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027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docx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

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投资机会报告

【来源:

清科】

一、挖掘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三大看点

并购看点之一:

生物制药领域备受青睐

  

(1)高盈利高增长的明星

  生物制药行业是一个高盈利高增长的行业。

2009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00亿元,同比增长24.6%。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药品进入医保目录,以及国家加快创新药品研发的步伐,可以预计未来生物制药业的工业总产值将持续上涨。

  目前国家努力通过加大投入来壮大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

生物制药安全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大,这必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政策性洗牌加速,行业的集中程度逐渐提高。

随着生物制药领域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公司将目光和精力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并开始进一步发掘中国生物制药市场的巨大潜力。

(2)资本追逐的热点

  生物制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利润。

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阶段以创业投资资本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普通权益性资本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以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

  近几年,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为疫苗等产品带来火热销售的同时,也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备受关注,各大创业投资机构纷纷盯紧该领域。

(3)并购整合的焦点

  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后金融危机时代,制药巨头积极多元化发展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来整合实力,应对危机的同时也为危机后的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7月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以36.0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独立制药公司、美国护肤品公司Stiefel实验室。

收购将使GSK的护肤品业务增加至原有的三倍,使其占有全球处方药妆市场8.0%份额。

2009年11月4日,强生正式宣布全球重组计划。

继2009年4月以5.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物技术企业BiParSciences公司、7月收购印度疫苗公司Shantha后,10月1日,赛诺菲安万特宣布,将以3.70亿欧元(约合5.38亿美元)收购开发眼科产品的法国生物技术企业Fovea公司。

赛诺菲安万特还在继续寻猎。

近10年来全球最大药品制造商辉瑞制药共投入2222.00亿美元进行了8次大的并购,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制药公司。

在相继获得欧盟、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有条件的审批通过之后,辉瑞制药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成功收购惠氏。

10月16日,这一总价高达680.00亿美元的交易正式宣布完成。

化学药老大的辉瑞希望通过并购惠氏来抢占生物制药的桥头堡。

并购看点之二: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大洗牌

(1)借鉴国外经验,整合方向明确

  对比发达国家情况,其药品流通市场已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集中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

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40.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总共只有75家,排在前三位的高达96.0%;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为65.0%;法国8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市场份额高达95.0%;德国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的市场份额达60.0%-70.0%;而像丹麦、挪威、瑞典等小国,全国只剩下2-3家医药批发企业,集中度很高;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0%,仅有147家药品分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为74.0%。

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而且有效降低了监管成本。

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在未来一段时间,行业集中度将有一个加速形成期,医药商业企业的未来竞争的大格局是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2)医药流通:

进一步提高集中度,整合已加速

  近年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受惠于行业整合,市场份额已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集中度也不在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资料,2003-2008年,我国三大医药流通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和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由12.7%增至20.0%;前十大医药流通企业的总市场份额由26.1%增至34.6%,行业集中度已大幅提升。

我国超过50.00亿的企业个数也由6个增至11个;超过20.00亿的企业个数由17增至42个,行业规模化也在逐步形成。

并购看点之三:

医药外包领域的并购之路

  

(1)迅速崛起的CRO

  医药外包(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始于欧美,指大型制药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30.0%-50.0%的成本。

专业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可观的市场规模。

2009年,世界领先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如昆泰(QUINTILES,Nasdaq:

QTRN)、科文斯(COVANCE,NYSE:

CVD)、PPD(Nasdaq:

PPDI)等,各自的年营收均超过10.00亿美元。

中国的CRO行业则相对年轻,若以2000年药明康德成立为行业元年,则本土CRO企业至今不过10年历史。

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和中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中国CRO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内,中国已涌现出了100多家从事CRO的企业,从事在化合物研究外包、原料药研究外包、制剂临床前研究外包和临床研究外包等细分领域的研发外包工作。

  

(2)CRO获创业投资机构青睐

  CRO这个年轻的行业在中国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

北京亦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CRO产业集群。

其更以“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行业特征吸引了创投资本的青睐。

启明创投投资了临床试验CRO泰格;华平、泛大西洋资本、富达亚洲、大华投资、天地基金和富达生物先后投资了药明康德。

2007年,药明康德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点亮了整个行业的前途。

  (3)CRO:

兼并提高价值

  对中国本土的CRO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实现纵向一体化,既能通过收购一步到位,也可基于自身成长延长产业链,或是以联盟形式携手合作。

