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676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震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常识.docx

《地震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常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常识.docx

地震常识

《地震常识》提刚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1、地球构造:

2、 板块构造运动:

3、地球与断层:

4、地震的产生:

5、地震的类型。

二、地震活动的特点

1、地震有前兆吗?

2、地震活动的特点。

三、地震观测

1、喷出地面的井水:

2、测震。

四、地震预报

五、地震求生实例

1、力折钢丝床下逃生:

2、断壁抽砖击石传声:

3、积极自救扩大空间:

4、节省氧气保存体力。

六、地震史话

1、唐山大地震:

2、邢台地震:

3、海城地震:

4、华县大地震:

5、日本关东大地震:

6、美国旧金山地震。

 

地震常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或设想。

的确,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还有待探讨,但已经认识到的事实告诉我们:

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总是那里的岩石发生了破裂,特别是要把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产生震动。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最刚硬的部分——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层里面。

那里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成为震源,震动从这里开始。

  刚硬的岩石为什么会破裂呢?

  首先,正因为它是刚硬的,所以才会破裂。

如果它像生面团那样有很好的塑性,就不容易破裂了。

如果是液体,更无所谓破裂。

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下70千米以内,特别集中在地下5~20千米,这不是偶然的。

因为在地下较深的地方,温度高,压力大,在长期缓慢的力的作用下,虽是坚硬的岩石也具有一定的塑性,就不那么容易破裂了。

  岩石具有受力后发生破裂的性质,这是它会破裂的根据,但还得有力作用于它的身上才能使它破裂。

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地下某些处所积累加强,当增大到使那里的岩石承受不了时,破裂就发生了。

在这个变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

这种变动成为地震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现在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就是这种构造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数量都很少,规模也很小。

因此地震也可以说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地球构造:

地球表面分成若干块,即板块。

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

    在板块边界,由于板块运动和碰撞引发的地震,叫板缘地震;在板块内部由于断层活动而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

地球的内部状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但人类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进行推测和分析。

    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之下由外向里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他们的分层结构就象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地核又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体熔融状态,主要由铁、镍及一些轻元素组成,它们可以流动(对流),这层液态外核为内核的旋转提供了条件。

内核呈固态,成分以铁为主,内部压力极大,温度极高。

地壳的平均厚度30-40公里

地幔的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的半径约3400公里

2、 板块构造运动

    科学家发现,在太平洋等大洋底的中部都有一列巨大的山脉,称

为“大洋中脊”,岩流沿着大洋中脊的裂谷溢出,受到低温冷却后形成新的地壳。

没有溢出的岩流则在地壳下向中脊两侧运动,并“驮”着新的洋底一起移动,当到达大陆与大洋交界处的海沟时,洋底就“俯冲”下去,重新形成地幔的“成员”,并可能在这一带产生地震和火山。

3、地球与断层: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

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

    与地震有联系的断层是活动断层,过去虽运动但如今稳定的断层叫休眠断层,或称为“死”断层。

4、地震的产生:

所谓地震即大地震动。

包括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我们一般所提到地震为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中越远,震动也就越弱。

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处,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一些的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时的震动,是以波动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波动,就是地震波。

  为什么会从震源传出这阵阵波动?

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

目前虽然还不能把一切问题都讲清楚,但可以肯定地回答,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最外边这一层岩石构成的地壳在运动的表现,是震源所在处的物质发生形体改变和位置移动的结果。

这和大海之有波涛汹涌,天空之有风云变幻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完全可以认识的。

5、地震的类型:

①地震的种类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

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其次是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构造地震,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

②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四川省的天然地震几乎全部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四川省近代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

  

(2)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四川省所有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公里之间。

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例如,1998年11月9日发生在云南省宁蒗县的6.2级地震,对于与宁蒗县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来说,是地方震,对于成都、西昌等地来说,是近震,而对于北京来说就是远震了。

  (4)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5)几个常用的地震术语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宏观震中——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极震区——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二、地震活动的特点

1、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前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异常现象都叫地震前兆。

因此地震是有前兆的。

地震前兆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宏观前兆是指人能直接感觉到或用眼睛能看到的包括动、植物不正常反应,地下水变化,气象变化以及小震活动等。

微观前兆是指人直接看不到或感觉不到,只能用仪器测量的,如地壳形变、地面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地电、地磁、地温、地应力微弱变化及人们不能感觉到的小震活动等。

2、地震活动的特点:

 地震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大地震的数目少,小地震的数目多。

它们之间遵从一定的指数关系。

目前,用地震仪可以测出的地震,估计每年约500万次,其中5万次为有感地震,成灾的约1000次。

大地震释放的能量非常巨大。

一个8.5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发电厂10年间发电量的总和。

但每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也是有上限的。

三、地震观测

1、喷出地面的井水:

