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74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1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潍坊市高一地理期末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

2、请把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2.本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2.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比黑夜长,但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日期是

A.春分日--夏至日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D.冬至日--春分日

3.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澳大利亚的季节应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我国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5.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至夏至B.夏至到秋分C.秋分至冬至D.冬至到春分

型春多夏少的主要

因素是:

A.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C.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D.夏季单一暖气流控制,少锋面雨

17.读左下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甲区域气候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右上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8题。

18.丙处有一大渔场,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

 

右图为我国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后回答19~21题。

19.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A.5月

B.6月

C.10月

D.12月

20.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A.黄河流域B.塔里木河流域

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21.该区域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读图A-06和A-07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22~23题。

 

22.图A-06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沙丘

23.图A-0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沉积

24.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风力B.冰川C.流水D.植物

读右图回答25~26题。

25.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喜马拉雅山C.华山D.泰山

读下图,完成27~28题。

 

27.沿箭头a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纬度地带性规律B.经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

28.沿箭头d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海陆分布C.人类活动D.岩石性质

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其中④为积雪冰川。

据此回答29~30题。

29.若图中的虚线表示积雪冰川,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C.A坡是向阳坡,B是迎风坡D.B坡是向阳坡,A是迎风坡

30.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且该山体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T冬<18℃B.T夏<18℃C.T冬<0℃D.T夏<0℃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左下图,回答问题。

(12分)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半球。

洋流③按性质属于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环节,④表示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作用。

32.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1)图中甲、乙两处,为高气压中心,

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

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填“前”或“后”)。

(4)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此时长春刮风。

3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2分)。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座号:

 

答案

1—5ABDBA6—10BCDBC11—15ABABB16—20AABCC21—25CCBCC

26—30BAABB

31.(6分)

(1)乙

(2)南寒(3)(地表和地下)径流水气输送(4)变质作用

33.(9分)

(1)甲反气旋上升

(2)甲(3)①后前(4)长春偏南风(南风、西南风)

3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

(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2分)(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

 

答案

2—5BBCAA6—10DCDBC11—15ABABB16—20AABCC21—25CCBCC

26—30BAABB

31.(6分)

(1)乙

(2)南寒(3)(地表和地下)径流水气输送(4)变质作用

33.(9分)

(1)甲反气旋上升

(2)甲(3)①后前(4)长春偏南风(南风、西南风)

3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

(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2分)(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

 

答案

3—5BBCAA6—10DCDBC11—15ABABB16—20AABCC21—25CCBCC

26—30BAABB

31.(6分)

(1)乙

(2)南寒(3)(地表和地下)径流水气输送(4)变质作用

33.(9分)

(1)甲反气旋上升

(2)甲(3)①后前(4)长春偏南风(南风、西南风)

3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

(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2分)(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