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943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docx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

第七章市场失灵及其校正

教学目的和要求:

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在解决有些经济问题比如污染上,市场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无用。

市场并不总是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本章将主要讨论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

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并且探讨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发挥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领域总是需要政府干预。

除了利用政府行为解决市场失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的经济或制度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讲授学时:

8学时

第一节垄断的经济效应与反垄断

一、垄断的经济效应

(一)垄断与低效率

从社会角度评价完全垄断的效率,我们所使用的参考标准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长期有效结果,亦即三重等式:

P=MC=minLAC。

如前所述,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垄断者的关键特征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市场影响力。

表现在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就是垄断生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与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接受者不同,垄断厂商是价格制定者。

事实上,只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的。

若其它条件不变,垄断程度越高,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越陡峭,相反,竞争程度越高,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越平缓。

根据完全垄断企业均衡条件我们知道,与完全竞争企业相比,垄断厂商能以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这意味着垄断厂商均衡时的产量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总成本,即P>minLAC,这表明垄断没有达到生产有效的产量和价格水平。

不仅如此,垄断厂商均衡时的价格也大大高于边际成本,即P>MC,这表明社会对额外单位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的价值评估远远高于其所需资源可生产的其他产品。

因此,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了资源在垄断产品上的配置不足。

垄断企业为盈利而限制产量,它所使用的资源水平要比从社会的角度看低,亦即垄断不能做到分配有效。

(二)垄断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垄断导致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会使消费者受损而使生产者受益。

但是如果我们将消费者的福利和生产者的利益看成是一样重要的,那么垄断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一个整体是受益还是受损呢?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竞争市场和垄断者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

图7-2给出了垄断者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以及边际成本曲线。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厂商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生产,因此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m和Qm。

在一个竞争市场中,价格必须等于边际成本,因而竞争价格和产量(Pc和Qc)由平均收益(即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比较竞争时的价格和产量组合与垄断时的价格和产量组合我们会发现,由于垄断时的价格高,且消费者购买量也较少,消费者减少了四边形A和三角形B部分面积所表示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增加了四边形A部分面积所表示的生产者剩余,但减少了三角形B部分面积的生产者剩余。

垄断条件下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共同构成的社会剩余,净损失为三角形B和C部分面积来表示,这就是由于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也称纯损。

(三)寻租现象导致的社会成本

为了寻求额外的利润而进行的活动被称为寻租行为。

寻租不仅要花费成本,而且会滋生政府腐败。

寻租导致无谓损失,因为这里没有新的生产性活动。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究竟有多大呢?

就单个寻租者而言,通常其所愿意花费在寻租活动上的代价不应超过垄断地位可能给它带来的经济利润,否则就得不偿失。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寻租的代价常常要接近于甚至等于全部的垄断利润。

(四)垄断容易形成“X—非效率”

从企业成本角度看,所谓的X—非效率指的是,企业生产任一产量的实际生产成本高于它可能达到的与该产量对应的最低平均总成本。

具体来说,X—非效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二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与每个职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关系模糊,导致激励机制弱化;三是由于管理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组织、管理费用增加。

[案例]7-1机场内商品的价格

(五)垄断与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完全垄断布局技术进步性,尽管其经济利润为垄断企业提供了充裕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需的资金,但垄断企业几乎没有使用新技术的动力。

因为一旦垄断形成后,竞争的压力就大大减少了,从而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也相应减弱。

由此大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是缺乏效率的,建议政府采取反垄断政策。

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研究和技术进步可能成为垄断企业设立的进入壁垒之一,因此在有潜在外部竞争压力时,垄断厂商为了维护垄断地位,会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来阻止其它厂商进入,这种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存在的。

但此时,实际上是潜在的竞争而非垄断的市场结构驱动着技术创新。

在理论上,完全垄断模型中不存在这种竞争,进入被完全封锁。

二、反托拉斯法和政府管制

政府对垄断的干预包括法律上禁止垄断和对垄断企业进行管制等不同的途径。

(一)反托拉斯法

1890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

这部法案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条款中:

第一,任何以托拉斯或密谋形势发生的合约和联合,如果限制了洲际之间和过于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活动,均为非法行为;第二,任何个人,如果将要实现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伙同他人以联合或密谋的形式垄断任何州或跨州或跨国的贸易或商业活动,将被判为有罪。

如果说谢尔曼法主要针对以存在的垄断行为,1914年通过的克莱顿法则更强调防患于未然。

该法案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谢尔曼法,使其意图更加明显。

其中第2部分规定价格歧视非法,当价格歧视并非基于正常成本差异且影响到竞争时,将被视为非法;第3部分禁止捆绑合同,捆绑合同是指卖方在卖者购买某一时能够品德同时强行向其销售另一种商品的行为;第7部分规定当结果有可能削弱竞争时,禁止收购竞争对手公司的股票;第8部分禁止组成具有互锁关系的董事会以降低竞争,一公司的董事不得同时在另一家具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中担任董事。

