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234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三合一教案鲁教版必修1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聚焦重点

1.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2.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1.建议老师高标准地范读诗歌,读出诗歌音节的波动和旋律,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和深情,带领学生进入诗歌鲜明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讲析诗歌时一定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读诗,学会分析诗、鉴赏诗。

3.严格要求背诵,并尽可能给学生多提供徐志摩的其他诗歌阅读,让学生充分理解徐诗的特点。

也可以组织一场“徐志摩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自主梳理

1.正字音(用填空题形式出现)

青荇()笙箫()长篙()漫溯()

榆阴()斑斓()

 

2.辨字形

偻(1óu)漪(yī)

偻(lǚ)绮(qǐ)

溯(sù)篙(gāo)

朔(shuò)蒿(hāo)

峦(luán)畔(pàn)

挛(luán)衅(xìn)

斓(lán)诅(zǔ)

谰(lán)沮(jǔ)

3.释词义

艳影:

美丽的影子。

青荇:

绿色的水草。

招摇:

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这里是“摇摆、摆动”的意思。

斑斓:

五彩缤纷的样子。

4.辨析词语

沉淀:

比喻凝聚,积累。

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沉积:

比喻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

例:

(1)这篇小说有丰富的文化与情感。

(2)这里丰厚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侵蚀:

①逐渐侵害使变坏,②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财物)。

侵吞:

①暗中非法占有,②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

例:

(3)病菌人体,蠹虫物体。

踟蹰:

是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也作“踟躇”。

踯躅:

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例:

(4)在困难面前,有的人不前。

(5)他独自在江边。

 

5.名句名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6.文学常识

(1)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

著有诗集,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2)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

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等。

 

7.认识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8.熟悉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南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集思探究

1.解释文题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分析结构(结构图)

 

3.重点详解

(1)《再别康桥》一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2)徐志摩的诗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这些美在诗中是怎样体现的?

提示:

“建筑美”指的是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指是诗的节奏感,旋律美,语言音韵上的弹跳性。

诗人用“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

4.难点突破

怎样理解徐志摩的在诗坛上的地位?

提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

“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具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

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

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

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也无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

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

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

“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有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

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

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

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5.写作特色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之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多维链接

徐志摩生平与创作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19年他在海外得知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曾经‘感情激发不能自已’过”,“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1928年5月3日日记,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是时,他热心于政治经济与自然科学,并接触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

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

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1922年10月回国。

12月起,在《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参加由回国的英美留学生及其他人组成的“聚餐会”。

随后,在“聚餐会”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新月社”。

同时,他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在“三一八”惨案中,他写下诗《梅雪争春》,用“冷翩翩的飞雪”中瓣瓣“梅萼”的“残落”,象征段祺瑞政府对爱国青年血腥屠杀的暴行。

他在散文诗《婴儿》中,用“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来象征处于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用“美丽的婴儿”象征他所盼望的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1925年3月至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

他看到苏联战后的困难状况,产生了对苏联革命的恐惧。

同年,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

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

这一年里,他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在主编《晨报副刊》期间,徐志摩还与余上沅等办了《晨报副刊·剧刊》,组织了关于“苏俄仇友问题”“党化教育问题”等讨论。

他明确表示“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列宁,他的伟大……是不容否认的”,“但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

我怕他”(《落叶·列宁忌日──谈革命》),道出了一个民主个人主义者在工农革命运动高潮中的不安。

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序)。

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同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出版。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在他执笔的代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中,认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造成了文艺的“荒歉”和“混乱”,提倡所谓“健康与尊严”的原则。

在诗《秋虫》里否定包括革命理论在内的一切“主义”;又在诗《西窗》里攻击革命文学倡导者“借用普罗列塔里亚的瓢匙在彼此请呀请的舀着喝”青年们“滚沸过的心血”。

因此受到了革命文艺阵营的严肃批判。

1928年8月,诗集《志摩的诗》删订再版。

9月至11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并在1931年3月成立的笔会中国分会中被推选为理事。

