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29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docx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

2.1先秦诸子百家专题练习(有解析和答案)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方法有“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家,他们是: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C、《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它们与《资治通鉴》一样,都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

D、《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字牧之,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李贺一起并称“小李杜”。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释]①济众:

周济大众。

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

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3.下列各项中,叙述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宰我认为服丧三年太久了,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批评他“不仁”,认为孩子生下后,要经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B.子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这体现了孔子消极避世的思想。

C.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的意思是你自己为什么不学习呢?

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D.子曰:

“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

“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

“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注]①亟:

屡次。

②混混:

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

③盈科:

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

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

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曰:

“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③。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④,未闻弑君也。

”(《孟子?

梁惠王》)

  [注]①汤放桀:

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

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椐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②武王伐纣:

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③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④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

  ⑴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C.孟子认为君王必须有保民、养民的重大责任,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

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D.孟子指斥桀,纣都是残贼仁义的暴君,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贼仁贼义,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就要被流放,被讨伐。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左传》和《国语》的区别是:

A、《左传》侧重于记事,《国语》侧重于记言。

B、《左传》多为零碎的片段史料,《国语》系统完整。

C、《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国语》的作者是刘向,《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三、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7.从上面三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人的基准是(1分)

孔子为人的基准是:

8.孔子的言行对后人坚守这一为人基准有何启示(4分)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

“道则高矣,美矣!

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

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

拉开弓的标准。

③引:

张弓。

发:

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3分)

答: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为画线的地方断句,并翻译加曲线的句子。

(9分)

公孙丑曰:

“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

(1)用“/”给画线的地方断句。

(3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3分)

(2)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子谓颇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迷而》)

孟子曰: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

(3分)

译: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分)

译:

                  。

1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4分)

答:

                  。

六、语言表达(题型注释)

13.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已矣乎①!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

”(《公冶长》)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注】①已矣乎:

算了吧!

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

已,止也。

②讼:

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③食:

通“蚀”,指日月亏蚀。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二)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

礼仪;②伐:

夸耀、自夸;③施:

表白;④怀:

关爱。

14.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

请简要概括。

(2分)

15.子路之志是什么呢?

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4分)

语言实践(4分,每小题2分)

16.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

孔子说:

“忠告而善道(通“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请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

请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它蕴含的道理:

(2分)

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4.7)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2.10)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18.结合上述,在孔子看来,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

(3分)

19.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对孔子识人的观点的理解。

(2分)

七、名著导读(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人口众多)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篇》)

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20.对治理国家,孔子、老子各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有什么相通之处?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赞同谁的观点?

为什么?

请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孟子》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丢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C.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认为,一个人没有仁义之心就叫自暴自弃。

D.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从选段可以看出孟子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这是一代圣贤所具备的修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5分)

(1)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2)子曰:

“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论语•子罕》)

(3)子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

”(《论语•八佾》)

【注】①麻做的丧帽。

②铺张。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如何实践“仁”?

(2分)

24.孔子的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雍也》)

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

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虽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天起决定作用,但仍表示人定胜天。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

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是说,上天保护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他用这句话来鼓励弟子。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3分)

答:

八、作文(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①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③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④子路问政。

子曰:

“先之,劳之。

”请益。

子曰:

“无倦。

26.阅读上文,概括孔子关于政治管理的相关观点。

(6分)

27.请就第③条选文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B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

C《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

(1)A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

这种“恕”是人人都以做到的。

【解析】

(1)“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略

3.AD

【解析】B体现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孔子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C“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

”说的是学问处处皆可求,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4.C

 【解析】选段涉及孔孟对“水”的感怀。

孟子的感怀是B选项所说的,联系“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这句话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

”的叹息应是C所说的。

(此观点可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对“子在川上曰……”的译注。

)有些考生因记忆模糊又读不懂文本而张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叹息当成孟子的。

  5.D

  【解析】本题围绕“汤放桀,武王伐纣是否正当”这一问题展开理解,ABC均是对文本内容的合“度”引申。

而D“并以此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对齐宣王是心平气和地“讽谏”,并非政治火药味十足的“严厉警告”;而且也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

因此,D的理解是过火的,但很多考生认同它,这与他们平时脱离文

本实际,爱用政治话语作过“度”乱套的阅读坏习惯不无关系。

6.A

【解析】B项,《国语》多为零碎的片段史料,《左传》系统完整。

C项,《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项,相传《国语》和《左传》的作者都是左丘明

7.仁者爱人

8.孔子的言行启示我们为仁由己,每个人应该修身养性,提高自我修养,以慈悲闵怀,从孝悌开始,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以仁者之心爱人,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解析】

7.结合文意推断。

8.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9.⑴C(“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有误。

正确的说法是:

意在说明教学标准不能因为从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

⑵“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1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1分)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1分)

【解析】无

10.

(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

(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3分)

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

(3分)

【解析】

(1)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及节奏。

(2)、①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及用法

②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以”的意义及用法。

【译文】

公孙丑问:

“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

“由于情势行不通。

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

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

〔儿子心里这样想:

〕‘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

’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

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

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

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

11.

(1)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

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2)(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1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

【解析】略

13.(要求结合文段的内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1分);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1分),以别人的过失为鉴,(1分)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1分)

【解析】略

14.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1分)

【小题1】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

(1分)

【解析】

1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此句可看出,孔子关注的层面比较广,从老及幼,而弟子们多顾及一个方面。

【小题1】从千乘之国,由也为之,可见他想治理一个这样的国家。

而且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

他重朋友,有志向但少谋略。

16.(略)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可以有个性见解,但必须言之有理。

17.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应该谦虚。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文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意思是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第二个语段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这样理解其寓意就不难了。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阅读的理解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

文化经典阅读内容的考查重点是,理解文化经典文段中的内容要点,理解文化经典中的观点和文化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

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

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18.①观其过,从而知道他属于哪一类人;

②察其友,君子会“友直,友谅,友多闻”,小人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可从下列四个方面中选一个方面来谈:

①观其过;②察其友;③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④察其所“喻”所崇尚的。

【解析】

18.结合文段翻译理解要识一个人,至少要看他哪些方面,3分,写出1点得1分,写出3点就得满分

19.只点到其中一方面,没有结合《论语》的理解分析,不得分(2分)

20.孔子:

治理国家要先让百姓富足起来,然后进行教化,让他们懂得道理。

(2分)

老子:

治理国家要用清静、无为而治的方法,让百姓自我实现社会的富足和文明。

(2分)

相通之处:

都是针对治理国家提出的方法、措施,方法有异,但目的都是要让人民富足、安居乐业,民心向善,社会安定和谐,儒道两家可谓是“殊途同归”。

(2分)

21.示例一:

赞同孔子的主张。

孔子的主张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

富民,就是要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教民,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

物质是基础,是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生存、温饱问题总是第一位的,所谓“饥寒生盗心”、“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满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教育人民懂得道理,是无法做到的。

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指导意义。

示例二:

赞同老子的主张。

老子认为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是造成百姓困顿、道德沦丧、天下混乱的原因。

因此统治者要严加克制,对公权力进行自我约束,降低欲望,不对百姓生活生产横加干预,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

老子的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实生活中只图“政绩”搞“瞎指挥”、“繁政扰民”、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所见,老子箴言对于头脑清醒的执政者为政治民,是有益处的。

【解析】

20.试题分析:

孔子到卫国,给他驾车。

孔子说:

“好多的人啊!

”冉有问:

“人多该怎么办呢了?

”孔子说:

“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又问:

“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

“教育他们。

”“我无为,而民自化。

”是说在这个国家,不会在有私刑的存在,是以法治国。

这样可以使社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