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612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生理学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练习题.docx

《生理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练习题.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练习题.docx

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2、新陈代谢3、内环境4、稳态5、阈值6、反馈

7、正反馈8、负反馈

二、填空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过程中,机体进行的各种调解过程多属于负反馈过程。

3、机体对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5、反射弧的基本成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三、是非题:

1、组织细胞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加强称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

2、生理学中将机体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

3、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

四、选择题: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E)

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维持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2、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脑脊液D、组织液E、血浆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E)

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B、反应、反射和反馈

C、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D、兴奋、抑制和反应

E、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C)

A、适应B、反应C、反射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E)

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

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D)

A、神经调节发生快B、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小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E、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7、内环境的稳态(D)

A、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D、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E、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

8、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

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多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

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9、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

10、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

A、迅速、短暂而准确B、快速、高速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广泛

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

简述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学意义。

答: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一旦遭到破坏,机体某些功能将会出现紊乱,甚至引起疾病,危及生命。

2、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

1)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

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

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受体2、静息电位3、动作电位4、阈电位5、兴奋-收缩耦联

二、填空题:

1、易化扩散分为载体转运和

通道转运两种方式。

2、当细胞内Na+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均可激活钠泵,分解ATP,将Na+泵出细胞,将K+泵入细胞。

3、主动转运是一种主动、耗能过程,它把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至高

浓度一侧。

4、人体内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单纯扩散。

5、在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静息电位又称K+电-化学平衡电位。

6、动作电位的除极过程主要是由于Na+的内流形成的。

7、细胞受到刺激时,膜内负电位值减小称为除(去)极。

8、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

9、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物质是Ca+。

10、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有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

11、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肌节(肌小节)。

12、肌原纤维主要由规则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13、粗肌丝由肌凝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14、在细肌丝的滑行过程中,收缩蛋白指的是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调节蛋白指的是

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15、骨骼肌收缩形式按肌收缩长度(张力)变化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按接受刺激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三、是非题:

1、细胞膜上的载体和离子通道与物质的单纯扩散有关。

(×)

2、细胞膜两侧只要离子分布不均衡,存在浓度差,即可形成跨膜电位。

(√)

3、细胞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阈电位。

(×)

4、动作电位幅度大小可反应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

(×)

5、局部电位的大小与刺激的强度有关。

(√)

6、第二信使在跨膜信号转导中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还有放大信息作用。

(√)

四、选择题:

1、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导中,导致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的因素是(B)

A、Na+内流B、Ca2+内流C、K+外流D、Cl-内流E、以上都是

2、骨骼肌是否发生强直收缩取决于(A)

A、刺激频率B、刺激强度C、刺激持续时间D、刺激种类E、刺激时间-强度变率

3、肌肉收缩时,肌小节的变化是(D)

A、明暗带均变窄B、明暗带均不变C、明带不变、暗带变窄

D、暗带不变、明带变窄E、暗带变宽

4、受体的化学本质是(B)

A、脂质B、蛋白质C、糖类D、核酸E、糖蛋白

5、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D)

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6、使细胞膜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电位水平,称为(C)

A、局部电位B、静息电位C、阈电位D、动作电位E、跨膜电位

7、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B)

A、极化B、去极化C、反极化D、超极化E、复极化

8、用强度为阈值两倍的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E)

A、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值增大一倍B、去极化速度增大一倍

C、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增大一倍D、阈电位增大一倍E、以上各参数与阈刺激时一样

9、细胞膜所具有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膜所含的(B)

A、糖类B、蛋白质C、脂质D、水分E、脂肪酸

10、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A)

A、阈值B、绝对不应期的长短C、静息电位值大小D、动作电位值大小

E、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11、大分子物质或团块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E)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或出胞

12、给细胞一次阈下刺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称为(E)

A、阈电位B、锋电位C、后电位D、动作电位E、局部电位

13、安静状态下,细胞内的K+向细胞外移动属于(D)

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载体转运D、通道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14、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化学物质是(C)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胆碱酯酶E、箭毒

15、神经纤维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E)

A、单纯扩散B、载体转运C、通道转运D、主动转运E、出胞作用

16、肌丝滑行时,与横桥结合的蛋白质是(B)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钙蛋白D、肌红蛋白E、原肌凝蛋白

17、当连续刺激时,刺激间隔时间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肌出现(D)

A、一次单收缩B、一连串单收缩C、不完全强直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E、无收缩反应

