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诵读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27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5诵读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诵读研究报告.docx

《5诵读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诵读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诵读研究报告.docx

5诵读研究报告

(垫教委2014年度卓越课堂建设专项小课题立项子课题)

《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承担单位:

垫江县五龙桥小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积极响应《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

为了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到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和繁荣,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改革方向,以自己在卓越课堂建设特别是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实际困难和思想疑惑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改革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研究任务,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师生的素质为研究目标。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诵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诵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诵读期待,培养诵读方法,养成诵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1、诵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

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

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

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诵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

良好诵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

如“数学阅读”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因此,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数学阅读”走进课堂必要的行为。

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

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

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

英语学习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诵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诵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诵读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诵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

诵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诵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诵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诵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诵读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诵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

诵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

诵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

综观古今中外,综观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诵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在小学开展诵读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乐趣和良好习惯”,诵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诵读兴趣;扩大诵读面,增加诵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诵读材料。

”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诵读的总量有了明确的量化规定:

九年课外诵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诵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校积极地开展了各种诵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诵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二)建构主义理论

在对待知识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理解、一种假设,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加工来实现的。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另一方面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知识的意义是个人赋予的。

知识如果不经过学习者的重新建构,它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负担。

(三)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四)诵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诵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诵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

因而人应该从自身的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学习,才能体现阅读的乐趣和诵读的个性化。

(五)学生诵读心理特点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诵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无声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

而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诵读实践。

因而,只有大量的诵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

“诵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热爱诵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

“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小学生诵读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现状,结合课外诵读推荐、指导、交流、评价等课程模式的研究,找到最终能让学生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读物,并快速准确的运用恰当的诵读方法,进行有效率的课外诵读的策略、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诵读教育的研究。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五十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

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

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

吉林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语言文字积累,民族文化熏陶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诵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诵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性诵读占据学生课外诵读的大部分时间。

(2)课外诵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

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课外诵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3)诵读消费较少:

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诵读能力正在退化。

诵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

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诵读实践和诵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今天的农村小学课外诵读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天性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2、探索指导小学生诵读的策略。

注重课内及课外的联系,训练学生基本的诵读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诵读的习惯,提升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诵读观,充分考虑兴趣和个体知识水平差异,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和身心特点的诵读读物。

4、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积累知道课外诵读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宜小学生的课外诵读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探索指导小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打造“书香校园”,探索课外诵读与人文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兴趣,探索指导小学生课外诵读的策略。

2、构建小学生课外诵读习惯段位测评法,培养学生自觉诵读的良好习惯。

3、构建“促进小学生良好诵读习惯指导课”的实践模式,探索有示范性的课外诵读指导课。

六、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五龙桥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的方法及运用

(一)研究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及方法,进步及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期间,我校调动全体力量,运用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共同分享成果的能力。

为更有效实现目标,我们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法

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前测与后测,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课题实践研究前后的效果。

2、行为训练法

对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进行动态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在行动中进行研究。

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学生诵读好习惯,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好习惯行为训练。

3、观察记录法

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和诵读内容,对学生诵读情况跟踪观察。

4、个案研究法:

注重个案研究分析,从个案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为实验结论积累重要的、生动的素材。

5、实践操作法

让学生在有趣的诵读游戏和不断的探索中培养敏捷的思维,掌握灵活的处事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的运用

1.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建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1)先在重点试验班定期举办“读书观摩会”,形成自发的读书看报活动月,还权利给学生,由学生集思广益,策划各项诵读推广活动,举办大型读书节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2)成立文学社作为诵读交流的基地,培养一批能干的小编辑、小记者、小画家、小摄影师。

(3)根据各年级特点开展活动,发展所长,形成读书特色点。

如在低年级设立讲故事小组、朗诵小组;在中年级设立小品、时事通讯小组;在高年级设立网络快车小组,话剧社。

(4)设立读书专栏窗口,及时表扬,进行诵读方法指导和全校性的诵读交流,师生教学相长。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和爱书的情感。

