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7856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 1.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优1

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

银河系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

地月系

月球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巨行星:

木、土

·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

注:

火星→小行星带→木星

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3.对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4.全球总分布趋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

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

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

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⑵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6、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和速度)(a):

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①恒星日(真正周期):

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

24小时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②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极点为0。

①1月初,位于近日点,速度快

②7月初,位于远日点,速度慢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4):

⑴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⑵把握公转方向;⑶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

7、昼夜交替现象(b):

由于地球自转,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拓展提示: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8、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a):

偏转规律:

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力,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9、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表现为地方时的值越大。

拓展: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

晨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在赤道上与之相交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区时: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又称标准时。

每个时区的区时与该时区各地的地方时相差最多不超过半小时。

中国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英国为0时区(国际标准时间,也称世界时)。

能力要求:

①学会由所给经度推算时区、由时区推算其中央经线和时区的经度范围,熟悉1800经线两侧的时区分布。

②掌握区时换算的基本方法:

同侧减、异侧加,推算时区差,东加西减得区时。

10、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日界线即1800经线(东西12区的中央经线),这里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西十二区:

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侧为西12区,日期晚一天;西侧为东12区,日期早一天)。

掌握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更规则(东减西加)。

注意:

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0经线重合,而是有几处折线(弯曲)。

11、地球公转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

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

动情况如右图所示:

强调: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范围是由

黄赤交角大小决定的。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

⑴了解地球

公转轨道的特点;⑵公转中,地轴的北极总指向北极星;⑶认识赤道面和黄道面;⑷识别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1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

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

纬度上的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拓展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0—纬度差。

13、昼夜长短的变化(c):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另一半球,反之。

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昼夜

平分

昼长于夜

昼渐长

昼最长

昼长于夜

昼渐短

昼夜

平分

昼短于夜

夜渐长

昼最短

昼短于夜

昼渐长

昼夜

平分

14、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

四季变化: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五带分布: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

15、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

①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

在三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②两个界面:

莫霍面(平均17千米。

海洋6、陆地33)古登堡面(2900千米)。

③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16、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a):

地壳以外由大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外部圈层

特点

大气圈

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下降。

2000~3000千米高空为大气上界。

水圈

由三态组成,按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生物圈

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散射

2.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逆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大气问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

地面受热不均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代表类型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七气压带+六风带

★重点把握课本图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

带风带形成的过程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

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太阳直射点的

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

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

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⑴东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⑵南亚季风

·成因:

(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

夏季→西南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热;冬季→东北风、受副热带高副气压带控制,干暖

三.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植被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º之间

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º-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

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º-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高温多雨冬高温少雨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º内陆、西岸

副高、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荒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高温多雨冬低温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

副高、西风交替控制 

冬温和多雨夏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影响

夏凉爽多雨冬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º-60º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草原或荒漠

寒带

苔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苔原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高山

高山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度变化

第三节常见的天

一.锋与天气

1.气团:

冷气团/暖气团←气团的温度、湿度

2.锋(锋=冷、暖气团+锋面)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锋面图

符号

天气图

雨区位置

锋后及附近(冷气团一侧)

锋前(冷气团一侧)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

出现阴天、下雨、刮风、

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

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

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

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

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梅雨天气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降雨形式:

锋面附近·天气状况:

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

注意:

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形式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以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之相反.图2.21

读图要求:

⑴了解冷锋和暖锋的锋线符号;⑵把握区分冷锋和暖锋的主要依据(气流运动方向);⑶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雨区的分布特点。

20、气压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与天气(b):

位置

北半球

南半球

名称

气旋

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中心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方向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中心气流方向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过境天气

阴雨

(如台风)

晴朗干燥

(如伏旱)

阴雨

晴朗干燥

读图要求:

⑴了解气旋、反气旋水平和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会判断等压线图上各点的风向;⑵注意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气流状况的差异;⑶掌握锋面气旋的基本构成形式(锋面的类型及各部位的天气特点);⑷判断不同点的风力大小及可能形成的锋面性质及天气特点。

△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系统的结合,出现于低压槽处,我国很常见(见上图)

·相关概念:

冷锋符号、暖锋符号、云系范围(雨带)

▲台风和寒潮

概念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一是那个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级别最高的一种

结构

台风眼(下沉气流,无风)——旋窝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多发季节

7~11月最为频繁

源地

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域。

北太平洋海域最频繁,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称为飓风

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影响区域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岸和美国东部,孟加拉湾沿海

预防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寒潮(冬半年)

·概念:

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

·危害

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

冻雨会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且交通运输也受阻

大风会吹翻船只,毁坏建筑物

·预防措施:

预报警报,船只返港、农作物和畜群提前防寒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全球变暖问题

1.状况:

大气状态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大尺度→一定尺度的上下波动

·小尺度→总趋势在变暖(近百年来)