1950年的塞勒—凯费维尔法案,对克莱顿法案的第7部分进行了补充,虽然原规定禁止竞争性公司通过购股方式合并(因此可降低竞争),但企业可以通过实物资产交换方式来规避这一规定。

修正后的塞勒—凯费维尔法案弥补了这一法律漏洞,该法案禁止实际上以减少竞争为目的的实物资产合并行为。

这就从法律上禁止以任何形式进行的反竞争合并。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

前者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反对垄断活动。

反托拉斯法又称为反垄断法,是政府反对垄断及垄断行为的重要的法律手段,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反垄断法。

(二)对垄断的政府管制

1.对垄断厂商的管制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借助于图7-3来进行讨论。

D=AR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AC和MC分别为厂商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

首先考虑不存在政府管制的情况。

依前述分析类推可知,垄断厂商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决定生的垄断产量为qm,垄断价格为Pm。

此时,垄断造成了低效率,因而需要政府进行管制。

现在考虑政府对垄断厂商实行价格管制的情况。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将价格定在何处才能消除因垄断而造成的无谓损失?

显然,将价格定在垄断厂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时,即管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此时,价格定水平在P1,资源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

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为P1时,垄断厂商仍然可以获取一部分经济利润。

如果要消除这一部分经济利润,政府应把垄断的价格水平定在与平均成本相等之处,即Pz处。

但是,这会导致边际成本大于价格,造成资源在整个社会配置的低效。

2.对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

上述讨论针对的是垄断厂商平均成本具有向上方倾斜的情况(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但并不所有的垄断厂商所面临的情况,譬如说自然垄断型产业。

在各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致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是递减的。

下面来讨论这种情况。

如图7-4所示,当政府不进行价格管制时,利润最大化时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Pm和Qm。

显然,此时的价格过高,产量过低,因而导致了社会福利损失。

当政府进行价格管制时,应如何定价呢?

如果价格定为Pc时,产量为Qc,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率,达到帕累托效率。

但这时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出现亏损,进而导致该厂商退出市场。

否则,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补贴。

如果把价格定为Pz时,则垄断厂商不至于亏损,而且又增加了社会福利,因而政府应把管制价格定在Pz的水平。

3.管制的实践:

回报率调节

理论上讲对垄断企业价格的管制最低可能的价格是通过边际成本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得到,然而由于市场需求条件变动时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也会变动,因此实践中决定这些价格非常困难。

所以,对一个垄断的管制常常基于他的资本回报率,管制机构决定一个价格,使得垄断者的资本回报率接近于“竞争的”或“公平的”回报率,称为回报率管制。

管制机构典型地使用类似下列公式来决定价格:

P=AVC+(D+T+SK)/Q

式中,AVC时平均可变成本;Q是产量;S为允许的“公平”回报率;D是折旧;T为税收;K是厂商当时的资本存量。

它说明了允许的最高限价是基于该厂商将获得的(期望)回报率决定的。

不幸的是,使用回报率管制也会造成很麻烦的问题。

第一,作为确定厂商回报率的决定因素的厂商未折旧资本存量难以估计。

第二,一个“公平”回报率必须基于厂商的实际资本成本,但该成本反过来又取决于管制机构的行为(亦即取决于投资者对将来允许的回报率的猜测)。

由于得到用于回报率计算的一组数据方面的困难,常常导致管制对成本和其他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迟缓,以及漫长且耗费的管制听证。

主要的得益者通常是律师、会计师,偶尔也有经济咨询师。

其结果是管制滞后——要求的管制价格改变会推迟一至两年。

这种管制滞后在成本下降的时期往往会造成垄断厂商的实际回报率高于“公平”的回报率,而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期又往往造成实际回报率低于“公平”的回报率。

[案例]7-2捆绑销售

第二节外部性的影响及其校正

一、外部性及其分类

(一)外部性定义

截止现在为止,我们的分析一直隐含了这么一个假定,即单个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生产或消费决策时,无需顾及其他经济行为主体。

换个角度来说,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影响是同市场而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我们将放松假定,分析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所谓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

(二)外部性的分类

可以把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4种类型。

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利益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

果园主扩大果树面积会使养蜂者受益,养蜂者而无须向果园主支付费用。

2.消费的外部经济性

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性。

例如,有人在自己花园里种植花草树木时,路人得到了美感并可能使附近的房地产价值升高。

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为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在环境保护领域,更多见到的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

