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719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

一、单元知识体系:

学生已学完整数、小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会较多的数量关系式,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例1、例2:

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例3~例7:

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练习:

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合计建议8课时)

二、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单元教学难点:

等式性质的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材编排特点与建议: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中要注意的是:

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

质量与重量是不同的。

质量是指含有多少物质,所以质量是不变的。

重量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产生的,是可以变的,比如在地球上与月球上同一质量的重量也不相同。

天平与其它称不同,我们说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都说的是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

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

教材首先告诉学生: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

这时,可以让学生对另外两道题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对方程的理解会更深刻。

教材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

“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判断的同时,明确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注意的是在几个部分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如2x=500,x+x=500,如果遇到多个相同加数时,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如在关系式:

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是4x=16.8。

如果少数学生列出的方程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16.8÷4=x这样的方程。

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

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

《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例3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来教学等式的性质。

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

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

学生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

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

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

联系已有经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

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

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

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

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

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图意。

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

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

下面一组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

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

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学生能够接受。

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

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

例4看图列出方程,学生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

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

例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思考“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

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

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思考的问题。

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

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

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

学生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

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

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安排的。

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20。

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思考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及为什么。

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解决的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

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

在寻找等量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联系生活经验,按照事情的发生与发展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如买1件上衣和1条裤子一共用去86元,原有的图书借出56本还剩60本,付出的钱数减电话机的价钱得找回的钱数,妈妈的岁数减小红的岁数得妈妈比小红大的岁数。

有了这些等量关系,列方程就方便了。

二是暂时不要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事件里的最基本的等量关系。

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解方程的时候,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例4求天平左边正方体的质量,例6求长方形试验田的宽,都是先列出方程再求解。

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有两点好处:

一是初步体会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继续体会列方程的依据是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例4的相等关系是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学生已经比较熟悉。

例6依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列方程,是对等量关系的一次引导。

教学的时候,既不要冲淡例题的教学重点,又要让学生获得这两点体会。

例7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三个内容:

一是怎样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格式。

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中得到启示。

这道例题的相等关系是从“小刚比小军少跳0.06米”得出的,把文字叙述的相差关系改变成数学式子表示的相等关系,就列出了方程。

在这里要注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

特别要提醒学生规范地写设句,自觉得进行检验。

在交流中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对学生的多种解法,教材对此表示肯定,但并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试一试”辅助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在分析“蓝鲸的体重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得出等量关系。

其他解题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逐渐熟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例7和相配合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里都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或“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个条件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练习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有了扩展,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有、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单价×数量=总价等,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寻找和应用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像13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

第一步,先写出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五、学生可能的错误与困难:

1、学生一开始解方程时不能正确书写格式,等号不能对齐。

算出结果后,不能正确进行检验。

2、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没确定等量关系式就开始写设句,设句不完整,算出结果后会不自觉地加单位。

3、不能根据关键句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式。

许多发展性的关系式有所遗忘。

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强调与练习,我以前的教学是要求每人解完方程后把检验的过程也写下来。

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前先写出数量关系式。

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习惯达到一定的技能。

六、精彩的课例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江苏省2009年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二等奖)《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包括上课视频

“列方程解题”教学实录与评析

大家可以到“小学数学教学网”上去查看:

“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

认识天平吗?

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

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

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

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

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

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板书:

50+50=100)

追问:

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

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

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

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

为什么?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

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

x+50>100)

追问:

x表示什么?

3.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

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x+50=150,x+50<200。

4.出示:

2x=200。

提问:

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

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

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50=100x+50>100x+50=150

x+50<2002x=200

谈话:

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

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50=100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

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50=100是否含有未知数

x+50=150

x+50>100

x+50<200

2x=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

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

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

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

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

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

6+x=16;36-7=29;60+23>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学生对“60+23>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

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

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

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

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

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说明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

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

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

如在算式“3+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

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

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

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

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

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12=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

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

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一、知识体系

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还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此外,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时相关的找点、描点知识也为本课的学习积累了操作层面上的经验。

如果说这些已有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对应学生的生活常识的话,那么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类似于“第几排第几个”的生活化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也就是数学化的表达,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六年级的确定位置对应是的极坐标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知识还关涉到物理学中“维数”的数学表达。

二、教学建议

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排第几个”及类似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例1时应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学生的这一经验。

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呈现教室里的座位场景,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同时产生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的需要;

(2)介绍“列”“行”的规定;(3)将实际场景抽象成“行、列”的方式排列,确定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些都是人们的约定;(4)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

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

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

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2.呈现丰富的情境,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材给出了公园平面图,标出了行数和列数。

在明确书报亭的位置是(2,3)后,教材放手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7个地点的位置。

这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材还有意识地安排了类似儿童乐园和书报亭这两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后一个数不同;类似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前一个数不同,后一个数相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三、教材练习的处理

在练习中,教材注意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比如,练习三中让学生确定厨房瓷砖和会议室地砖的位置,这里根据实际,列数和行数指的是方格,而不是方格线上的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质上与平面图是一致的。

教材还在“你知道吗”介绍了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了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列数和行数制成表格。

教材还在练习中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是联系平面图形的知识,像16页第1题、17页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确定顶点的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的位置,判断连成的图形;二是联系方位的知识,根据数对描述路线,像19页第4题;三是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感受数对之间的联系和简单规律,像第5题。

四是联系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或旋转后顶点所在的位置,像20页第7题。

四、相关教学案例

一、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提问: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

(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

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

(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

提问:

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

(学生可能想到:

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

提问: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

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

二、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

(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

(板书:

第4列第3行)

提问:

(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