(1)发动家长帮助子女购买感兴趣的课外书,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在家中设立有特色的读书天地,学生自行布置,相互参观,增强满足感。

(2)各班成立图书阁和阅读栏,由学生组织管理,增强归属感。

(3)各班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类诵读兴趣小组(如:

自然风光诵读小组、英雄模范诵读小组、时事追击诵读小组、诗文诵读小组、生活情趣诵读小组等)可兼并参加或自由转换小组,增加诵读的新鲜感。

(4)培养良好的诵读技巧,如剪报、摘抄、边读边批注、写随笔等。

(5)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低年级校内15分钟,校外15分钟;中年级校内30分钟,校外30分钟;高年级校内40分钟,校外30分钟),定时定量进行诵读。

3.利用互联网络优势。

(1)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进行电子诵读,学会运用城域网网罗资讯,并学会筛选处理各类型信息。

(2)大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流活动,乐意在网上发表个人见解,与人分享,虚心听取别人建议,吸取别人的经验。

4.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检查诵读效果。

(1)组织各类型竞赛活动,如:

读书剪报小能手评比活动、演讲竞赛。

(2)拓展渠道,做好共建,增强诵读广泛性,利用好市区、学校图书馆(室),定期与本地文学团体进行交流学习,请各机关报刊及知名人士进行指导促进。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采用读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在家中的诵读时间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八、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了解了农村小学生诵读现状

在课题研究初,我们就对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

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了280份,回收率93.3%。

对手上来的学生调查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1、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诵读占据学生诵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想火花和人性的闪光。

2、诵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

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家长受教育的情况相对低下,受家庭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诵读习惯和较大的诵读量,很多中年级学生甚至没有过课外诵读的经历。

3、诵读的时间无法保证

由于地处农村,隔代教育现象相当严重,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诵读的时间无人监督,也无法得到保证。

4、课外诵读读物溃乏,消费较少

纵观整个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小学生的消费中,用于购买书(报)刊的费用,几乎为零。

正因为如此,各类图书经销和专营店对与教材配套或相关的课外诵读读物从不问津,导致小学生课外诵读读物溃乏。

5、学生缺乏诵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诵读的良好习惯。

6、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甚少有人关心学生的课外诵读,导致课外诵读指导的严重缺失。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卓越课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指导;家长和社会也应支持孩子的课外诵读。

(二)形成了农村小学生诵读的保障策略

1、建立学校、班级、家庭三级课外诵读网络

家庭书屋——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构成了图书网络。

由此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鲜的课外诵读书籍资料,使学生真正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知识的宝库里。

①多渠道地增加我校的图书数量,多方争取资金,充实学校图书室藏书。

先后得到新华书店无偿捐书20000余册小学生诵读书籍;②充分利用五龙桥小学的流动书箱,丰富学生的诵读量;③完善班级图书架建设,通过“1=10、100、100……”活动,鼓励学生捐献家中书籍或筹资购买,丰富班级图书的数量与质量,实行班级与班级之间轮流交换阅读;④学校每学期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家长书”,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诵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诵读,营造“亲子诵读”气氛。

2、保证诵读时间

一是优化作业设计,减少学生书面作业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诵读时间;二是实行“课前诗”,上课前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一篇古诗文;三是开展课前3分钟诵读交流活动。

让每位教师保证3分钟的读书交流时间,内容可为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诵读中的心得体会,说一首古诗,一个故事,介绍一本好书等等。

3、制定了《五龙桥小学课外诵读课程纲要》

结合课程规范,紧扣“诵读引导,感悟积累,养成习惯”这一具体目标自编了校本教材——《快乐阅读》和《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60首》,将古诗文分解到各个年级要求学生记诵,意在用这套教材保证最基本的诵读的量和质,具体落实课程提出的要求。

