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24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动的组织血液.docx

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典型例题

  1.完成下列概念图

  【答案】略

  【分析】本题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实际是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归纳。

画概念图是常用的归纳概括的方法之一,将所学习的多个概念用箭头和图示串连起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

通过对知识点的整理,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规律,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2.贫血是指(  )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答案】D

  【分析】回答此问题要弄清楚贫血的定义。

贫血患者主要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了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才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贫血与血量的多少、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多少无关,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只与血红蛋白有关,所以C项也与贫血无关。

答案只能是D项。

  3.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答案】B

  【分析】加入抗凝剂后,A、B试管内的血液不应凝固,而应分为两层:

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可见A是不正确的;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血液会发生凝集,形成血块。

血块周围的液体为血清,可见C、D图也不对。

所以正确答案为B。

  4.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和动物,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的对照组;一些著名的田径队在比赛前,往往要到高原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集训,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于平原。

生活在高原的人和动物体内红细胞数量较高是一种对高原的适应性反应。

同理,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也会产生适应性的反应,体内产生较多的红细胞。

当回到平原参赛时,大量的红细胞会给运动员提供比平常更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

【分析】这是一道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题目,要求学生生动、灵活地理解有关红细胞的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有一定的意义。

习题精选

  1.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   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白 D.氧、尿素、磷脂

  2.动脉血呈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

  A.红细胞  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C.养料    D.二氧化碳

  3.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4.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 (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5.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400毫升,其结果是(   )

  A.对身体毫无影响       B.对健康有影响,但可很快恢复

  C.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很快恢复  D.危及生命

  6.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D  6.C

扩展资料

白细胞 红细胞 贫血 正常人血常规指标 血小板是怎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

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

正常红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

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介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mm3,女性为420万/mm3。

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

从事体育运动而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

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

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见呼吸章)。

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

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

血红蛋白在CO2的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

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

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

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2.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

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

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

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1.血红蛋白特性的观察

  取一只试管,放入约1/2体积的血液并加入抗凝剂。

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什么颜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10分钟以后,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仍为暗红色。

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分离的条件与周围环境中氧气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查一查:

白血病是一种癌症,治疗这种疾病,可以利用造血干细胞技术,请大家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料查询途径,了解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状况,并撰写相应的论文,制作相关的科技板报进行宣传,或在校园内、班级内宣讲。

  3.请你诊断,下列血液化验单的主人患了什么病。

血液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RBC     2.2×1012个/L

WBC     7×109个/L

Hb      80g/L

PLT     150×109个/L

血液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RBC     5.0×1012个/L

WBC     100×109个/L

Hb      140g/L

PLT     150×109个/L

血液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RBC     5.0×1012个/L

WBC     7×109个/L

Hb      140g/L

PLT     20×109个/L

扩展资料

动脉(artery)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

动脉管壁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较发达,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和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阻力。

  

(1)动脉的结构特点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

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2)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3)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

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

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

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

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静脉(vein)

  静脉是运送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起自毛细血管,在向心汇集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变粗,最后注入心房。

与相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较薄,管径较大,弹性较小,收缩力微弱,容血量较大。

心有节律地舒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最后经毛细血管分布至全身各部组织,在此与细胞和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后,再经静脉返回心脏。

如此循环不止,称为血液循环。

静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管腔由小到大,管壁逐渐增厚,管壁结构也由薄变厚。

根据管径的大小亦可分为小、中、大三级。

中静脉及小静脉与相应的动脉比较,有如下特点:

①静脉数量多,管径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弹性小,故静脉管壁常塌陷。

②静脉管壁内、外弹性膜不发达,故三层结构分界不清。

中膜薄,环形平滑肌束分布稀疏。

外膜较厚,在部分中静脉和大静脉的外膜层含有纵行平滑肌束。

③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由内膜向管腔突出形成,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血管

  人体血管根据构造、功能和血流方向不同,分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一、动脉

  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身体各部的血管的总称。

动脉主干从左心室开始,动脉一再分支,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组织相对逐渐居重要地位。

有人把全身动脉比喻为树干分枝。

动脉管壁厚,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其中中膜更发达,含环行平滑肌和弹性纤维,适应动脉血液较快、血压较高的特点。

根据管径粗细动脉分大、中、小三种。

大动脉管径约2-3厘米,管壁中膜含弹性纤维,能承受强大的压力,在心室停止射血时,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有辅助泵的作用。

中动脉的管壁中膜是发达的平滑肌,能使管腔明显缩小或扩大,有调节血量的作用。

管径在1毫米以下肉眼可见的动脉叫小动脉,最小的小动脉内径仅20~30微米,它中膜仍有完整的平滑肌,在植物性神经支配下作舒缩运动,调节血流和血压。

  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搏动,这波动沿动脉管壁向外周传递,这就是脉搏。

脉搏是动脉的特征,通常所称的脉搏是指手腕处桡动脉摸到的脉搏。

正常人的脉搏频率跟心跳频率一致,成人安静时每分钟平均70~75次。

脉搏反映出血液循环系统和机体机能状态,祖国医学对脉搏有深刻的研究。

  二、静脉

  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运回心脏的血管的总称。

毛细血管汇合成为微静脉和小静脉,然后再汇集成大静脉,最终汇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

