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6383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docx

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008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二学期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绵亘(ɡèn)言简意该(ɡāi)口袋里装坠子——锋芒毕露(lù)

B.创(chuānɡ)伤疾首蹙(cù)额蚕宝宝结茧子——自作自缚(fù)

C.耸峙(zhì)长歌当(dānɡ)哭杀鸡给猴子看——杀一儆(jìnɡ)百

D.牌坊(fánɡ)桀(jié)骜不逊张果老卖寿星——倚(yǐ)老卖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妄图通过进一步改革,让官僚资产阶级吐出自己的既得利益,无异于与虎谋皮,

太天真了。

⑵焕之便从桌子抽斗里取出一支红烛,点上,插上烛台,把取下的残烛吹熄了,刺鼻的油气立刻在小舱里。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将我国公务员制度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进行规范,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迈入了______阶段。

A.不免迷漫法治化B.不免弥漫法制化

C.未免迷漫法制化D.未免弥漫法治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B.有的有机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积累于人体,虽然其量甚微,但长期下去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我们应该见微知著,密切注视情况发展,积极寻找防护对策。

C.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应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这样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D.现代居住小区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分注重彼此的互不干扰,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形同陌路,重又上演了古人所言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社会的竞争日新月异,如果不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就会随之被社会淘汰局外。

B.比较高大的观叶类植物,如橡皮树、龟背竹、棕竹、苏铁树等,它们可给人以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之感。

C.明天是智慧的升华,明天是生命的概括,明天充满活力,明天永远年轻;拥有明天,贫穷的种子也能生根发芽。

D.百叶窗并非舶来品,1979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件陶土的楼房模型,据鉴定,属于东汉晚期,中国人已经在享受百叶窗之益了。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它们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宋代广为流行,改称词。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C.了解散文家的作品风格,比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繁复浓艳,徐志摩的清淡平实等,对于具体作品的欣赏大有裨益。

D.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李大亮,隋末为贼所获,同辈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

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

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

”太宗即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

房玄龄每称曰:

“李大亮忠贞文武,有大将节,比之周勃、王陵矣。

”后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

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

临终,叹曰:

“吾闻礼:

男子不死妇人之手。

”于是命屏妇人,言毕而卒。

家无余财,无珠玉以为含。

亲戚孤遗,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五十人。

天下叹伏之。

(二)岑文本,初仕萧铣。

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校省。

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太宗曰:

“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

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

“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

”有来贺者,辄曰:

“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太宗忧之曰:

“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

(选自《大唐新语·举贤》第十三)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同辈余人皆死同辈:

同一辈分的人。

B.乃张弼之力也力:

功劳。

C.虽妻子不见惰容妻子:

男子的嫡配。

D.时无逮,冀复用之冀:

通“翼”,恭敬。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有今日之荣贵B.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其母怪而问之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C.隋末为贼所获D.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宗即以弼为中郎,俄(李大亮)迁代州都督

B.李靖骤称其才,(李靖)擢拜中书舍人

C.(岑文本)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D.(唐太宗)俄病卒矣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举贤得当的一组是

①同辈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

②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

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

③李大亮忠贞文武,有大将节,比之周勃、王陵矣

④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⑤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⑥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选文

(一)赞扬了李大亮不负恩情、张弼不自我炫耀的美好品德。

B.选文

(一)以主要的篇幅写李大亮性志忠谨,达礼仁爱,又兼文韬武略,间接说明张弼是有眼光的。

C.岑文本“非勋非旧”,却得到李靖和皇上的赏识,位居显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初期“任人唯贤”的良好政治风气。

D.颜师古确有文才,但过于自负,认为自己在当时无人能及,中书侍郎的位子非他莫属,结果在唐太宗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不再被起用。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本卷答在答题卡上。

2.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5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材料选自《文心雕龙·知音》)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②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③,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内宠把持朝政,“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

后主王衍即位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任。

诗人有感于此,规劝老将,竭力报国。

②翻,反而,反倒。

③凌烟阁,指唐太宗为表彰功臣,绘其画像于凌烟阁上事。

①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颔联。

(3分)

②这首诗的颈联不仅对仗工整,写作手法也很高明。

试就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

(3分)

③对比阅读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其五),回答问题。

(4分)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一种宝剑的名称。

②若个,哪个。

两首诗的结句,同为反诘语气,都在借凌烟阁说事,但用意各异。

试作分析。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7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②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

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③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在《登高》的颈联中对此有直接的描述,这个句子是:

,。

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为过去做错了事已不能改正,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的诗句是:

,知来者之可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王呈伟),完成14—16题。

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

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

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

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可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

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

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文化载体!

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沉寂成书馆的摆设。

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

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的日子。

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怎样传播经典的话题,生动形象,巧妙自然。

B.作者对于丹传播文化经典《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与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C.作者对历朝历代诠释文化经典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给与了理性的分析。

D.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近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是嫁接和借用,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15.今天学人中的“研读者”“批评家”“学院派学者”在传播文化经典中各自的表现怎样?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分)

16.从全文看,今后我国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良?