河北邢台区隆尧县马兰大队有三口水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东,一口在村东北。

1966年3月村南那口井突然向外喷砂,村东那口井井水突然冒气泡、翻油花,而村东北那口井井水突然变苦......,这三口井这么闹腾一阵之后,邢台发生了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后发现467口井水位有升降变化,此外出现井水翻花冒泡、变浑、变味、变色、浮油花等总共449起。

如岫岩县哨子河公社油房沟生产队的养鱼池,在震前4小时,水从冰面上的通气孔中突然喷出,水柱高达7尺余。

又如,丹东市郊九连城公社套外三队的一口井在震前井水严重发浑无法饮用。

     1970年1月云南玉溪大地震前,某公社旱情十分严重,但在大震前六、七天,却有几口井的水位突然显著升高,有的甚至溢出井外;那里有几条河,在天旱无雨的情况下,突然变浑而且流量增大;在极度震区,某村的一口甜水井,不仅水位急剧下降,而且水的味道也变咸变苦,相反,有的井水却突然变甜;有的井水,煮的饭变红,用来做豆腐、豆浆不能板结。

     1966年,苏联的塔什干发生一次5.6级地震。

该地区有一口2000米的深井,自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3倍,地震发生后又恢复正常。

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利用井水开展氡气测量,用以预报地震。

     大地震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由于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存在互相补给的关系,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河水流量的变化。

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是目前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2、测震: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安置在洛阳的灵台,并于公元138年3月10成功观测到千里之遥的陇西地震。

    近代地震仪在1880年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震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

    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

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通过地震仪纪录的地震资料,人们可以研究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活动规律,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服务。

    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建成400多个地震台站及27个区域遥测台网,并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建有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形成了专群共同监测的特色。

中国地震观测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四、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开始正式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还仅仅是三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都作出准确的预报;我们所作出的中长期预报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

1975年2月,我们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此外,我们对1976年松潘—平武间的7.2、6.7、7.2级地震,1976年盐源一宁蒗间的6.7、6.4级地震,以及1998年宁蒗6.2级震群型地震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预报,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和其它不少破坏性地震,我们却没有作出预报。

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还远远没有做到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对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

这次预报是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

它是地震部门在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加强短临监测预报跟踪,在震前提出短临预报意见,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短临预报,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部门又分别对1995年云南孟连、1997年新疆伽师、1999年辽宁岫岩等地震做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

五、地震求生实例

1、力折钢丝床下逃生:

    王玉堂,唐山机车车辆厂工人。

    地震前我正生病,在南厂医院住院治疗。

7月28日地震时,病房倒得很快,当我被震醒后,已被砸埋在病床上了,幸好病床是钢丝床弹性较大,中间凹下去,这样我才没有被砸成重伤,但也不能动弹了。

虽然呼吸还不成问题,可是也不能总这么呆下去呀。

这时听听外面也没有什么动静,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来人救我,因为这里是医院,不是家属区,人又多,所以还得自己想想办法。

看来上面压得很实无法出去,床下倒很安全,我考虑了片刻,认为从边上是无法下床的,想来想去只有折断钢丝,从床上漏下去这一条路了。

为了活命,再难也得于。

于是我先开始活动双手,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四面堆满了废墟瓦砾,当时一点空隙都没有,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双手伸到背后。

那时候一来因有病,身体很弱,二来那种姿势又用不上劲,真是困难到家了,但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不拼命就会送命。

于是我竭尽全力用手指一根根地折钢丝,手疼、流血什么也顾不得了,终于几根钢丝断了,我从床上漏了下去,然后我从床下寻找着空隙钻了出去。

2、断壁抽砖击石传声:

    张爱琴,唐山市供电局职工,震前为下乡知识青年;家住西山路开滦楼,十一度区。

    开滦楼共三层,楼板为整体结构,我家住在二层,位于楼房边缘。

27日晚,只感到天气闷热,我因等大弟弟下夜班,睡得很晚、剧烈的振动将我惊醒,只见外面一片雪亮,墙已裂开,在亮光的照映下,参差不齐的砖缝一开一合,房屋摇摇欲坠,十分可怕。

我意识到这是地震,顺势向床下滚。

这时楼倒屋塌,楼板掉下,我被压在里面,成半跪半趴的姿势,趴在床边,不能活动,黑暗中闷得实在难忍。

我用一只手乱摸,发现屋顶紧挨着头,四周全是砖,衣服还在床上,床当中已砸穿。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我呼吸越来越急促,但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争取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条件。

于是我顺手一块一块地从断壁上抽砖,盼望外面能进点儿空气。

绝望中,一丝凉风吹了进来,啊,原来是从我刚刚抽下的一块砖缝处进来了空气,我使劲吸了一口气,顿觉轻松。

空气和光线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我想再活几天是没问题的。

只片刻,我缓过气来,也能说话了,就和隔壁的母亲搭话。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原住在一起的邻居和姐姐前来扒我们。