有人把全身静脉比喻为江河汇流。

静脉管壁也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但是跟动脉不同,中膜不发达,平滑肌少,弹性纤维不明显,管壁薄,弹性小。

与相对应的动脉血管相比,静脉血管的口径较粗,管壁薄,因而容量较大而且易于扩张。

全身血液大约有70%左右在静脉系统中,静脉容量的改变对循环血量影响很大,因此静脉又叫“容量血管”。

静脉腔内大部分有半月形的膜皱褶,叫静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静脉跟动脉伴行,浅静脉就是皮下的“青筋”,也叫皮下静脉。

通常没有动脉伴行。

上下肢的浅静脉发达,是抽血、输血、注射的理想部位。

  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管腔最细,管径只有7~9微米,分布最广,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管壁是单层扁平细胞,通透性很大,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毛细血管在组织内分枝很多,互相连通吻合成网。

在0.5平方毫米的肌肉里,有1000条之多。

人体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很大,据估计,体重60公斤的人,约有6000平方米。

毛细血管(capillary)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动脉,管径约8~10μm,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于全身各处。

在代谢较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毛细血管网较为稠密,而于代谢较低的器官(如肌腱、平滑肌等)则较为稀疏,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毛细血管的构造基本相同。

但电镜下,不同器官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在结构上有所差异。

据此,可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

  

(1)连续型毛细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

  连续型毛细血管较多见,分布于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肺等器官内。

其管壁特点是由一层连续性内皮和外周完整的基膜构成。

周细胞处的基膜分成两层包绕周细胞。

内皮细胞周边部薄,胞核部较厚,并凸管腔。

质内除有一般的细胞器外,尚可见到较多的吞饮小泡。

相邻细胞间可见到间断的紧密连接。

  

(2)有孔型毛细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

  有孔型毛细血管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等。

其结构特点是内皮细胞无核处甚薄,有许多贯通细胞全层的小孔,一般孔的直径为60~100nm,有的孔上有薄的隔膜封闭,厚度为4~6nm。

有些毛细血管如肾血管球孔上无隔膜。

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很少,基膜连续,周细胞较少。

相邻细胞之间也为紧密连接形式。

  (3)血窦(sinusoid)

  是指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中的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又称窦状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缝隙,基膜不连续甚至缺失,周细胞较少。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所处的环境,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发生物质交换。

组织液和血液之间则通过毛细血管壁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液作为中介的。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扩散

  扩散是指液体中的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方式。

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中的分子,只要其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小孔,就能通过管壁进行扩散运动。

毛细血管壁小孔的大小和数目决定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物质的分子越小,就越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

血浆蛋白质的分子大于管壁小孔,故不能通过管壁进行扩散。

由于分子运动是一种杂乱的运动,可以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故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内的物质分子可以扩散入组织液,组织液内的物质分子也可以扩散进入血液。

对于某一种物质来说,其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扩散取决于该物质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

浓度差越大,移动的速度和数量就越多。

  二、吞饮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有许多小凹,而细胞内存在着吞饮小泡,故认为内皮细胞的吞饮活动可能也是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

在内皮细胞一侧的某些物质可被内皮细胞膜包围并吞饮入细胞,形成吞饮小泡,小泡被运送至细胞的另一侧,然后被排出至细胞外。

一般认为,分子较大的物质如血浆蛋白等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毛细血管内外的交换。

  三、滤过和重吸收

  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压力不等时,水分子就会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就象血液在血管内由血压高的一端向血压低的一端流动一样。

水中的小分子也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

另一方面,血浆蛋白质等胶体物质的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因此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能限制水分子滤过,或把水分子重吸收入血管中。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滤过和重吸收方式进行的物质交换,仅占总的物质交换的一小部分,对于物质交换来说并不起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组织液的生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小板是怎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血小板能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按等血管收缩素,使受损伤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同时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血小板容易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血栓直接堵塞在血管裂口处,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加速形成凝血块.受到损伤的血管或组织产生一些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血凝系统,在血小板所释放的不同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数分钟内完成了一系列酶促生化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浆内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约34万,电镜下观察数条肽链形成螺旋盘曲的四级结构,整体上看呈团状。

纤维蛋白则是细长丝状,并相互交织成网,因而把血细胞网罗起来,形成冻胶状的血凝块。

  4.释放抗纤溶因子,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容易降解。

由于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致于崩溃。

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

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mm3。

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1.粒细胞此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着色颗粒。

颗粒的着色性质不同又可分为①中性粒细胞;②嗜酸性粒细胞;③嗜碱性粒细胞。

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并不表示细胞本身或其吞噬对象的酸性或碱性。

  2.无粒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此五种细胞各占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成年人各种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为:

中性粒细胞6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5%~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30%。

它们的形态特征见表5-1及图5-4。

  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细胞的分类计数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在新药开发中,为鉴别某种药物对机体有无亚急性和慢性毒性,也往往把它列为检测的项目。

白细胞数超过10000/mm3称为白细胞增多症;少于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均属于病理范围。

此外,还要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

这些对于诊断机体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

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

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

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

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 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

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

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

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3.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1)嗜碱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2)嗜酸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

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

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