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07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docx

二年级语文知识要点

当前位置:

首页>>小学语文>>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材研读>>二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重点内容分解

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闫晓枫

拿到教材,首先要做三件事:

 

1.通读教材,整体了解全册内容;

 

2.再读课标年段要求,了解相应学段教学目标和要求;

 

3.细读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部分,对本学期教学有个整体把握。

 

然后才落实到单元、落实到每一课教学。

 

第一部分 分解各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分解每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思考:

 

──阅读课:

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有专家抨击我们的语文教学

 

──是“教过”,不是“教会”;是轻轻“滑过”,而不是深深“犁过”

 

──我们也常常反思,语文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那么,经过一学期教学:

 

我的学生比以前会说吗?

还是依然人云亦云,缺少主见?

 

和以前相比,他们能够进行独立阅读吗?

还是拿到一篇文章,依然狗啃刺猬──无法下手?

 

他们能随笔记下见闻和感受吗?

还是对着日记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

 

语文不像数学、物理,每节课理性的知识点,会与不会,一做题,立竿见影!

 

语文是感性的、模糊的,讲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厚积薄发。

怎么帮助学生聚沙?

怎么帮助他们集腋?

这就考验我们语文教师的功力了!

 

好,我们先来看,全球对四年级儿童阅读能力的定义:

 

第一,能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这是比较浅层的直接阅读,大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

 

第二,能够从文章中主动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文本进行建构;

 

(什么叫“建构”,例如:

阅读时,能够主动“链接”经验──如:

读到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遇到这样的事,过去我是怎么做的,书中的人物、事件给我哪些启发?

今后我该怎样应对?

甚至到了高年级,读到文章的写法、结构,能马上链接,想到哪篇文章与本文相似?

这就是个人的阅读建构,这是真正的阅读状态。

 

第三,能从阅读中学习,能够透过阅读提升思考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学到怎么思考,怎么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第二点和三点,能力层次要高一些,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提取或者建构新的意义。

 

这样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阅读课──只教课文,只教识字,只教朗读,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就会缺腿。

离开老师帮助,学生独立阅读就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针对二年级下学期,教学每一课之后,究竟能给孩子留下什么?

马上进入中年级,为孩子的学习做哪些准备?

 

-就本册教学,除识字、写字、学习朗读而外,我们还教什么?

概括性的做个提示:

(三个方面)

 

(1)积累、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积累就是在积淀语感经验,就是吸收;

 

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低年级教材的特殊性表现在──课后练习呈现的比较单一,除了“朗读课文”“抄抄写写”和初步的积累以外,没有其他的提示。

这就考验了我们用教材教的能力。

 

考验我们是不是一位敏感的语文教师,遇到特殊的语言现象能不能抓住?

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能捕捉到?

(如:

运用修辞的语言,画面感很强的语言,表达细致、准确的语言,典型的语言范式,留白的语言等等)

 

它们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如何朗读理解?

如何学习运用?

 

(2)习得方法与习惯: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不仅读懂,而且会读。

就二年级来说,习得哪些阅读方法呢?

如:

 

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究竟怎样联系语境?

怎样链接生活经验?

 

借助图画阅读;也能结合语言展开想象;(怎样调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能把认为关键或重点的词句圈划下来;

 

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能找到一段话的中心句、一句话的核心词;

 

学习默读,能提取需要的信息,也能针对不懂的词语、难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

(默读课文时,怎样做到一边读一边想,留下思考的痕迹?

怎样从语段中提取关键信息?

 

了解并积累课文中渗透的自然、社会、生活常识;……

 

(3)生命启迪及精神影响:

 

低年级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人文主题大多是显性的。

比如“热爱自然、团结互助、诚实、不轻信别人,要主动实践”等等。

教学之后,这些思想都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罗列的:

语言、方法、精神思想──最终将成为孩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积淀下来。

试想,老师们备每一课前都要想,这节课打算给孩子留下什么?

 

积累哪些语言?

培养哪些能力?

怎样积淀语感?

……

 

──我们“教什么”就明晰了!