18、存在于骨骼肌细胞肌质网上的是(A)

A、Ca2+泵B、Cl-泵C、Na+-K+泵D、I-泵E、H-泵

19、细胞膜内外的Na+、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大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E、膜上ATP的作用

20、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D)

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

21、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B)

A、钠平衡电位B、钾平衡电位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22、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

23、能以不衰减形式沿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

24、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D)

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时的K+外流

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

25、Na+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A)

A电压门控通道B化学门控通道C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D载体蛋白E缝隙连接

26、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E)

A体液B血液C内环境D外环境E内或外环境

27、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E)

A收缩B分泌C局部电位D阈电位E动作电位

28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C)

A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B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C终末池中Ca2+逆浓度差转运DCa2+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E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9、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所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

(B)

A线粒体B钠泵C钙泵D高尔基体E中心体

30、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D)

AAch释放减少BAch释放增多C终板膜上的受体增多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E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31、组织兴奋性降低,组织的(D)

A静息电位值减小B动作电位减小C刺激阈减小D阈值增加E反应性增加

3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除极相的产生与Na+通道开放有关,这种Na+通道属于(B)

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细胞间通道E电突触

3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通过什么机制回收到肌质网终末池。

(E)

A脂质双分子层B载体蛋白C通道蛋白D钠泵E钙泵

五、问答题:

1、动作电位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和意义?

答:

(1)形成:

1)上升支:

钠离子内流

2)下降支:

钾离子外流

3)复极后:

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

(2)特点:

传导特点

1)不衰减

2)全或无现象

3)其他:

①双向性②完整性③绝缘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3)意义: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

请举例说明。

答:

(1)共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2)不同点: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1)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2)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3)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举例:

1)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是单纯扩散;2)K+、Na+的扩散是易化扩散。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渗透压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3、血液凝固4、血型

二、填空题:

1、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贫血时红细胞比容可降低。

2、血浆的溶质成分主要有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以及其他物质。

3、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小,说明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

5、红细胞发生叠连时悬浮稳定性降低,血沉加快。

6、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淋巴细胞。

7、纤维蛋白溶解是指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溶解的过程。

8、生理情况下纤维蛋白溶解与血液凝固处于平衡状态,如纤维蛋白溶解减弱可出现血栓的形成。

9、输血的首选原则是同型输血,在输血前做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是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三、是非题:

1、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红细胞。

(√)

2、血浆PH保持7.35~7.45反映了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

3、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而实现其调节作用亦表现了血液的调节功能。

(√)

4、测定非蛋白氮(NPN)的含量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状况。

(√)

5、血浆中的缓冲对能对体内产生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

(√)

6、造血过程就是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

7、红细胞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在其发生溶血时不受影响。

(×)

8、内因子的缺乏将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从而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贫血。

(×)

9、白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从血管内渗出进入血管外组织。

(√)

10、血液凝固后血凝块收缩释放出的液体称为血浆。

(×)

11、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的进行。

(√)

12、AB型血者是“万能受血者”输入异型血是绝对安全的。

(×)

13、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液是绝对安全的。

(×)

14、输血时只要是同型血相输就是最安全的,不一定做交叉配血试验的。

(×)

四、选择题:

1、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D)

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无机盐E、葡萄糖

2、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C)

A、红细胞膨胀B、红细胞破裂C、红细胞皱缩D、组织液增多E、组织液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中(A)

A、蛋白质B、葡萄糖C、NaClD、非蛋白氮E、脂类

4、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渗透压是(A)

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晶体渗透压E、血浆渗透压

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引起(C)

A、红细胞膨胀B、红细胞皱缩C、组织液增多D、组织液减少E、血容量增多

6、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容量的主要因素是(B)

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组织液晶体渗透压E、血浆渗透压

7、成年人血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是(D)

A、卵黄囊B、肝C、脾D、红骨髓E、淋巴结

8、将红细胞置于下列哪种溶液中会出现细胞膨胀(D)

A、5%葡萄糖溶液B、10%葡萄糖溶液C、20%葡萄糖溶液

D、0.6%氯化钠溶液E、0.9%氯化钠溶液

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形成是由于(A)

A、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B、造血原料不足C、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D、叶酸利用率下降E、脾功能亢进

10、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血红蛋白合成所需的重要原料是(C)

A、雄激素B、内因子C、蛋白质和铁D、促红细胞生成素E、叶酸和VitB12

1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C)

