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098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docx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品德这门综合课程作为小学教育规定的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虽然课程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则显得非常的薄弱。

首先,教师对课程资源概念模糊,认识狭隘。

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存在“教材=课程资源”的看法,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使得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

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落实,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品德的发展。

其次,课程资源的建设工程缓慢,(投入少得可怜)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心不足。

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老师的教学只在形式上添枝加叶,未能从课程资源的目标去充实内容,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一节品德课堂教学,其实经不起检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因此,开发和利用好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对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的外延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它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作为综合课程,它涉及的面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儿童与自我的层面,还涉及儿童与自然、社会的层面,包含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其广泛的课程内容必然联系着广泛的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起到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作用,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还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开展本课题研究还有利于使教材更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风采;有利于使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真正回归生活;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体会到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书本上,在广阔的社会空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习;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本课程开辟多种渠道;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提升课程资源理论,更好开发课程资源。

二、课题的理论界定与假说:

(1)《品德与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课程资源:

是课程设计和实施得以进行的素材和条件。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

程资源,是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

其范围小于课程资源,与各学科课程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但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

包括显形资源:

教材,人,音像材料,互联网,家庭社区的馆、园,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隐形资源:

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校内外活动,校风班风,风俗文化,校外关系等。

(3)开发与利用:

本课题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素材、条件的发现,发掘,搜集,认识,整理,改造,加工,储存,提取,配置,组织和合理使用等。

开发与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就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品德课程资源结构,教师建立新的课程观,获得开发校本品德课程的正确认识。

2、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积极体验,具有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

3、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研究内容:

1、充分开发、利用现有教材,建立为教学服务的资源包。

2、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资源。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就是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开发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寻求一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我们大致依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开发利用:

充分发掘合理利用反思整合二度开发

(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丰富课程内涵,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这样一门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需要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做支持。

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文本,从多种渠道开发、建设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引领儿童走进课程,走向生活,正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操作层面的突出问题。

课程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不能盲目的滥

用,得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有指向性地选择适合本课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

例如:

《春天来了》教学目标:

通过郊外春游踏青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

充满生机的大好春色,又能抒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去感受自然的美。

让学生通过参加种植、小研究、布置植物角等活动,研究“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等小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并能为保护周围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呢,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共同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呢,我们来看看这位教师的设计:

赏一赏:

分小组参观校园中的花房和植物园~数一数开了多少种花,哪些小苗在发芽~春笋长得情况怎样,地上有哪些蔬菜,发现了哪些小虫子,

做一做:

分组合作~做黄豆、绿豆等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在家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种大蒜、种花的实践性活动~作好有关记录~来研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玩一玩:

“种瓜种豆”展示会~师生自由参观。

分享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感受。

评一评:

小朋友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照顾与呵护~种子发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通过实验研究~你观察到什么~获得哪些知识,小组交流一下。

各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评选十佳“小小研究员”~乐乐猴发奖。

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参与了一个个饶有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提高能力,既动脑筋又动手口,在玩中探趣、在玩中探知。

积极的寻找、开发、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利支持,更是为了满足儿童在课程中成长发展的需要。

1、充分开发显性资源,满足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

教科书是学生常接触的文本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显性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学科老师把教材看成是圣旨,不敢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上课时照本宣章,学生怎能不昏昏欲睡呢,“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

”教材为我们进行学生的品德、生活、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教材只是一种文本,文本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智慧,加以不断地进行改进、进行开发。

[案例一]《小马虎旅行记》

这篇课文是由一组连环画构成,课文中只有极少的文字。

有教师在教学时将课文的图片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成一组flash动画,并且配上了音乐和解说。

以下是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部有趣的动画片~请大家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小耳朵也要听得清清楚楚。

[教师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学生不时被片中小马虎由于做事马虎惹出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

]

师:

有趣吗,

生:

有趣:

师:

让我们先来看看小马虎在家里边惹出了哪些笑话,播放动画开始部分。

生1:

他早上起来找不到袜子~因为他把袜子乱丢乱放。

生2:

他把家里的卫生间弄得一塌糊涂~自己差点摔了交。

生3:

他把衣服的纽扣扣得高低不齐~还穿到了学校里。

生4:

他做好作业不收拾书包~上了学才知道没带书。

师:

小朋友看得可真仔细~你们在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的笑话吗,

[小手如林~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经历]

师:

小朋友觉得马小虎和你们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学生热烈讨论~寻找原因~教师小结。

]

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马虎来到了马虎王国~他吃了哪些苦头呢,

生1:

小马虎吃了放了盐的咖啡~因为马虎国的服务员错把糖当成了盐。

生2:

小马虎的卧室在很高的楼上~由于马虎国的工程师忘记造电梯~他爬得快累死了。

……

学生为何会如此热情高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易被声像结合、色彩鲜明的画面所吸引的年龄特点,对教材文本呈现的方式加以了改进。

几张静止的图片或许不会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但是一段语言生动幽默、造型夸张的动画片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再如:

学生每天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中,校园里有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有美丽的草坪、花园,有他们挥洒汗水的操场、活动室,有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室、实验室„„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在校园中发生,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在校园中经历。

学校也应成为我们品德教学活动最经常运用的显性资源。

[案例二]《我们的校园》

第一环节:

师: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称叫《校园之旅》。

游戏的方法是:

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咱们的学校的每幢楼里参观~参观时要仔细看。

在组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了校园之旅活动,

第二环节:

师:

大家肯定参观了许多地方~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向小伙伴介绍一下你的发现~介绍时要说清你到了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或者哪里有些什么,

[学生介绍~教师相机出示学生介绍涉及的场所照片……]

对于一个刚入学一、两周的孩子,他们对校园充满了新奇感,急切地想了解校园的环境、教学的场所和实施,老师所设计的校园之旅活动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次“探险”,他们走入了从未去过得实验室、图书馆、演播室、报告厅、语音室、计算机房„„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学校的各幢大楼,在不停地观察、行进、打听中他们了解了学校的各个教学场所的分布,看到了许多同学认真学习的场面,感

受到了校园优美的环境,一种为能在这里学习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校园之旅帮助了一年级的孩子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

校园是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品德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让校园的每寸墙壁都能说话,要让校园的每一地方都成为育人的素材,要“把整个校园变成儿童都参与的学习空间”。

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程才能生动起来,才能鲜活起来。

2、充分开发隐性资源,让教师、学生、家长也成为一种资源。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资源的运用上,往往把精力较多地倾注在教材上,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背后的家长。

他们是品德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感情体验,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因此,脱离生活的品德教学活动将是无源之水,终将枯竭。

[案例三]《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课时,我把孩子的父母请进了课堂~创建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为了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捅破“那层窗户纸”、打开心灵之门~愉快交流~新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的MTV~歌中唱到“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感动了课堂里的父母~声情并茂地渲染出亲情之间的温暖感觉~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为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创设了一个温馨的氛围。

在处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个环节时,我不拘泥教材~让学生拿着话筒采访同学与他们的爸爸妈妈~使得家长与学生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样直接对话要比学生对着教材来说烦恼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拨动他们的心弦。

在学生和父母互相体谅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此时~我就播放了一段学生家长工作繁忙的情景~让那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就像一粒小石子激起千层浪般,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父母很辛苦”。

“生病了~是父母日夜陪伴在自己左右,下雨、下雪了~是父母用宽厚的胸膛为我遮挡风寒,有好吃的~父母总说自己吃饱了~把最好的留给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

儿童是通过感受生活的事例,产生心理上的变化过程。

这一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课堂是一种生活。

”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生活的过程,每个孩子、每位家长,甚至是每一个家庭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的资源,这一资源是立体的、变化的,鲜活的,善于运用,运用得当,就能使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开发乡土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活领域逐步家庭、学校扩展到社区。

他们对现实生活充满着探索的欲望,同样,现实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学习素材。

[案例四]《请到我的家乡来》

课文有“看看我得家乡景”、“尝尝我的家乡菜”、“带点家乡土特产”等构成。

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了解家乡~走进家乡~热爱家乡~这位老师创设下列活动:

师:

赏了家乡景~尝了家乡菜~捎去了家乡土特产~咱们还能给远方来的亲人介绍些什么呢,

生1:

我们可以给他介绍家乡流传至今的风俗~让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家乡度过的快乐时光。

生2:

我们可以来朗诵赞美家乡的诗文。

生3:

我们可以带着他看家乡戏。

师:

同学的主意真棒~咱们就赶快行动起来吧:

[学生们纷纷上台交流~表演~有的唱地方戏~有的唱山歌~有的朗诵~有的介绍……]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安排这样的内容,但是我们教师创造性地用本地的资源,创设了开放的教学空间,通过唱家乡小调、咏家乡诗、讲家乡风俗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全方位了解家乡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将“课堂”延伸到了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场所;学生的活动并不是在教师僵硬的指派下完成的,而是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

4、充分开发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的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的相关资源及时的充实进来,而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优化课程资源的最好中介。

[案例五]《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的》:

第一环节:

校园DV:

运用录像手段~将拍摄到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危险举动如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攀爬校园中的假山~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画面加以播放~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场面加以讨论~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

第二环节:

社会传真~利用课本上有关插图和教师拍摄的学生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如马路上踢球、高压线下放风筝、追逐机动车等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后果。

第三环节:

家庭生活~先模拟场景:

鱼刺卡喉咙、煤气泄漏~说说这时应该怎么办?