(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托翁的动手能力》(蒋子龙),完成17—20题。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

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

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

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

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

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

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

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

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

“第十三卷”。

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

“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

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

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

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

空口无凭,立字为证。

1885年1月15日。

”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

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

“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

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

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

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

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

他到临死都信奉:

“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

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

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

“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

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

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

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有删节)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一句,透着自信,也说明托尔斯泰对手艺劳动由衷地喜爱。

B.费特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立下字据,开始穿用,目的是对嘲讽托尔斯泰的那个朋友给予有力的回击。

C.本文在行文中间揭示出了写作意图:

批评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的想法和做法,教育他们向托翁学习。

D.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翁那样的人,精神富有,受人尊敬,而且地位高贵,足可以养尊处优。

E.“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一句道出了劳动的价值所在:

劳动缔造着人类的幸福。

18.删去第二和第三段,文章仍然衔接自如。

请分析作者写第二、三段的用意。

(4分)

19.从文中或文外选取关于托尔斯泰的两个事迹,说说你对“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这句话的理解。

(6分)

 

20.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4分)

列宁的评价:

“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在空格内补全标题,与前句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式。

(3分)

近日,工人体育场奥运改扩建工程竣工。

之前作为国安主赛场的工体,草坪完全可以满足承办世界级比赛的要求,但灯光照明还没有达到奥运会高清信号转播的需要。

改造后的工体,场内设施堪称一流,完全达到了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技术标准。

工程将原有四组照明灯架变成六组,水平照明、垂直照明分别达到2000、1800勒克斯,310盏灯泡使场内实现无影照明,完全满足了比赛对高清晰度转播的需要。

灯架的增高让体育建筑的特点更突出。

这座曾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国家级体育场”,再现昔日光彩,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工体改造设施堪称一流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①②题。

(7分)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

昆曲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

此后昆曲长期衰微。

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一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学校园引发了青年学生争相看昆曲的热潮,有人称此为“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

①请你就以上“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现象”,用简约的文字加以点评。

要求: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

(3分)

 

②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一段文字,为繁荣我国诗歌或弘扬中华传统书法艺术进言献策。

要求:

内容合理、具体,语言通顺,不少于50字。

(4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

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读了老子的这句话,你作何感想?

请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④文中不出现所在学校名称和师生真实姓名。

 

崇文区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

(二)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B

D

A

B

C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答案: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评分:

共5分。

“/”为必断处,答对一处给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每错一处减1分,减完得分为止。

12.①答案:

“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

(1分)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

(1分)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写风自吹拂,花自飘零的荒凉萧条景象,抒发了主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1分)

评分:

3分。

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②答案:

颈联两句通过“辘轳”这一静物和“鹦鹉”这一动物,写老将浸酒、煎茶待客的闲适生活,(1分)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1分)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1分)

评分:

共3分。

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③答案:

《南园》中,诗人用反诘语气,借凌烟阁,是为了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

平定藩镇叛乱,建功立业,不想只做一名书生。

(2分)而《夏日题老将林亭》却是借凌烟阁事,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

功劳是不可抹煞的,但沉浸在孤寂中是大可不必的,百战功成更应竭力报国。

(2分)

评分:

共4分。

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13.答案:

①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②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④悟已往之不谏

评分:

共7分。

每空1分,出现一处错误,该空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答案:

D

评分:

3分。

15.答案:

“研读者”百花齐放:

有做得好的,能被老百姓引用,也有只追求形式的,还有一些歪批。

(1分)“批评家”参与其中:

有的忙着宣传好的做法,有的只是为了炒作自己。

(1分)“学院派学者”则矜持自守。

(1分)

评分:

3分。

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6.答案:

①滤去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②精选适合老百姓的传播内容;③增强讲述的趣味性;④加大普及力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评分:

共4分。

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答案:

BD

评分:

4分。

答对一个给2分。

18.答案:

第二段写俄国绘画大师列宾偷画“托翁犁地”,意在侧面反映出托翁非常热爱劳动;(1分)第三段写托翁每天早晨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妻子亲手织桌布、沙发垫,一个正面事例,一个侧面事例,目的是引出托翁的劳动教育观念:

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自己能干的自己动手;(1分)这两段插叙,呼应文章题目,也用事实说明开头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

(2分)

评分:

共4分。

共3个要点,第一、二个要点1分,第三个要点2分。

19.示例:

托翁亲手制作精致的手艺品(高靿牛皮靴)送给女婿一事,无声地回应了朋友的嘲讽,体现了托翁宽广的胸怀,也成就了一段文学佳话。

(3分)托尔斯泰乐意当搬运工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体力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3分)

评分:

共6分。

共两个方面,每个方面3分。

意对即可。

20.示例:

以前的文学写过农民,但这样的农民只是停留在文学形象层面;(1分)托尔斯泰与农民贴得很近,在托尔斯泰的文学里有真正的农民。

(1分)列宁的这句话既是对托尔斯泰文学水平的高度评价,(1分)也是对托尔斯泰热爱体力劳动的可贵精神的高度赞扬。

(1分)

评分:

共4分。

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示例:

无影照明技术再现经典

评分:

共3分。

意对即可。

22.①示例:

评分:

共3分。

见解独到,是非分明,3分;见解一般,就事论事,2分。

语句不通顺或超字数,减1分。

②示例:

评分:

共4分。

内容合理、具体,3分;语言通顺,1分。

字数不足,减1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6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1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又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即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50—38分)

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