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078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33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羁旅思乡提升训练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1.B

2.通过“夕阳在窗”,“凉气”乍来,“微风”吹来,萧萧之音在庭院、空阶间响起,构成一幅傍晚庭院清冷萧条(幽静凄凉)画面。

3.思念友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勉励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B项,“‘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两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理解错误。

这两句的意思是:

友人与我隔着重重的距离,那么谁又将是他的同辈之人呢?

这两句重在从对方“友人”处着笔,想他远隔“重城”,没有朋友相伴。

是侧重写友人的“幽独”,而非“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内涵要点,通过对诗句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中“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在窗的夕阳”“不知来自何处的凉气”等这些极常见的意象,而“夕阳”给人以伤感,“凉气”恰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半夜凉初透”相似,给人的不仅有寒冷肌肤的触感,更有内心之凄凉之感,这些常见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便组合成一幅画面,又兼有“萧萧”“空”等表现感觉的词语,所以描绘了幽静凄凉的环境与心怀。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人抬头仰望夜空,看见云在天空中慢慢移动,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庭院中漫步,只有月亮洒满台阶,由此可知,诗人是寂寞的,写出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见不到友人而产生的伤感惆怅的感情。

“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中,根据注解“诵,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

”可知“诵声作”是对友人做好官获得人民的赞颂的勉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注]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注]冷食,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这天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

为了寒食节,人们事先备办一些食物,如诗中的杏粥(杏仁煮的粥)、榆羹(榆树钱做的汤)等。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和目的,又统领了全诗内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寒食节时吃冷食让人难受,而清明节到来让人开怀,体现了诗人的情绪变化。

C.颔联先直抒胸臆,再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炊烟此刻正弥漫在晴朗的山川中的情景。

D.颈联写诗人吃剩下的杏粥,还热了榆树钱汤,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

5.诗中体现了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结合诗句分析。

4.D

5.①身体不适的郁闷。

由第一句中的“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而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不由更加沉重。

②思亲思乡的哀伤。

由标题“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

尾联“唯恨乖亲燕”写自己是一只离开亲人的孤燕,遗憾自己与亲人不能团聚;

而颔联“思故郡”则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③耗费宝贵年华的伤感。

尾联后句写只能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宝贵的年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

【分析】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

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既表现了其节俭,又与首联形成对比”分析错误,“表现了其节俭”于文无据;

“与首联形成对比”理解不当,应是形成照应。

故选D。

5.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来分析体现诗人在清明节时的伤感情绪。

回答时一般分两步走:

第一步,准确概括出诗人情感;

第二步,结合全诗内容,尤其是诗句中感情词语或意象词语分析诗人情感形成的原因。

本题,“冷食方多病”,可以看出诗人身体不适,又逢寒食节和清明节这样感伤的传统节日,心情更沉重而郁闷。

诗题“清明日忆诸弟”可知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诗句“思故郡”可知诗人在这样传统的节日里思念家乡。

这就表达了诗人思亲、思乡的哀伤。

“坐度此芳年”意为独自在这里白白地耗费着美好的年华,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荒废的感伤。

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

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

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杂感①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②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③畔路三叉。

(注①1835年,25岁的曾国藩肩负光大门楣的重任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除夕赋此诗。

②侬:

我。

③待莺亭:

村前凉亭,诗人由此别家赴京。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点明家乡所在地,“是侬家”铿锵有力,诗人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

B.诗的第二句中,一个“斗”字,突出了家乡万物竞绿、一派生机蓬勃的美好景象。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老柏”以人的情志,同时借“柏”写己,直接抒情。

D.第五句为了保持诗歌的韵律美,语序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几回思南国红豆”。

7.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C

7.(1)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2)“岁岁年年斗物华”以及注释中的“准备参加来年会试”分析勇闯前程的豪情与自信。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项,第三句运同时借“柏”写己,“直接抒情”错误。

诗人忆家乡,却说老柏忆诗人,用的是“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

应该是间接抒情。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指出尾联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尾联中的情感。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结合【注】①的内容分析,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继续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

时光匆逝,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此诗。

隐含着作者勇闯前程的豪气和自信。

诗中的故园是明丽的:

耸立洒脱的高帽山,精巧别致的待莺亭,不乏绿意的老柏,灼灼其华的天桃。

诗中的乡人是勤朴的:

或红豆相思,或碧水浣纱,三叉路上,更是樵来耕往。

诗人通过对故乡一般风貌和典型景物的回忆,抒发了宦海游子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思红豆”“曾记”“故园难忘”分析思乡之情;

根据“岁岁年年斗物华”以及注释中的“准备参加来年会试”分析勇闯前程的豪情与自信。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答题的思路如下: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①。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

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

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②何逊:

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

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介绍了作词缘起。

当时词人姜夔冒雪到朋友范成大隐居的石湖作客,范成大要求他创作新曲,于是词人就创作了这两首词曲。

B.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那时,词人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境界幽雅。

C.“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也不能像词人一样,有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了。

D.下阕先写词人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

次写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9.“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名句,意境优美,试赏析其精妙处。

8.C

9.(1)用字匠心独运。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

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

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

全词以婉曲的笔法,咏物而不滞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

物中有情,情中寓物。

①通过今昔对比,抒写盛衰之感。

如由“旧时月色”展开回忆,到“而今渐老”回到现实,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跌宕变化,情感的波澜起伏。

②最后两句写梅花的凋落飘零,“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却满含感叹惋惜之情。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是说何逊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也不能像词人一样”分析错误。

这里是诗人以何逊自比。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先赏此诗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再分析此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1)用字匠心独运。

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

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

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

“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

上片写“旧时”梅边月下的欢乐;

“而今”往事难寻的凄惶。

两相对照,因而对梅生“怪”,实含无限深情。

下片写路遥积雪,江国寂,红依然,玉人何在!

昔日的欢会,只能留在“长记”中了。

低徊缠绵,怀人之情,溢于言表。

情思绵邈,意味隽永。

“几时见得”,一语双关,梅花何时开?

相忆之人何时再逢?

语义重叠,韵味深长。

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

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

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

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

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

“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

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蜂:

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

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口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0.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拔除修禊,驱除鬼魅。

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口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

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

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11.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10.C

11.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②诗歌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10.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分析有误,对洛阳之景的描写来自于诗人的想象,颔联写到,诗人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

“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注意本题题干要求,既是要概括内容,又是要分析情感。

“驿骑明朝发何处”,写到作者作为被贬之人,想到明天又要骑马上路,距离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知前方道路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抒发了对自己被贬遭遇的哀伤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猿声今夜断吾肠”,今夜又听到清猿悲啼,更增添了作者心中的苦痛。

在驿站独自听着这凄惨的猿声,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

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

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

②吴文英:

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

“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1)D;

(2)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

“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或:

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或:

以景结情)。

“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详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词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词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词句,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是错误的。

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

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

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

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然后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接下来要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