接着教师运用从儿童flash网站上下载的游戏“陌生人敲门”~让学生选择智慧钥匙寻找对策。

第四环节:

平安每一天~出示各种场合的安全标志图片~认一认~它们是什么意思。

查一查~记一记~火警电话、急救电话、报警电话、附近派出所电话等……

在这节课中,教师包括校园、家庭、社会在内的多种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明白在校园里、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危险无处不在,感受到提高安全的防范意识的重要作用,并且让学生在看录像、场景模拟、上网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安全防范技能,为他们健康安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打下了基础,而这样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都缘自现代教学技术对品德课的支撑。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多种渠道和方法,我们根据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之与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的原则,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师生需求、学校

和社会实际等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适合的切度,对资源多角度、多功能的开发。

尤其强调师生共同的参与,让学生也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成员。

(二)、整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研发过程中,我发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完全脱离的两个环节,而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交融的。

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教师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整合、利用资源,合理的呈现课程资源,使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经过实验、反思,我们总结出以下几大利用的方法:

1、让课程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中来,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

教师利用课程资源之前,首先读透教材,分析教材编排的脉络,把握篇章的主题,根据篇章题材、体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中来。

如:

《请到我的家乡来》课文有“看看我得家乡景”、“尝尝我的家乡菜”、“带点家乡土特产”等构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走进家乡,热爱家乡,老师创设下列活动——赏了家乡景,尝了家乡菜,捎去了家乡土特产,咱们还能给远方来的亲人介绍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上台交流、表演:

有的唱地方戏,有的唱山歌,有的朗诵,有的介绍风土人情„„创设了开放的教学空间,不拘泥于教材更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全方位了解家乡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开放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就是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丰富活动的呈现方式,将多种资源有机整合。

虽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是怎样有效利用它,往往让品德课程的老师煞费心力,丰富活动的呈现方式,将多种资源有机整合。

如:

《有多少人为了我》这是一篇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的人格、感谢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而设置的课文。

而学生对劳动缺乏切身的体验,对劳动和劳动者往往熟视无睹,没有意识到默默无闻的人们和自己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没有思考应当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率性而为,缺乏对劳动者的人格尊重与心理认同。

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这样处理:

(1)“他们为我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讲述课前调查的:

清洁工人、邮局工作者、公交司机、农民在一天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设想一下,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停止了劳动、警察都不上班了、医院的大夫都在家休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不工作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我要祝福他们”。

引导学生把心中一句最美好的祝福,写一写,说一说,送给那些为我们的生活辛勤劳动的人。

(3)“让我学习他们”。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别人为我做了很多,我也要为别人服务,在学校,在家里,在电影院„„,我应该怎样做,我会怎样做。

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丰富的体验交流活动,将学生深深地懂得了如何尊重劳动者。

样有效整合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能力、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

3、拉近历史、地理与学生的距离,使课程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资源是多样的,我们一改传统的品德课程把课程资源定位于课本内容和参考资料,按照“传递”加“接受”的方式,把课文的内容不管学生认可与否,有没有学习的意向和动机,硬塞给学生,要求学生去分析对错的错误做法。

为学生学习本课程开辟多种渠道,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内容丰富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开阔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如:

《为什么是母亲河》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

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并能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到长江、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知识、经济效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对身在长江边的孩子来说,真可谓“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师生合作,在网络上搜集大量课程资料,整理成专题网络课件,让学生自己直接与他所陌生的历史地理进行直接对话,拉近了距离,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真切的感受到母亲河的伟大,亲眼目睹母亲河遭受的蹂躏,环保的理念无意识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内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们得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课程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4、彰显课程资源的魅力,实现与教材的对话。

我们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从中体会到教材其实是潜在的文本,只有师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融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本,这样就确立了文本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教材是一本“学本”,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强调对话过程,最终学会对话和创造。

教师在这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更多的应该是一位导师,引导学生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帮学生拓展生活的经验实现师生与教材的对话,真正的让品德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

我们的一节研讨课《上学路上》,同一教材内容,实施教学的地区不同、对象不同,就要因地制宜的整合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

如:

一位老师,他在两次不同地点执教所做的调整:

例一:

师:

这是老师这几天拍摄的小朋友上学、放学路上的一些情况。

出示照片:

照片1:

一个小学生在马路上边走边玩耍。

照片2:

两个小学生在横穿马路。

照片3:

一个高年级的男生走进了营业性网吧。

照片4:

一个小学生在爬路边的防护栏。

师:

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这些情况吗,你们觉得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这样做对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二:

师:

这是老师这几天拍摄的小朋友上学、放学路上的一些情况。

出示照片:

照片1:

一个小学生在河边玩耍。

照片2:

一群男生正在追逐一两拖拉机~想爬车。

照片3:

两个小学生在山脚下的树林里爬树~掏鸟蛋。

照片4:

一个高年级的男生自行车上带着一个同学。

照片5:

一群男孩子在田埂上放风筝~田埂一侧是一条水渠。

师:

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这些情况吗,你们觉得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这样做对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位老师针对了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整合利用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资源,让教材与学生零距离,通过“现场”回放的方式,对孩子们身边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如何平平安安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这样的品德教学才真正能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彰显课程资源的魅力,才是最真实有效的~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包。

为了改变过去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研究现状,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为了规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积累详实的过程资料;为了把实践、研究、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课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