 

我们就不是仅仅围绕课文内容打转,而会把目光关注到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培养能力上来。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来分解每个单元要“教什么”:

 

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

 

1.诵读为主、积累语言。

本单元文字隽永,语言灵动,许多语段值得背诵积累。

做个硬性规定,背诵:

1、2课全文,第3课最后两段。

 

重点学习积累以下句式:

 

(1)积累一组反问构成的整齐句式。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找春天》

 

每一句话,既是反问句,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组合起来像一首结构工整,语言灵动的小诗。

我们可以尝试仿说:

 

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那是春天的什么?

 

小鸟在窗前枝头欢唱,又是春天的什么?

 

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比作春姑娘的什么?

 

启发孩子仿着句子说一说、写一写。

不要仅仅停留在积累层面,也要学用语言。

让孩子明白,原来,春天也可以这样描绘。

 

(2)感受一段话中句式的整齐、和音乐美

 

原文是一段话,我们换种方式,排成诗行读:

 

春天来了!

 

我们看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我们听到了她,在风筝尾巴摇啊摇;

 

我们闻到了她,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

 

我们触到了她。

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句式的整齐、韵律、音乐美就显现出来了。

这样一读,这段话的层次结构也清晰了。

稍加点拨,孩子自然可以悟到。

 

2.从读学写,学习怎么观察、怎么写具体:

-

 

(1)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

 

《找春天》,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还暗示了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的方法。

 

作者说,“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闻到了她,触到了她。

”这是观察的角度:

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

 

怎么写具体?

展开联想和想象: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摇啊摇……”多有意思,春天就藏在不同的景物和现象中。

 

熟读后,可以提示孩子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调动感官去体验。

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

 

比如:

一个晴朗的日子(或者一场春雨过后),带孩子到操场上去体验,看看,听听,说说发现;深呼吸──闻一闻,再摸一摸,说说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只有经历,才能学会观察,才会写具体。

 

(2)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

 

《小鹿的玫瑰花》后几段,同是介绍玫瑰,黄莺说的是形和色,微风说的是香浓的味道。

而且,他们还加入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

 

原来,写玫瑰可以从外形、颜色、味道以及个人的感受几个方面来写。

让孩子练习写写喜爱的水果、花草或熟悉的动物,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写。

 

(3)体会连续动词再现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学习写具体。

 

为了表现内容和情感,课文多处语言用连续动词表达,既再现了当时情景,写得也很具体。

这就是范例!

比如: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找春天》

 

几个连续动词,再现了孩子们迫不及待、投进大自然怀抱的情景。

 

朗读时,圈一圈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些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好,读出这种迫不及待!

如果去掉这几个连续动词,直接写我们几个孩子去寻找春天,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接下来,迁移运用:

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

比如下雪了,怎样用连续的动作表现你们的心情?

打球时呢?

有没有这种体验?

 

本单元教材中,这样的表达有多处,老师们要给以关注,启发孩子学习写具体。

 

3.学习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

 

学习古诗,最佳策略是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我们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文配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要用好这一资源,借助插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例《宿新市徐公店》:

 

图中从哪儿看出是“篱落疏疏”?

 

哪儿描绘的又是“一径深”呢?

 

为什么说“飞入菜花无处寻”呢?

 

借助插图,你又理解了其它哪句诗行的意思?

 

引导孩子借助画面理解,能够比较轻松地体会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另一个任务是,借助插图,结合古诗编故事,发展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这是课后作业,要保证落实。

 

4.学习在矛盾处质疑。

 

前文说“你的玫瑰花白栽了!

”后边又说“没有白栽!

”为什么这么说?

 

要启迪孩子学习在矛盾处质疑,学会思考。

 

5.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学习用比喻句来表达。

(p16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引导孩子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要落实到笔头,动笔写一写:

 

成熟的蘑菇像一把撑开的花伞。

(尝试加入修饰成分)

 

6.开展“寻春”语文活动。

 

学了《找春天》的观察方法之后,就布置观察任务。

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记录春天。

 

观察内容:

春天的人、春天的小动物(麻雀、对比)春天的水果(品种、色泽)春天里的花、春天的郊外等等。

每个孩子至少选择1──2个观察对象。

 

选读课文的第1课《春的消息》和第3课《特别的作业》,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助,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

还可以补充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读物。

 

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

 

可以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手机拍眼中的春天,然后配上文字;

 

也可以积累摘抄描写春天的语段;

 

最后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写下来;

 

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趣。

 

第二单元 奉献与关爱-

 

学习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要教给孩子怎么联系。

如《泉水》,学习伙伴问“天然水塔”是什么意思?