1930年冬,他辞去在南方的教职,抱着“另辟生活”的愿望,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8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左右,徐志摩的思想始有转机。

山东“济南惨案”发生,他表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有血性的谁能忍耐”。

1930年底翻译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英国独幕剧《墨梭林尼的中饭》。

1931年9月,发表同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烈士的小说《珰女士》,并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诗作。

这对于当时国民党“官办文艺”是个很大的震动。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

第四本诗集《云游》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

徐志摩说: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志摩的诗》和《翡冷翠的一夜》中的诗,大多是对于黑暗的封建势力不调和的表现。

在《大帅》《人变兽》《太平景象》等诗中用含蓄的意象表现了对北洋军阀血腥暴行的不满。

在《先生!

先生》《叫化活该》《一小幅穷乐图》中,用鲜明的画笔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痛苦的生活画面,表露了他的同情心。

他又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灰色的人生》《再不见雷峰》等诗中显示了他对阻碍个性解放与个人幸福的封建势力的蔑视与抗争。

这些诗,生动地体现了青年徐志摩“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郁达夫《怀四十岁的志摩》)。

但也流露了他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

《猛虎集》《云游》中的诗,却是“抹去了以前的火气”(陈梦家《纪念志摩》),用“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茅盾《徐志摩论》)。

他反复低吟着“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样低沉的调子,表露当时资产阶级“枯窘”、徬徨的心理状态。

他的诗,确实可以说是“中国布尔乔亚心境最忠实的反映”(茅盾《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

在《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以食莲蓬为线索,运用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层层深入地刻画别离的恋人相思的情感。

《我等候你》这首诗详尽地描绘一个男子自黄昏至黑夜痴情等待负心不至的爱人时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过程,令人从诗句背后感受到诗人政治理想幻灭后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

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

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爪》(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1936)《志摩日记》(1947)。

译著有《涡堤孩》(1923)《死城》(1925)《曼殊斐尔小说集》(1927)《赣第德》(1927)《玛丽玛丽》(1927,与沈性仁合译)。

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志摩遗集》5集8卷,校样本今存北京图书馆。

陈从周1948年编印的《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1981年复印。

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74年出版有梁实秋的《谈徐志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出版梁锡华著《徐志摩新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激发思维

[联想引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阐释:

这是本诗开首的第一个诗节,诗人起笔不凡,一反传统离别诗歌的写法,没有对人物进行道别,而是向自己母校的景物和“西天的云彩”,这就给人新颖别致之感。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和,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美,更深,更为浑厚和潇洒。

联想引申:

别离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也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有的“执手相看泪眼”,有的“牵衣顿脚拦道哭”,有的强作达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们从这些离别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

[独抒己见]

有一个女孩很想见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但苦于没有机会。

有一次威勒欧普到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来演讲,她想方设法终于取得15分钟采访时间。

演讲那天,她就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礼堂外等待卡尔·威勒欧普。

她不停看表,发现他对学生演讲时间越拉越长,离和她约定的时越来越近,但他的演讲好像没有结束的意思。

终于他超过了约定时间,这也意味着她失去了和他见面的15分钟,如果他再继续下去,她将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剩余的10分钟,她迅速拿出名片,在背面写下一段话:

“您下午两点半与人有约。

”她推开会场的大门,直接从中间的走道向他走去。

威勒欧普先生见有人走近,他停下话来看着她,她把名片递给他。

就在她返身往回走的时候,就听到威勒欧普先生告诉台下的观众,说他迟到了,他谢谢大家来听他演讲。

这位商业巨子结果和她聊了半个小时。

事后,她真的为自己感到不可思议,她竟然用这种方式在数干人的会场上打断了他的演讲。

这在平时,她根本做不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

勇气有时不能想像,你可以说一个人不够坚强,但却不能说一个人没有勇气。

书山有路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shēng)箫撑(chēng)开哀(āi)怨

C.寂寥(jì)彷(páng)徨河畔(bàn)

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

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

绿色的水草。

B.油油:

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

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柔波:

水中平滑的水纹。

4.对《再别康桥》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节写康桥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

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

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浮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