2.原因:

·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生活、汽车尾气等

·人为的毁林,森林对CO2的吸收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可能影响

·冰川融化、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全球气温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原有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不稳定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汽车使用,控制CO2的排放;

·利用新技术,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按空间分布分类;

⑴地表水:

江河水(更新最快,16天)、湖泊沼泽水、冰川(固态水,占总量的2/3)

⑵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图3.33)

2.按水体循环周期分类

⑴静态水资源:

一旦开发,很难恢复。

如:

冰川、内

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⑵动态水资源:

更新快,周期短课短期恢复。

如: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等(常用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

总体水资源量不变,大气圈、水泉、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结合在一起

2.水循环过程:

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见下图)

3.水循环的意义: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

·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作用(流水作用)

海陆间大循环示意图三.水资源的补给关系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夏秋两季为主

时间集中,不连续

水量变化大

东部季风区

季节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有连续性,水量稳定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为主

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湖泊水水补给

全年

水量较稳定

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普遍(有湖泊地区)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调节)

普遍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

⑴性质分类

·暖流:

水温高的海域→水温低的海域,增温、增湿

·寒流:

水温低的海域→水温高的海域,降温、减湿

⑵成因分类

·风海流:

盛行风的吹拂作用,如:

西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

3.表层洋流的分布(图3.32北半球夏季)

 

2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

洋流主要通过对气候、渔场、航运和海洋污染等四个方面影响地理环境。

影响

举例

气候

⑴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

⑵洋流性质: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北大西洋暖流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

→沿岸荒漠环境

海洋

生物

⑴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著名渔场

⑵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大渔场

⑴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⑵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⑴加速净化⑵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露、陆地近海污染等

航海

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世界四大渔场的成因:

主要渔场

分布海区

成因

北海道渔场

西北太平洋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西北大西洋

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东北大西洋

北大西洋暖流和来自北冰洋的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东南太平洋

秘鲁附近海区,上升补偿流的影响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概念

·广义:

水圈中的水量总体

·狭义:

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分布

①衡量因素:

平均径流总量

②就大洲而言:

亚洲、南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就国家而言:

巴西最丰富,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

③我国分布特点:

时空分布不平衡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夏秋多,冬春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高低

3.以上影响程度受当地生产力高低的制约

·科学技术落后→开发利用河流水、湖泊水

·科学技术发达→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开始开采深层地下水,发展海水淡化、修建蓄水工程,进行跨流域调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

·人类的生产生活→水资源的污染↑

2.水资源利用的措施

①开源:

②节流: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蓄水——修建水库提高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开渠引水,多水→贫水

·海水淡化,人工降水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面趋于起伏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能),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溶蚀)、搬运、堆积→地面趋于平坦

·能量来自太阳(太阳辐射),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作用等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岩

·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石

·两类:

浸入岩→地壳上层冷却,花岗岩

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

2.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歪理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

·层里结构→砂岩、砾岩、页岩、煤

化石→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3.变质岩

·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下,是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新的岩石

·石灰岩(受热)→大理岩

页岩(受挤压)→板岩

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手作图)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图4.9)

·褶皱:

岩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岩层

发生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向斜,岩层下凹;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谷地

背斜,岩层隆起;底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山岭

·新老岩层判定:

岩浆岩最新,地表向下:

新→老(附图1)

·应用:

背斜A找油,向斜B找水、找矿

断层易流出水源,断层易发地质灾害,工程需避开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板块构造学说(魏格纳)

相关概念:

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4.10)

2.断块山(图4.12)

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发生断裂,且岩石发生明显的搓动、位移的现象,如:

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

若无错动或位移,则称层理

3.火山

⑴概念:

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⑵关键词:

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灰、火山锥(图4.26)

⑶分类:

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自然因素的考虑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原则上:

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好

2.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

·路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重要经济点

·地方性公路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类型

·“V”形河谷:

发育初期或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溯源侵蚀为主

·“U”形河谷:

发育后期或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两岸侧蚀为主

2.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源头、上游)

洪水期→出山口,地势突缓→冲(洪)积扇→扩大+彼此→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泥沙凸岸,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面积不断扩大,枯水季节落处水面,称为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堆积。

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入海/湖口)

入海/湖口处坡度变缓,外加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前方堆积→河口三角洲

*3.河流弯曲的可能性因素

·地转偏向力

·岩石的性质与缝隙特征

·地表植被覆盖状况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两侧通常为聚落、城市密集分布区,如四大古文明发源地

2.河流为聚落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便利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条件

·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耕

▲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

地形完整、开阔平坦→村落呈现圆形或不归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呈带状,规模相对较小

·高原、山地:

河流河谷,山间盆地(气温、水源、土壤),如藏南谷底

·热带(湿热)地区:

高地之上(凉爽),如昆明、墨西哥城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