 

教学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启发孩子怎样寻找答案。

 

好,联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句话可以猜出“天然水塔”的意思?

 

──引导孩子发现“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显然“天然水塔”是指山上的泉水。

这时,可以讲给孩子,因为大自然常年的雨雪积聚下来,源源不断,所以称为“天然水塔”。

这是在教方法!

 

2.学习从相似语段中提取不同信息。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由结构相似的语段组文的。

第5课《泉水》四个语段结构相似,每个语段写了泉水的一个特点。

要引导孩子初读每一段时想一想,泉水在和谁说话,在介绍自己的什么特点:

 

和打水的姐姐说──很多

 

和火红的杜鹃花说──很清

 

和果树说──很甜

 

和画眉鸟说──琴声很美

 

──这就是在做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然后再细读,引导孩子朗读时突出强调不同的词语,读出泉水不同的特点,也读出泉水自豪、无私的品质。

 

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也有相似语段,可以引导孩子提炼:

 

我们分别去哪里寻找?

 

知道了雷锋叔叔的什么事迹?

 

引导孩子把一篇文章,读短,读成一句话。

线索拎起来了,思路就清晰了。

这既是在练习把握一段话的意思,也是在训练思维!

 

3.学习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在二年级下,我们怎样帮助孩子理解?

 

例如,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学习伙伴说,“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这句话表面含义是,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

理解这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结合诗文中的事例,以及孩子们了解的雷锋事迹来理解!

 

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自觉行动,奉献爱心,人人争当活雷锋。

──这一层怎么理解?

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小泡泡中“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这句话,让孩子们说说身边的感人事迹。

 

简单点说,就是先联系课文,再联系生活。

但让孩子领悟方法,需要长期训练。

 

4.“读读背背”要大致理解意思,再积累。

 

“读读背背(记记)”包括每一课、每一语文园地要求积累的短语、谚语等等。

 

要求:

要大致讲解意思,理解了才有助于记忆和运用,有助于转化为孩子的积极语汇。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啥意思?

让孩子结合实例理解,《小鹿的玫瑰花》就是很好的例证,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非常快乐!

不要机械识记,不知其然。

   

 

另外再次强调:

本册教材,要求选择背诵的3篇课文,5课《泉水》9课《日月潭》12课《北京亮起来了》,统一要求全文背诵。

尤其《日月潭》《北京亮起来了》,语言优美,可以有效体会一些短语和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

 

5.开始学习默读。

 

本单元出现了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首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

要借助这篇长文,开始训练默读。

 

正确的默读方法是只转动眼球,不动唇、不指读。

 

但孩子刚开始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首先纠正孩子不动唇,指导孩子用眼球由词到句,由句到行进行扫视,一开始不刻意要求速度;

 

稍加熟练时,让孩子边读边思(如带着问题读、划出重点词、中心句等),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

每课安排默读思考环节,经常训练,逐步熟练。

 

6.巩固两种查字典方法。

 

课堂上要随时鼓励学生动手查,形成习惯。

 

第三单元 爱祖国、爱家乡

 

学习把握中心句、核心词。

 

本单元课文语段,“围绕中心句展开”比较典型,可以引导孩子用“找中心句或中心词”来把握段意。

如p40:

 

如P46《北京亮起来了》一段一景,可以抓住每段的首句,初步把握每段的意思。

 

再如《日月潭》读到第3.4自然段时,可以启发学生提炼每一段表示时间的中心词:

3段──清晨,景色:

景物倒映在水中的美景;

 

4段──时间是中午和下雨时,再细读每一句,提炼景物特点,一个清晰,一个朦胧。

好,读出这不同的景色特点。

这就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提炼核心词,怎样读懂一段话。

 

2.积累描写景物的语言,主动运用。

 

本单元要鼓励学生建立描写景物的词语库,积累写景的段落和四字短语。

 

考虑到学生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的风景图片,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

评点标准定为:

观察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

是否在运用新词?