同时,利用这套教材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由“诵读好书”进而“好诵读书”,而不仅只是我们的教材。

这套教材共3册,分低段、中段和高段,在编排教材时注重教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文学性与兴趣性相结合、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4、颁布实施了《五龙桥小学校诵读目标体系》

分年级确定诵读总目标,总目标包括:

诵读情趣、诵读内容、诵读方法、诵读能力、诵读习惯、诵读拓展。

再把具体目标分解到各期,确定各学期的必背古诗文内容、必诵读书目和选诵读书目。

(三)总结了激发学生诵读习惯的兴趣的三种方法

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开发潜能和智力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实践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

大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通过研讨,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下激发学生诵读习惯的兴趣的方法:

1、创建氛围激发兴趣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

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

我们在校园走廊、过道、教室内外等显眼的地方贴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及“千字文”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诵读书诵读好书。

利用黑板报、橱窗开设课外诵读专栏,设好书推荐、美文欣赏、诵读之星展示等栏目。

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常常看到黑板报、橱窗铅停留观看的学生。

2、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榜样能使学生看齐的向上心理。

实验刚开始,我们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诵读的一些名人名家;有的以身为榜样,在自己的手提包里放一本书,中午放弃休息时间陪学生一起诵读;有的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诵读,肯诵读,才能有较高的诵读能力,激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如每天让学生写一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的名人名言,放在黑板常规拦下,与他人分享。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课外诵读,即渴望有所得,有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评选诵读之星、评比诵读笔记、诵读小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诵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揭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提炼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外诵读指导课和诵读汇报课的活动模式

两年多来,我们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外诵读指导课和诵读汇报课的活动模式,在诵读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引探视诵读课: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了诵读教学五步骤的模式:

提出问题精选择——充分诵读细感悟——合作学习解难题——课堂交流展个性——质疑问难拓思维。

指导是诵读课:

在诵读方法指导课上,我们针对预定的诵读指导目标,在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诵读方法的指导和探讨。

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会诵读动笔的方法,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会用诵读符号作诵读批注,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诵读笔记以及浏览和速读的方法等。

交流式诵读课:

提供一个课堂平台,展示学生课外诵读摘记、心得体会、日记等成果,从而增强诵读积累词语的信心,即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又加深诵读积累的深度,从而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研读能力。

欣赏式诵读课:

引导学生欣赏诵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五)探索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农村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明确。

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写到写作上。

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诵读”,而且会“诵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诵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诵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诵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诵读方法。

1、精度与略读相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量大、变化快,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

注意培养学生精度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诵读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读思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

“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的来时,才是真正知识。

”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边看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读记结合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以后查询,养成边诵读边记的好习惯,并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诵读几本名著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读写结合

在学生诵读之后要求学生写出所读书的名称、主要内容、读书心得以及读后感,逐步提高学生读写水平,要求学生进行中外文学名著的诵读,并能写出诵读心得体会。

两年来,学生写的诵读心得虽然精品不多,但可以看出不少的同学确实认真地去诵读了。

5、课内与课外结合

以上几种方法的提出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从课内得法,把课内训练之法应用于课外诵读中,讲课内课外达成一条通道,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诵读中拓展知识面,“以课外促课内”,使之相得益彰,我们在备课时,结合单元主题或课文内容,有意思地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文章或篇目,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六)构建了课外诵读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诵读十分有利于诵读活动的深化,为保障课外诵读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我们特制定以下评价方式:

1、开设诵读指导课,建立诵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建立以促进学生诵读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制定了《五龙桥小学课外诵读晋级考核细则》,根据学生的课外诵读情况定为:

学龄生、秀才、举人、解元、贡士、会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共10各等级。

3、建立了多元化、全称是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诵读全面发展

编制课外诵读成长记录带《成长的足迹》,改变了以前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课外诵读的全面发展,每一个成长袋里主要存放作文、日记、读后感、摘录的优美词句等,定期进行自评、互评。

4、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