2009年1月,康龙化成通过收购获得欧洲GLP毒理学服务认证的维通博际(中国),得以将业务从新药研发前期扩展到能够提供临床前实验的所有化学服务,目前其将视线瞄准了利润率更高的生物试验环节,表示将拓展相应业务,实现盈利增长。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交易创新高——背后动因分析

  1、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动因

  

(1)国家的医药产业政策主导并购前行

  医药行业的第一个显着特征是其政策主导性。

国家医药管理局曾多次表示要加快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并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医药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

“十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并且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等政策的逐步实施,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整合有利于行业龙头继续做大做强。

  今年,医药行业各类政策与工作安排陆续出台,政策导向加快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

2010年4月,卫生部公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提出了国家就8500.00亿元医药改革投资细化到2010年的具体举措,而医药“十二五”规划则大力鼓励提高行业集中度,并且近期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整合方向以及调整组织结构的5大具体目标,希望通过“十二五”五年的调整,使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逐步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这些目标分别是:

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在化学药领域,争取有1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实现产业化;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争取有15个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投放市场;在中药领域,培育50个以上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同时促进民族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民族药标准提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在医疗器械领域,培育20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收入超过1000.00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

  

(2)高投入的行业特征驱使着并购的发展

  医药行业的另一个显着特征就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其发展的核心。

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持续开发出新药,这样企业才能在新药的专利保护期内,获取较多的利润以弥补研发的开支。

医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和投入大,显然,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巨大的研发风险是众多的中小型制药企业难以承担。

这样,并购就成了国际范围内制药企业常采用的手段。

并购不仅扩大企业规模,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避免重复生产与开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还能增强跨国市场经营网络,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3)产业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医药行业的第三个显着特征就是成熟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很高。

在世界范围内,前100家全球医药企业供应着全世界的80.0%药品。

并且,全世界近90.0%的药物生产是来自发达国家:

美国占30.0%,日本24.0%,德国13.0%,法国9.0%,英国6.4%,瑞典4.0%。

全球前十强的制药企业已经占有国际药品市场份额的50.0%,而中国医药工业前十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0%,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束缚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已迫在眉睫。

而并购重组是加快产业集中进程的有效手段。

只有通过大刀阔斧的结构性调整和整体产业化的升级,通过并购重组优胜劣汰等方式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才能解决产业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4)外资进入压力加大,在华医药行业并购加速

  医药需求的世界性和医药经营的跨国性是医药行业的又一特征。

医药产品是国际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上实现了跨国经营。

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埃及的32.0%、阿根廷的50.0%、印度的70.0%、巴西的78.0%、厄瓜多尔的90.0%以至许多非洲国家的100.0%的市场份额都被跨国医药公司所占领。

跨国医药公司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和疯狂购并,已经形成了少数跨国医药公司统治着国际医药市场的局面。

医药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药企的日益壮大,有市场价值的药品和企业的涌现,中国这个极富吸引力的大市场必然成为世界医药巨头争夺的目标。

目前外企在华并购加速增长,许多跨国制药企业已经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入了我国医药市场,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国内站稳脚跟,正稳步扩大市场份额。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医药行业外资并购共发生10起,交易金额达7.55亿美元。

随着跨国制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制药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与跨国制药巨头相比,我国制药企业在资本实力、销售收入上相距太远,巨大的差距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的快速兼并,寻求并购的渠道。

中国医药集团无论是联合抵抗还是加盟世界制药巨头提升层次,都会带来国内医药行业格局的变化。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06年至2010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92起案例,其中披露具体金额的并购案例共有78起,并购总额为22.63亿美元。

2006年医药行业并购规模较小,仅发生了6起案例,并购总额为4.64亿美元。

2007年以来,医药并购市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7年全年完成18起案例,并购总额高达6.08亿美元。

2008年和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医药行业的并购放缓了步伐,并购案例数和金额都有所下降,分别发生了17起和10起案例,披露金额的案例涉及金额分别为2.96亿美元和1.67亿美元。

2010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41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高达310.0%;披露金额的36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6.3%,不论并购案例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06年至2010年,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11起VC/PE相关的并购案例,其中披露具体金额的并购案例共有11起,并购总额为4.72亿美元。

2006年医药行业整体并购规模较小,未发生与VC/PE相关的并购案例。

2007年和2008年分别发生1起,并购总额分别为178.09万美元和5,857.00万美元。

2009年以来,医药并购市场VC/PE相关的并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9年全年完成3起案例,并购总额高达1.15亿美元。