例如,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有一个造纸厂和一个游乐场,造纸厂在河上游,游乐场在河下游,造纸厂向河流排放废水会导致游乐场收入减少。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为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当一个消费者在公众场合吸烟时,会影响他人的健康,但他并不因此而向受害者支付任何补偿。

二、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造成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及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这无疑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外部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超过社会最优的产量。

换言之,当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同时能够使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这一缺陷表明,需要由政府对市场机制加以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时所产生的一种社会低效率现象。

无论是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都是一种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

由于外部性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而它们将成为经济低效率的来源之一。

为了明白上述结论,下面我们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为例来说明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假定某造纸厂A生产一定数量的纸U,同时也排放一定数量的废水W到河中,且不需要考虑进行补偿或付费。

然而,下游某养殖场B因废水的影响却遭受损失。

进一步假定,造纸厂A的成本函数为CA(UA,W),其中,UA表示造纸厂生产纸的数量,W是表示造纸厂排放废水的数量。

养殖场B的成本函数为CB(QB,W),其中QB表示养殖场生产鱼的数量,W表示废水数量。

此处之所以将W放入CB成本函数,是因为排放废水影响养殖场的生产成本变动。

,表示排放废水的增加将会使造纸厂的生产成本下降;

,表示排放废水的增加将会使养殖场的生产成本增加。

该情况至少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造纸厂与养殖场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分别是

其中,PU与PQ分别表示纸和鱼的价格。

分别求得造纸厂与养殖场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1)造纸厂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2)养殖场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需要说明的是,造纸厂可以选择废水排放量的大小,而养殖场只能被动接受造纸厂所排放的废水量,因而造纸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有两个,而养殖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只有一个。

上述条件的经济含义在于,在利润最大化点上,生产者生产产品的价格等于该产品的边际成本。

对于造纸厂来说,它生产纸和废水两种产品,由于废水的价格假定为0,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说明,直到造纸厂排放废水的边际成本等于0之前,废水的排放会继续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造纸厂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时,仅考虑纸的生产成本,并没有考虑因废水排放而带给养殖场的成本,而后者就是生产纸的一部分社会成本。

对此,需要进行校正。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下面用图形来分析。

图7-5反映了造纸厂在完全竞争性市场中的生产决策。

横轴表示造纸厂的产量,纵轴表示生产成本或产品价格。

MCH曲线表示造纸厂的边际成本,假定纸的价格为P1,厂商面临的产品需求曲线为D。

该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均衡点为A,此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最优产量为Q1。

当造纸厂在生产时,给下游的养殖场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外部成本,我们称之为边际外部成本(MEC)。

MCS表示边际社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其一,边际生产成本,其二,边际外部成本,即MCS=MCH+MEC。

显然,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该厂商的生产均衡应该在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B点,最优生产规模为Q*。

综上所述,该厂商由于没有考虑废水排放对下游养殖场造成的危害而生产的纸的太多。

三、外部性的市场校正:

科斯定理

私人市场在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性如何?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私人市场可以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著名论断。

该论断后来被斯蒂格勒和其他许多经济学称为“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

关于什么是科斯定理,西方学者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该定理可表述为:

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科斯定理认为,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影响就不会发生。

在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

因此,科斯定理宣称,只要交易费用为零,不论产权归谁,自由的市场机制总会找到最有效率的办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2.科斯定理的案例

再次以上述河流被污染事件为例。

如果下游的养殖场对河流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有权力免受河流污染造成的损失,那么,当它发现遭受外部不经济性时,马上会制止行动方(造纸厂)排污行为;如果造纸厂不采取行动消除污染,养殖场就会要求当局执行所有权的规定。

这样,造纸厂将被强制要求把污染水平削减到零,由此付出最大的代价。

实际上,此时造纸厂会提出补偿受害方的建议以免受起诉,以使养殖场接受一定水平的污染,并使自己给予受害方的补偿小于把污染削减为零的处理费用。

一般来说,对于一定的外部不经济性水平,行动方将愿意支付不大于其消除污染所需费用的补偿,而受害方将愿意接受不小于其消除(或忍受)污染所需费用的补偿。

这时,行动方与受害方之间的补偿交易将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也是高效率的状态。

科斯定理还给出了消除外部性的第二个途径,规定受害方没有免受外部不经济性的权力,除非它愿意购买这种权力。

就上述例子来说,假设造纸厂拥有河流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利用河流排放并净化废水的权力,而养殖场没有要求造纸厂削减污染或给予补偿的权力。

这时,受害方或是忍受外部费用或污染,或是出钱诱使行动方减少外部不经济性水平。

实际情况将是,受害方愿意支付一笔不大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的费用给行动方用于减少外部不经济性,行动方也愿意接受一笔不小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所需费用的资金,用于减少外部性。