促进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3.继续学习围绕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

 

《葡萄沟》写葡萄,不仅写生长环境(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还写了茂密的枝叶、多彩的颜色、热情的老乡。

可以将写法迁移到本组的写话──写家乡的景色、或物产。

就让孩子围绕景物、物产的几个方面去写,要求写具体。

 

4.学习整理信息。

 

一个单元结束,应引导孩子梳理信息,让他的信息库丰满起来,不要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

本单元的信息,如:

 

(1)日月潭的位置、得名。

 

(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多少个民族、省、直辖市

 

(3)我知道的北京名胜古迹等等

 

-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善于创造

 

学习追问“主人公怎么想”。

 

阅读不只是理解主人公做了什么,还要启发孩子追问,他是怎么想的,这是在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如:

 

13《动手做做看》,伊琳娜觉得两个小朋友回答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

 

15《画风》的三个孩子各自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

 

16《充气雨衣》中的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

 

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训练思维的深度。

 

2.学习用反问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多处用反问句来表达。

例如:

 

“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可以尝试让孩子用反问句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

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3.用上顺序词有序地说写。

 

本组口语交际和写话的内容是:

介绍“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就要引导学生有序的介绍,用上顺序词表达。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第五单元 感受自然美

 

1.按主题梳理古诗,感受诗情。

 

本组又学习两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除了借助画面诵读,体会意境之外,还需要按主题梳理。

 

因为到二年级下册已背诵了60首古诗,有必要梳理一番,强化主题印象。

可以按:

自然风景,送别、描写古代人民生活等主题梳理归类,以后复习时,就按主题背诵,这样的主题积累将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继续训练──“提炼核心词”概括语段的方法。

 

如教学《雷雨》,把握了雷雨前、中、后三部分的课文结构之后,就要分别聚焦每一部分了解雷雨的特点。

比如聚焦雷雨前,3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哪些景色?

(PPT读)启发孩子提炼成几个词语: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既是把书读薄,也在帮助孩子积累凝练的语言。

 

3.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多样。

 

低年级的选文虽然浅显,但语言表达却准确、生动,丰富多样。

所以,要启发孩子发现这些语言现象,感受并积淀下来。

 

例如,本单元《雷雨》课后就有这样的练习,P82,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啊!

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怎么引导体会呢?

我们分享一个课例《雷雨》片段:

 

感受“垂下来”和“压下来”两个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分了5步:

 

第1步;拎出词,重点指导轻声读法:

(压下来垂下来)

 

第2步:

读句子,感受课文的用词准确。

 

第3步,理解什么叫“垂下来”,学生说是“掉下来”,那这两个词一样吗?

老师有备而来,出示图片:

 

下垂的小兔耳朵、掉下来的树叶、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成熟的向日葵

 

让学生说,哪个叫“垂下来”,哪个叫“掉下来”?

 

第4步,老师小结:

“垂下来”,就是东西一头向下,另一头还和上面连在一起。

“掉下来”呢,是指东西向下,完全和上边的分开了。

小蜘蛛沿着丝垂下来,一头还连着,你看文章用词,多准确啊!

 

第5步,看图选词,巩固运用词语:

课件出示垂柳图、大雪压松图和古诗句。

选填“垂”和“压”。

 

“万条()下绿丝绦、千朵万朵()枝低”

 

我把这个体会过程称为“积累运用经典五步”:

 

拎出(强化)──还原(语境)──深究(换词理解)──小结(揭示规律)──运用(新语境),老师们可以尝试运用。

 

关于体会语言的丰富多样:

作者为避免重复,课文中多处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

例19课《最大的“书”》,写雨点和波纹留下的痕迹,作者分别用了“脚印”和“足迹”;21课《画家与牧童》,赞美戴嵩的画分别用了“称赞”“夸赞”“赞扬”。

教学时要明确提示,启发孩子积累丰富的词汇,避免重复表达。

 

4.开展“和身边的小动物交朋友”的活动。

 

口语交际和写话的主题是“身边的小动物”,要提前安排观察小动物活动。

设计观察表,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PPT观察表)

 

把个性的观察体验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中,让孩子有话可写。

 

这是在教孩子学习观察,最终不是追求一段写话结果,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指导上,怎样观察,老师可以提前示范。

如:

 

观察整体后,怎样细致观察局部?

