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768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docx

期末复习说明政治经济学

2010级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说明

【题型及题量】

一、单项迭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三、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复习范围】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绪论

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对象:

分层次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力(物质生产)的三要素:

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4.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生产工具

5.经济规律的定义:

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征: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类型: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等;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共存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3)、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A,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B,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

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C,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制度

3.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

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是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例如,股份制。

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一般性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等

特殊性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267)

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3、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6、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6.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1.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3)

具体劳动:

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33)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抽象劳动:

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3)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5.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有人身自由)

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过程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

在现实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6.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7.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家依靠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使资本不断增殖的规律。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讲资本运动和经济运行

1.资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资本的返还(预先投入)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垫支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4)资本的风险性。

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收益愈大,风险也可能愈大。

(5)资本的社会性。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两重属性:

从自然属性来看,资本是生产的一般要素,是商品生产的逻辑起点。

从社会属性来看,资本从属于哪个阶级,就是为哪个阶级服务。

资本的五个一般性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预先投入是基础,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而无论哪一种资本形态,都是某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2.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W----G----W

G----W----G’

一是流通的形式不同;二是流通的目的不同;三是流通的限度不同。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66)“四方面”

第一,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第二,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第三,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第四,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资本集中具有资本积聚无法比拟的高效。

4.资本循环的含义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G——W(PMA)---P---W’——G’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5.资本周转的含义

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影响因素

第一,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第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资本的周转

第三,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

6.预付资本总周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比重的大小,可以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7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7.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称为社会总产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出(市场)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具体来说,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8.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

 I(c+v+m)=Ic+IIc

(2)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

 II(c+v+m)=I(v+m)+II(v+m)

(3)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式   Ⅰ(v+m)=Ⅱc(基本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I(c+v+m)>Ic+IIc即Ⅰ(v+m)>Ⅱc;II(c+v+m)>I(v+m)+II(v+m)

(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Ⅰ(c+v+m)=Ⅰ(c+⊿c)+Ⅱ(c+⊿c)

(2)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Ⅱ(c+v+m)=Ⅰ(v+⊿v+m/x)+Ⅱ(v+⊿v+m/x)

(3)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第五讲企业制度

1.企业制度的含义

是指企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内容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等内容。

类型

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等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第四,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自”的关系(281)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

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特征及形成前提

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1)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2)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3)发挥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4)有效的激励机制:

股票期权制、员工持股(购买、向不可替代的员工赠股)、分享制、效率工资等。

要想有效必须公正;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5)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第六讲市场体系

1.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主体、客体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

最主要的市场机制是: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市场体系的内容

市场体系:

各类市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

2.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七讲分配制度

1.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生产价格

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内容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这就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途径

(1)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

根据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国防支出,转移支付的支出。

(2)通过税收、调整再贴现率以及价格等手段实现。

3.按劳分配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与收益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按照投入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及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这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不合理的调节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具体措施有:

1,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2,加强税收政策调节加强法制建设  

3,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讲宏观调控体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

手段

1、经济政策:

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

2、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3、法律手段:

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

但从一些法律条文对经济也能起调节作用的角度看,法律也可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第一,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第二,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4、行政手段:

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2.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国有资产上来;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需要着手的工作首先是实现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就是政企脱钩,企业不再在行政上隶属于政府部门。

政府要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

其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

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

两级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明确地划分事权。

建立两级宏观调控体系,要注重发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作用。

3、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用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法律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程序化和高效化。

(2)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应做好的工作:

首先,明确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树立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的观念;

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

再次,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最后,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第九讲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和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它是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安全感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具体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专门机构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内容

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方面内容所组成。

在社会保障的四大内容中,社会保险是核心,是基本目标;社会救助(济)是最低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形式。

功能

1、提供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3、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

4、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