可以看出,这两种途径的区别在于产权界定不同,规定受害方有权力免受外部不经济性或受害方没有权力免受外部不经济性。

但是,只要明确产权,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的最终交易结果是相同的。

这样,上面所说的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问题,其根源在于“产权结构失灵”。

通过产权的重新界定和权力交易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市场手段,在理论上可以解决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问题。

总之,科斯定理试图说明的是,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

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四、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尽管科斯定理的逻辑完美而富有吸引力,但是私人经济主体经常并不能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所有问题。

只有参与方在达成和实施协议中没有麻烦时科斯定理才会起作用。

但事实上,即使对多方有利的协议也并不总是能够达成。

因而,政府的公共政策就成了必要。

通常,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外部影响内在化。

主要政策手段包括:

1.庇古税和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有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为征税,与此同时,补贴那些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以使外部性内在化。

用于对付外部不经济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庇古税(ArthurPigou)。

但是,如何制定征税或补贴标准呢?

从理论上来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或厂商实行征税,其征税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造成的损失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给予补贴,其补贴额应该等于该家庭或厂商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收益额,从而使该家庭或厂商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等。

与管制相比,经济学家们普遍更倾向于庇古税。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某地有一造纸厂和化肥厂,它们每家都要排放4000吨的废弃物。

现在,当地环保部门试图控制它们的排放量,以改善环境,并为此而设计了两种办法:

其一,管制政策,即环保部门命令每家厂商只能排放2000吨的废弃物;其二,征收庇古税,即对每个厂商征收每吨废弃物2万元的税收。

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在减少污染总水平上,管制政策与征收庇古税二者同样有效。

因为环保部门可以把税收确定在某一适当水平,从而使得每家厂商的排放废弃物量与环保部门所期望的管制量一致。

经济学家之所以偏爱税收,主要原因在于它在减少污染上更有效率。

虽然管制可以要求每个厂商减少相同量的废弃物,但这并不是最佳的办法。

一种完全可能的情况是,化肥厂减少污染的成本比造纸厂低。

其结果是,化肥厂对税收的反应是大幅度地减少污染,以少纳税,而造纸厂减少的污染则要比化肥厂少,与此同时,交纳的税多。

反之亦然。

换句话来说,庇古税实际上起到污染定价的权利。

与市场把物品分配给那些对物品评价最高的消费者一样,庇古税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

总而言之,通过征收庇古税,环保部门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所规定的染污水平。

此外,经济学家还认为,当管制政策制定后,那么厂商的废弃物排放量一旦达到2000吨后,就没有理由再减少排放量。

而税收则可以激励厂商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厂商所支付的税收量。

2.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解决外部性问题,使资源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另一种办法。

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厂商,政府如果把这两个厂商合并或两个厂商自愿合并,则外部性就“消失”了或被“内部化”了。

合并后的厂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生产确定在MR=MC水平上,容易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明确产权

明确产权措施的思想来源于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经济学家。

在许多情况下,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多是由产权不明确造成的。

如果产权完全确定并能得到充分保障,就可杜绝一部分外部性发生。

因为在产权明确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外部性问题。

以造纸厂排放污水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为例。

假定政府给予下游养殖场不受污染的权利。

如果上游的造纸厂想把污水排放到河中,则需要同下游的养殖场协商,将这种权利购买过来,从而让造纸厂承担了污染成本。

前两个政策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后一个政策则强调依靠市场本身解决外部性问题。

[案例]7-3塑料袋应该由谁买单

第三节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类型

(一)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Privategoods)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公共物品(publicgoods)——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具体来说是指这样一类物品,它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物品付费的个人使用,或者排他的成本过高以至于变得难以实现。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非竞争性

2.非排他性

(三)公共物品的类型

根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程度来看,公共物品可分为: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如路灯、外交、国防、治安、法律制定,等等。

(2)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3)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二、搭便车问题

星期一的早上,你准备乘公共汽车去上学,正巧碰见一熟人开车将路过你的学校,于是你便搭乘他的车到学校去。

在这个行为中,你乘坐了熟人的车,但是你并不需要向他支付费用,这种行为被称为“搭便车”。

经济学将其借用过来表示一类行为,即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的行为。

搭便车问题或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供给太少甚至没有,即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这就产生了典型的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

[案例]7-4政府埋单——免费公交能开多远

三、公地悲剧

哈丁1968年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

草场是公共的,而羊群是牧民私有的,因而放羊的收益也归牧羊人私人所有。

显然,这个牧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但却具有竞争性,一个牧羊人想多养一只羊以增加个人收益,但在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的情况下,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如果要使草场质量保持不变,那么其他牧羊人就必须减少羊群数量。

牧民将如何取舍?

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

每一位牧羊人都如此行动时,最终会使草场由于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