 

看到警惕的眼睛,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湿漉漉、亮晶晶的小鼻子,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像个小扣子);喂食时,什么反应?

细致记录它的动作神态?

 

教孩子学会细致的观察和联想,还要把小动物之间有趣的事记录下来。

 

第六单元 培养优秀品质

 

1.学习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有的课文,通过扩展课题可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因为已经是二年级下,可以有所渗透。

如,读文后,围绕“画家和牧童”,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我为你骄傲”这句话是谁说的?

她为什么这么说?

 

引领孩子通过扩展课题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思维,教给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同”。

 

本单元课文在写法上多处用对比,凸显了人物品质,如:

 

21课《画家和牧童》就有三处对比:

 

①大家的称赞与小牧童的批评;

 

②小牧童对生活的观察与大画家通过想象作画;

 

③戴嵩的名望与他谦虚的态度。

 

可以在关键处的追问:

 

为什么说小牧童的声音像炸雷?

 

为什么只有小牧童能发现画家画错了?

 

引导孩子在阅读时发现不同,把孩子的思考带向深入。

 

3.捕捉情节留白处,大胆想象,发展语言。

 

要捕捉孩子语言的生长点,发展语言和想象力。

但是就一篇课文来说,可抓的语言点很多。

如22课《我为你骄傲》:

 

小男孩打破玻璃后心情很复杂,可以补充丰富心理活动;

 

小男孩卖报纸攒钱赔偿,过程也可以想象丰富;

 

还可以替“我”给老奶奶写便条,向老奶奶真诚道歉,要写清事情经过。

 

这么多点,肯定不能都抓,根据需要,选一到两处,展开训练。

 

4.训练用复句表达,丰富语言形式。

 

本组教材语言上,多处运用了关联复句,例如“一…就…”“像…又像”“既…又”“一会儿…一会儿…”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准确流畅,便于学用。

 

但是,仿写不能空穴来风,可以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用复句说话

 

5.练习在学文后谈收获。

 

也就是课后小结,这样的梳理非常必要。

刚开始可以教师梳理。

可以从人文角度、语言的收获(典型的词句)来谈。

到了中高年级让孩子形成自觉,每天回顾课堂,实现一课一得或几得。

 

第七单元 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孩子把目光和思考落在怎样看问题、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上。

这个单元,是孩子成长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之旅。

 

1.主动追问“主人公怎么想”。

 

要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主动追问“主人公怎么想”,尝试着自己回答,提升理解力和思考力。

 

25课《玲玲的画》,发生了糟糕的事,爸爸启发玲玲怎样想?

 

26课《蜜蜂引路》,列宁跟着蜜蜂,准确地找到了养蜂人的家,他是怎样观察、怎样想的?

 

27课《寓言两则》种田人是怎么想的?

错在哪里?

带给我什么启示?

 

28课《丑小鸭》,尽管大家欺负丑小鸭,可是在鸭窝里毕竟是安全的,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它在想什么?

 

借助这样的追问,启发孩子学会思考,提升认识。

 

2.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与准确。

 

要细读语句,感受课文准确、具体的用词,如:

学习《揠苗助长》: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比一比:

加上“好像”和去掉有什么不同?

其实禾苗长高了吗?

为什么农夫说它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加上“焦急”你仿佛看到种田人什么样子?

 

你看,这“好像”“焦急”用得多准确,让我们看到了农夫盼望禾苗长高的急切心情。

遇到这些词语,就要放慢脚步,细琢慢品。

 

3.学习读清行文线索

 

从全篇的角度:

如:

《玲玲的画》:

对作品──满意

 

弄脏了──伤心、着急

 

补画小狗,战胜困难──喜悦

 

也可以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