我听到有人来,拼命喊也无效,因地上的家具全堆在我的外面,结果反又把我弄得精疲力尽,连喊的力气也没有了。

外面的人不能确定我的位置,扒救无从下手。

姐姐急得在外面喊话,并教我拿东西敲打,我听到她的声音很清楚,就按她说的去做,在里面用力敲,这个办法果然管用,人们听到敲击声,顺声向里挖,挖了约两米深,我见到了亮光,终于和外面挖通了。

人们把我拉出去,我已不会走路了。

    从扒救我的过程看,埋压较深的人,呼喊不起作用,用敲击的方法,声音可以传到外面,这也是压埋人员示意位置的一种方法。

3、积极自救扩大空间:

马同峰,马家沟矿企业管理处工作;原住马家沟矿工房,十度区。

    地震后我全身被废墟掩埋,开始因为不知自己的埋压情况,不敢盲目乱动,怕越动压得越实。

等一会儿后,我考虑,众多的人被埋都在等待扒救,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人来救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主动自救,起码要保护自己,不要一心等待。

我开始小心地活动肩膀,慢慢将手臂一只一只抽出。

上肢可以活动了,我觉得没什么危险,胆子也大点了,试着将周围的石块向四周空隙推移,扩大了我的生存空间,呼吸也畅通多了,为延长生命创造了条件。

我还想再向外扩,争取自己出去,但却无能为力了,只好等待能有人来救我。

待听到来人时,我就呼喊。

由于开始没消耗太大的体力,喊声也较大,叫来了两个人,他们立即搬开废墟,我在下面积极配合,把石块向外传递,我的下肢逐渐可以活动了,终于从缝隙中爬出了废墟。

    我认为被埋压后,首先要积极自救,并协助扒救人员共同努力,这样不但可以延长生命,缩短扒救时间,还可多救其他埋压人员。

4、节省氧气保存体力:

    孟长智,唐山矿工作;原住凤凰路,平房,十一度区。

    当我知道是地震时,就往炕下跳,刚下炕房就倒了,我被埋在炕沿下,受到炕沿的保护,除腿被砸伤外,没伤着其他要害地方,而且有一只手还可以活动。

因为头部周围全是灰土和砖石,我便用手在头前清理砖石,扒开灰土,延长了生存时间。

然后我仔细听着上面的动静,为节省氧气,我没乱呼喊,因而保存了体力。

当听到上面有人走动时,我才喊他们。

终于外面的人发现了我埋压的地方。

但是由于我身边有一堵墙已被震酥,摇摇晃晃快要倒塌,人们还不敢立刻走到我跟前。

他们先冒着危险清理了我头前的废墟,解决了我呼吸的问题,然后找东西先将墙垛顶住,才开始扒我,时间不长就将我救出。

六、地震史话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9分56秒,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惨的一次。

     这次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波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一半,这次地震有24.24万人死亡,重伤16万,轻伤36万。

     震后唐山一片废墟,倒塌房屋530万间,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

震时列车出轨,桥梁坍塌,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系统破坏。

     唐山地震在震后救援工作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了救援体制的形成对开展抗震救灾的重要性。

这项工作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完善起来,它主要包括:

实施国家级救灾对策,以部队为主体,专业队伍协助,现场救护和邻区支援的体制;十几万战士参加解救被压被困人员和清尸、防止污染的工作;2万名医务人员、280个医疗队、防疫队的工作,对抢救伤员和防止疫情起了关键作用;震后组织全国14省市7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和大量建筑材料,迅速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同时,唐山地震也暴露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问题:

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远未过关;没考虑隐伏断层对城市的威胁,以致没有抗震设防;拒绝外援使我国的抢救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唐山地震作为一个转折点,中国面对地震由单纯监测预报转为综合防御,由科学行为转为政府组织下的全社会行为。

2、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继这次地震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又发生了6级地震。

从3月8日至29日这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

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

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使这一地区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

这次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

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

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

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

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公里,马兰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

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

冀县阎家寨附近石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有5米大缝,缝深4米。

震区内滏阳河两岸造成严重坍塌。

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梁。

   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

3月22日7.2级地震时,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4个地区,发生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山3000余亩.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

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死39人,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北京等3个省市、8个地区、40个县市,影响面积达数百万人,致使灾区及其邻区广大群众惊慌不安,一度无心劳动,工业产量下降,农业出勤率降低,其间接损失是巨大的。

3、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做出了预报,当地政府在震前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人员伤亡极大减少,但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此次地震共伤亡人员26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伤亡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儿童和不听指挥的人。

地震造成城镇房屋倒塌及破坏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损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毁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设施破坏2937个,各种设备、物资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约8.1亿元。

4、华县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今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

陕西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次发生在关中东部华县的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历史的罕见。

据史料记载:

“压死官史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

这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12度,重灾区面积达28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