2010年VC/PE相关并购更是突破了历史新高,共完成6起案例,披露价格的并购有6起,并购总金额为2.97亿美元,平均并购金额为4,955.86万美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2010年并购案例数增加3起,同比增加100.0%;并购金额增加159.4%。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机遇与风险提示

  一、中国医药行业并购机遇

  

(1)国家政策频繁出台,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2010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新版药典、中药注射剂安全评价、医疗机药品集中采购规范等政策,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也促进了我国医疗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国家在10月份出台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将生物产业提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态势可期。

同时,工信部、卫生部等三部委在10月份联合发布了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创新和整合将成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的关键词。

医药企业的并购在未来几年仍将风起云涌,央企、地方国企等大型医药集团公司将会更加强大。

  

(2)上市公司手握重金,并购动能十足

  医药上市企业在一级市场大都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其中海普瑞、科伦药业、康芝药业、力生制药、誉衡药业、乐普医疗等均募集了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

医药上市公司在2010年三季度的期末现金总共为8,685,795.00万元;其中排名前四十位的现金总量为6,137,457.00万元,占比在70.0%以上。

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领域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以兼并、购买、合作或自建等多种形式来拓展产品线和扩大经营规模,并购和整合产业链的动能十足。

在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行业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资金充裕的优势上市公司必然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3)外资加大中国市场投资,掀并购高潮

  2009年,我国外资、合资医药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销售额的26.5%,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7%。

2010年四季度以来,外企在华掀起了一轮投资和并购的小高潮,先是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以5.026亿美元收购了美华太阳石公司的全部股份,然后是瑞士奈科明斥资2.10亿美元收购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51.34%股权。

除了并购之外,外企还纷纷将研发基地放在中国,例如:

礼来在11月份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用以扩建北京研发中心、诺和诺德宣布在北京建立糖尿病研发中心等。

外企巨头的加速进入,在带来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将与国内医药制造企业争夺医疗资源。

具有渠道垄断优势的商业企业,其渠道的稀缺性将更加明显,估值有望提升。

外企大规模的并购和投资必然将加速国内医疗产业的整合进程。

  (4)并购形式多种多样,整合之路畅通无阻

  医药企业并购的形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为行业整合提供了多种渠道。

  1、外延式并购

  2、完善产品组合并购

  3,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并购

  4、大型国企资源整合并购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风险

  

(1)并购过程中的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本身被称为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高风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政策的严格监管。

并购作为一种投融资行为,其中的风险更是多样化。

比如:

医药行业的相关政策变动。

医改政策调整、医药流通秩序调整、医药监管改革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医药企业的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难以预测。

还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政策也影响医药并购的进程。

上市公司管理规范、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政策的出台,都使得原先的并购操作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面对政策风险,企业只能去预测、去适应,而不能改变。

常年聘请政策顾问作为企业的智囊,在某种程度上能使政策风险降低。

  

(2)并购价值评估风险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很多,而其中大多数为非上市企业。

在这些并购活动中,信息不对称、评估方法选择不当及政府干预比较多是引发价值评估风险的主要原因。

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缺乏对目标企业整体价值的合理评价,往往导致价格偏差,引发价值评估风险。

  (3)并购中以现金方式支付存在的风险

  国内医药行业实际的并购案中,多以现金支付为主,采取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案例屈指可数。

并购中的支付方式与融资风险有很大的关系,是决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行业并购中现金支付手段的缺陷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在支付能力上的限制,在并购中可供用来的支付现金能力弱;其次,即使并购发生,大量地支付现金也会造成并购方资金周转困难的可能行,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虽然资本已开始进入市场,但在支付手段上仍以现金为主,杠杆收购等手段运用得很少。

而支付方式的单一性,必然会导致企业无法选择最优的并购支付方式,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融资风险。

  (4)并购完成后整合风险

  企业间的并购整合,面临着并购的双方会存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业务资源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政策风险、道德风险等,只有解决这些冲突,化解矛盾,规避了风险,理顺了其中的问题,才可能实现并购的投资回报。

所以,并购交易的完成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后的业务整合才是关键。

  随着我国医药市场政策的放开,国外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制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是我国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

不具备技术、质量、价格优势的中小企业将被逐步淘汰,市场和效益将集中于行业龙头企业。

因此,调整国内制药产业结构,实施企业并购是国内制药企业迎接挑战、寻求生存及发展的需要,是制药业的大势所趋,也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并购重组是中国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并购重组,医药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医药优势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制药企业应在引进外资、加强技术合作、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走向国际市场,并购具有研发实力强、具有较完善全球营销网络的跨国制药企业,以便更快走向国际化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