A、造血原料不足B、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C缺乏叶酸和VitB12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12、促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E)

A、雄激素B、内因子C、蛋白质和铁D、促红细胞生成素E、叶酸和VitB12

13、关于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衰老的红细胞可塑变形性增强B、红细胞发生叠连时血沉加快

C、儿童红细胞数相对多于成人D、成年男性红细胞数相对多于成年女性

E、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14、生活在高原地区居民红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是(C)

A、铁吸收增多B、蛋白质事物增多C、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D、维生素B12增多E、内因子分泌增多

15、肾性贫血的原因是(E)

A、铁含量不足B、蛋白质不足C、维生素B12不足

D、骨髓造血功能减弱E、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

16、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B)

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17、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不包括(E)

A、粘附B、聚集C、释放D、收缩E、可塑变形性

18、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是(B)

A、红细胞B、血小板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中性粒细胞

19、血液凝固后血凝块收缩释放出的液体是(C)

A、体液B、血浆C、血清D、细胞内液E、细胞外液

20、下列因素中可加快血液凝固的是(D)

A、肝素B、低温C、草酸盐D、粗糙面E、柠檬酸钠

21、使纤维蛋白被裂解的酶是(A)

A、纤溶酶B、凝血酶C、尿激酶D、激肽释放酶E、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22、纤溶活动中激活物的作用是(A)

A、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B、使纤维蛋白裂解C、使纤维蛋白原裂解

D、抑制纤溶酶原激活E、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23、对机体生命活动产生严重影响的一次急性失血量是超过人体总血量的(D)

A、10%B、15%C、20%D、30%E、40%

24、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A)

A、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有无和种类B、白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有无和种类

C、红细胞膜上特异抗体的有无和种类D、血浆中特异抗体的有无和种类

E、血浆中特异抗原的有无和种类

25、血型鉴定时对某人的红细胞只被抗B抗体凝集,其血型是(B)

A、A型B、B型C、AB型D、O型E、Rh阳性

26、AB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C)

A、A抗原B、B抗原C、A抗原和B抗原D、Rh抗原E、D抗原

27、A型血清中含有(E)

A、A抗原B、B抗原C、D抗原D、抗A抗体E、抗B抗体

28、根据输血原则,输血时应主要考虑的是(B)

A、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C、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E、供血者的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29、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配血应是(A)

A、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B、供血者的血清与受学者的血清

C、供学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D、受血者的血细胞与供学者的血清

E、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血清

30、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发生于(D)

A、Rh阴性母亲所生AB型婴儿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C、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

E、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

3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A)

A8%B15%C20%D60%E40%

32、血浆与组织液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C)

ANa+BK+C蛋白质D有机酸E血细胞

33、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C)

A运输物质B参与机体的免疫C缓冲pH值D参与生理止血E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34、当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大时(D)

A红细胞不易破裂B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大C对高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少D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减少E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增加

35、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E)

A数量B比重C体积D表面积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36、小血管损伤后止血栓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是由于血小板的哪种生理特性()

A吸附B粘附C聚集D收缩E释放

37、血液凝固的本质是(C)

A纤维蛋白的溶解B纤维蛋白的激活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的聚集E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38、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B)

A纤维蛋白B纤维蛋白原C凝血酶D血小板E凝血因子

39、某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低于正常),出现水肿,其主要原因是(C)

A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B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E淋巴回流增加

40、甲状腺或肺手术后易发生渗血,主要是由于这些组织(E)

A肝素含量多B血管丰富C血流量大D凝血酶原激活物多E纤溶酶原组织激活物含量多

41、抵御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细胞是(A)

A中性粒细胞B嗜碱粒细胞C嗜酸粒细胞D淋巴细胞E血小板

42、A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人的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D)

A聚集B粘着C叠连D凝集E凝固

五、问答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答:

(1)形成:

两部分溶质形成:

一部分由血浆中的电解质(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2)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a)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b)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a)维持血容量b)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2、血液凝固包括哪三个步骤?

答:

1)凝血酶原肌货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3、什么是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是指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主侧试验)以及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次侧试验)交叉。

主侧试验和次侧试验均不出现凝集(也不溶血)即说明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相配。

临床意义?

?

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一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4、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

为什么?

答:

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较平原居民多。

因为高原缺氧,肾释放出促红细胞生成素,它作用于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膜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加速其增殖分化,使血中成熟红细胞增加,所以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较平原居民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