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15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政治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学年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兰州市第九中学2016-2017学年

高二(理科)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句诗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是基础,政治和经济是文化的反映

C.一定的政治、经济由一定的文化所决定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政治互不相关

3.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说明

A.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人口大规模迁徙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人际交流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4.《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

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

这一现象表明

A.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C.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D.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5.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

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6.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7.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闹出笑话。

这说明文化差异

A.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8.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

“人是环境的产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

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9.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

11.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12.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互联网

D.教育活动

13.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14.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5.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雪莱这一名言体现了什么道理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某中学校长在谈到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时讲道,接纳国外有价值的思想,吸收他们的精华,但要以我为主,把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补充、加以修改,使我们更完善,这表明

A.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B.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文化应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D.文化继承与发展既有区别,又联系

17.下列对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18.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9.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20.《明朝那些事儿》最初流传于网络,随着网络的传播,作者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写作手法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该书出版后销售量突破百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启示我们

A.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性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D.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二、非选择题

21.A县,素有中国竹子第一乡之称,竹加工由来已久,竹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该县竹业企业和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要求,努力将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等竹文化精神融入竹产业。

该县政府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品研发和销售平台,倡导竹文化精神,大力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把竹产业做成了特色文化产业。

目前,A县占全国1%的立竹量产出了全国20%的竹产值。

竹服饰、竹饮食、竹建筑、竹交通工具、竹娱乐品等在中国竹制品博览会、竹文化产品博览会中频频亮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理由。

22.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23.材料一:

随着“洋节日”的兴起,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备受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过洋节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我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却日趋被青少年学生冷落。

材料二:

“韩流”涌入中国以来,赢得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据上海市团委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360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当中,知道“哈韩族”的占80%,知道“流氓兔”的占81.9%。

另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有46.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韩国的青春偶像剧,48.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阔脚裤.

针对上述现象,某校高二(9)班举办了以“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课。

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不只是文人。

故②项错误。

这首诗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本题选C项。

2.【答案】A

【解析】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

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的反作用表现在: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A适合题意,B、C、D均是错误的。

3.【答案】B

【解析】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B适合题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A是错误的;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D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中国一系列的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说明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我国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以及文化创新和包容性的作用,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

5.【答案】B

【解析】“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从反面启发我们要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选B;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6.【答案】A

7.【答案】A

【解析】待客时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符合题意。

B说法不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C与题意不符。

D说法不对,我们要尊重差异。

故本题答案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B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说法错误;C、D应当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塑造完美人格,故排除。

9.【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中大学的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对社会的影响,因此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D选项。

10.【答案】B

【解析】文化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中国民乐具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韵味,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受到欧洲听众的喜爱,说明文化是世界的,B适合题意;A、C是片面的;D不适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中“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由此可见,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我们欢迎和接受的是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故B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C项表述不科学,亦不能入选;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A项。

1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文化传播具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互联网,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均与题意不符,A、B、D不选。

故本题答案选C。

13.【答案】A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1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①②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入选。

解答本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关于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教材有明确表述,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5.【答案】B

16.【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加以补充、加以修改,使我们更完善,这表明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A适合题意,C是错误的;B、D不适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B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设问要求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观点都正确,故排除。

D选项观点与题意相符,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故入选。

18.【答案】C

1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强调了我国艺术家吸取欧洲歌剧艺术的特点,融合了我国的特色,说明了我们要吸取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而不是竞争,更不是强调保持不同文化特色,A、D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

20.【答案】D

21.【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A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入了竹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助推下,使竹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竹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竹文化与竹产业日益交融。

③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A县将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等竹文化精神融入竹产业,进一步激发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解析】本题以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设问指向A县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然后用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A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入了竹文化元素”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竹文化与竹产业日益交融”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将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等竹文化精神融入竹产业”体现了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

22.【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

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分析清明文化创新的途径。

此类小切口的题目,需要做的就是详细解读材料信息,实现理论与材料的一一对应,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具体包括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然后回扣设问,围绕清明文化,对应上述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

23.【答案】①对于“洋节”、“韩流”等外来文化,要区别对待,不要盲从。

②中学生要热爱学习、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③中学生要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

④中学生在校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时尚。

【解析】本题以“洋节日”的兴起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等知识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属于认识类试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措施。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回答时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学生实际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