志摩,本诗中借描写康河里的水草来表达自己对康河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压在信封里的钱

申弓

那一年,老主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将我装进一个信封里,然后贴上8分钱邮票,将我投入信箱,我经历了飞机汽车的长时间颠簸,最后来到了新主人的家。

虽说10元数额不大,可在当时也不是一笔小数啊,试想,8分钱一个鸡蛋,我可以换成100多个鸡蛋呢。

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塞进窄窄的信封里,混混沌沌地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更可恶的是,这天,当新主人从邮差手中接过信

封后,随手一撕,还差点将我撕裂。

不过我还真

感谢他这一撕,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阳光那么灿烂,天那么蓝,水那么清,空气那么新鲜,我原以为,从此我就不再与黑暗作伴了。

可谁知道我想错了。

主人不知道是兜里钱多了还是出于什么,心事沉沉,对我不屑一顾。

严格地说,只是用那带着浓烈烟味的食指和中指将我夹着抽出来一下。

准确地说,还不到三秒钟,便又默默无声地将我塞回了那个信封里,随手将装着我的信封塞进了书柜里,身上还压上重重的一本书。

于是,我又回到了黑暗之中,而且被那重重的书本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沮丧地在逼仄和黑暗之中跨越世纪,躺了足足35年。

35年哪,它可以使婴儿变成了大人,可以使大人变成了老者,甚至可以由沧海变成桑田。

35年里,我的那些兄弟们,在活跃的市场里遨游,由一元变成十元,再由十元变成百元,百元变成千元,千元变成万元,一个个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也十分无奈,谁叫我这么不走运!

我热切地期待着主人将我释放出来。

那一年,主人陷入了困境,晚上听到他和女主人在吵架,知道他的钱包里已经山穷水尽了。

我听得出来,是主人生意亏损了,好像是工厂倒闭了,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失误。

我想,是该我出山的时候了。

可是等呀等呀,主人就像是将我遗忘了一样,连压在我身上的书本也没动一下。

不但没动,我发现这段时间,主人发疯一样地买书,天天将新买回来的书往柜子里放,直压得我连呼吸都感到了困难。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扰,主人潜心读书,虽然跟女主人时有口角,可也没啥大碍,慢慢地,好像他们又弥合了。

男主人的工厂东山再起了,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这晚,他在写字,女主人走进来念:

财源广进,这四个字好!

男主人又刷刷地写了一张:

这个更好,鸿运高照!

看得出来,主人已经度过了难关,生意走上了正轨,是家和事兴,还是事兴家和?

还真有点说不清。

可有一个是肯定的,我只有继续压在书缝里,直到终老。

那一年,全民炒股,多少人一夜暴富,看得出来,主人也加进了这个行列。

我想,该是我出山的时候了。

而且有幸的是,主人被套住了,他的钱包又瘪了,甚至那一天女主人问他要10元钱买早餐,他也拿不出来。

主人在愁苦,我心里却乐:

你越是没钱就越是要想到我吧。

可是我又错了。

主人彻底地将我忘记了。

后来发生一件事真让我痛苦欲绝,男主人因为炒股被套,无法解脱,从高高的楼上跳了下来。

女主人在哭,而我却没能出来送他一程。

呜呜,主人一去,我重出江湖便更没指望了。

直到很久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感觉到身上的压力轻了,一位爱好集邮的年轻姑娘将信封拿起,两只纤指伸进来,将我夹了出来:

妈,快来看,这里有一张钱!

女主人迈着龙钟的脚步

来到书房,从姑娘手中接过我,混浊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你爸生前留下的……

妈,我们有钱用了!

还用什么,过去这10元钱,可以买到100多个鸡蛋,现在连10个也不到了,还是留着做个纪念吧。

不,妈,从信里知道,这张钱是爸爸年轻时的一位年老朋友,临终前仓促间还给爸爸一笔钱的余款,在他遇车祸危急时刻爸爸曾用仅有的一笔钱救活了他的生命。

令人惊叹的是,为承载这张钱,信封上却不意

间留下一枚价值无比的邮票,妈,这是一张猴票……如今可买下数不清的鸡蛋;而就这张十元钞版本,收藏价也已很昂贵,决不是100枚鸡蛋价格可比的……

这些鸡蛋,也就像是当年那100

枚鸡蛋,经过35年蛋生鸡,鸡又生蛋,蛋又生鸡,循环往复,硕果累累。

姑娘又重复一句。

这是你爸爸积的善、积的德孵活了这些

蛋和鸡。

女主人抚摸着我,泪流满面……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11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是30多年前一笔归还的善款的余款,小说借“我”的遭际,折射了三十多年间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命运的跌宕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B.本文对“我”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长期被冷落压抑的沮丧痛苦和无奈,对被释放的期待,被认可的欣喜等复杂的心理。

C.对男主人公写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东山再起后的喜悦,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我”的“家和事兴,还是事兴家和”的感慨则“意味深长”。

D.本文对女主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她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虽与丈夫偶有口角,但她爱家人,心地仁慈,这从她的三次流泪可以看出。

E.本文善于设置悬念,首尾呼应,情节委婉曲折,带有传奇色彩,无论是“我”的遭遇还是新主人的人生经历,都波澜起伏,结尾更是出人意料。

(2)小说中的“我”在故事叙述方面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

析。

(6分)

(3

)“我”的新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结尾处写到当年的纸钞和邮票都成了昂贵的珍藏品,给接济者一家带来了意外的生机,有人认为这种处理不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伟人说:

“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急功近利不可一世闭关自守

B、不可一世闭关自守急功近利

C、闭关自守不可一世急功近利

D、不可一世急功近利闭关自守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衣食住行是人的生活的永恒主题,而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和便捷化。

B、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

C、无论是“互联网专车”与“黑车”之争,还是P2P平台的频繁“跑路”,这些问题都折射出监管的空白和标准的缺失。

D、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移动化开始加速向传统行业渗入,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

14.依此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

,。

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①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

②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③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④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⑤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⑥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⑤②⑥④B、⑥④①⑤③②C、⑤②①③④⑥D、④⑥①③⑤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不同的自然观,使西方人与中国人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

前者焦躁、忧郁、痛苦而深沉,①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文学艺术家眼里,自然本身的气质就是静,偏向女性的特征。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大多是能生静之

氛围的意象。

西方人的自然常常是喧哗与骚动的自然,②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生命宛如炸药桶,③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5分)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

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

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

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答案

1.B(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2

2.D(“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3.A(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4.B(解析:

不是“前倨后恭”,而是“倨傲无礼”。

5.C(原文翻译:

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

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

6.B(解析:

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7.

(1)(我)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籍”,登记;“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捐”,抛弃;“以”,凭借;“且”,将要。

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

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

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

“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

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天下平定。

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

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

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

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

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

“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

”接着,他又问陆贾:

“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

”陆贾说道:

“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

”尉佗又问:

“那我和皇帝相比呢?

”陆贾回答:

“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

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

“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

尉佗说:

“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

”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

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8.夸张,2分突出表现了词人敢于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