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070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5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docx

粤沪版物理上册九年级上new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1.1从闪电说起

【教学目标】

⑴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⑶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过程】

本节是学生学习电学的第一课,设计一个精彩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电学保持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下面提供几种引入方法,可供参考。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

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电器,然后列举自己家里有哪些电器,再想一想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可提示学生联想工农业生产、通讯、交通运输等)。

教师还可以反过来提问:

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方便?

让学生通过列举大量事例,体会到电的重要性。

利用多媒体引入:

可收集一些与电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

如:

发电厂,高压输电线路,城市夜晚华灯齐放、万家灯火的场景,工厂里机器轰鸣,铁路上电力机车在奔驰,手机、电话等各种通讯工具,电视、电灯等各种家用电器,用电器里面的电路板,放大的集成电路,以及电闪雷鸣、“女孩头发竖起来”的录像片……历历在目的实际场景,把学生带入“电”的世界。

教师直接用“开场白”引入:

漆黑的夜晚,电灯为我们送来光明;寒冷的冬季,空调使室内温暖如春。

饿了吗?

电磁炉烹制的佳肴香气扑鼻;渴了吧?

电冰箱冰镇的饮料清凉可口。

打开电视,世界风云尽收眼底;轻点鼠标,天涯海角近在咫尺……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现代社会已离不开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电的“王国”,探究电的奥秘。

图11-1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如:

⑴拿一个电动玩具汽车放在讲桌上,闭合开关,玩具车立刻运动起来,而且有声、有光,非常“好玩”,教师问:

谁推动了这辆“汽车”?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取出其中的电池并展示。

⑵展开一张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⑶取一个吹足气的气球,用毛皮(或羊毛衫)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

⑷将一金属板与起电机的一个电极相连(如图11-1),在金属板上撒一些彩色纸屑。

摇动起电机后,可以看到金属板上的纸屑突然向空中飞散开来,而且落回金属板上的纸屑又会继续被抛向空中,犹如天女散花。

实验后告诉学生:

这些现象都与“电”有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电是什么

可先让学生回忆闪电的情景(或投影出有关图片、播放录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

电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逐步解开电的奥秘。

“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该活动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应当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实验。

对于各组的实验器材,课前教师要亲自试验一下,要保持所用物品的干燥(可事先把有关物品放在阳光下晒,或用电吹风的热风挡吹),以确保学生实验成功。

实验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指出: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可以向学生介绍人们认识静电现象的一些科学史料(参见本章课程资源之“人类认识静电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或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丰富学生对“摩擦起电”的认识。

例如:

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发现梳子上有头发吸在上面;冬天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扇叶跟空气摩擦带电,致使扇叶的下表面吸附许多灰尘;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可以按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即先介绍什么是正电荷和负电荷,然后学生做“活动2”中的实验,得出结论: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还可以先进行“活动2”,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是不同的,而且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然后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

这种方法教学难度较大,但能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教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

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

⑴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⑵将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⑶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把实验结果填在下表中:

注:

表中“玻璃棒”是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⑷分析表中的现象,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学生实验后,把他们的实验记录结果投在大屏幕上,给学生留出观察、思考、充分交流的时间。

学生经过讨论,一般能得出如下结论: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时教师说明:

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人们运用上述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另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由于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为落实和巩固该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做些练习题。

以下题目可供参考。

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1-2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荷。

ABACCD

(a)(b)(c)

图11-2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张开。

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11.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路及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

“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天上无数闪烁的星星.”夜幕降临,城市街道的霓虹灯闪烁,变幻着不同的色彩.也许你会感到神秘.为什么街灯

一下子全亮了?

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

……

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看一看,试一试吧!

二、备课要点

1.观察简单的电路,尝试用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的工作,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理解串并联电路.

3.通过开展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电路的组成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

(1)区分串并联电路及串并联电路的连接.

(2)对短路的理解.

三、知识点击

认识电路

人行有道,车行有路,电的流动也要有路.电路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组成的.

1.定义

所谓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一个完整的电路应该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种电路元件,缺一不可.图7—1—1所示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电路.

2.电路是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组成.

(1)电源: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它维持电路中有

持续电流,它工作时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常见的电源有:

干电池、蓄电池和发电机等.

(2)用电器:

用电器是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它在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的用电器有:

电灯、电炉、电视机、电铃、电冰箱等.

(3)开关:

它是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起控制用电器的作用.常见的开关有:

拉线开关、拨动开关、闸刀开关等.

(4)导线:

导线是将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常用的导线是金属导线,导线的外壳包一层塑料、橡胶等绝缘材料.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如图7—1—2(a)所示.

(2)开路:

又叫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即电路中某一处或几处是断开的,电路中没有电流.如图7—1—2(b)所示.

(3)短路:

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这样电路中电流过大会烧坏电源,这种情况叫做短路.如图7—1—2(c)所示.

所谓“通路”就是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必须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有电流通过.“断路”就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造成“开路”,可能是开关没有闭合或接线处松脱,或导线内部断裂,也可能是用电器“损坏”.“短路”从狭义讲就是电源的“+…‘一”极之间没有用电器,而用导线直接把“+”极和“一”极连接起来.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很大,电源和导线会因发热过多而烧坏.在生产和生活中,一旦发生短路,轻则引起用电器停止工作,重则烧毁电器设备,引起火灾,因此完成电学实验时,注意电源的正、负极不允许用导线直接连接.用电器也可能被短路,此时该用电器不能工作.

4.电路图,

为了直观地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人们规定了一套符号表示电路中各元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时,首先要熟记常见的电路符号,然后使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作图.作图时要认真、规范,不能马虎、潦草.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元件符号一定不能画在电路的拐角处。

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连接导线要画成横平竖直,有棱有角.线路力求画得简洁、整齐、美观,大小比例适中.

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时,开关应该断开,防止因连接错误而出现短路现象.检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电路的连接方式

1.串联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接到电路中,这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叫串联。

如图7—1—3所示.

2.并联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接到电路中.这两个灯泡的连接方式叫并

关、拨动开关、闸刀开关等.

(4)导线:

导线是将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常用的导线是金属导线,导线的外壳包一层塑料、橡胶等绝缘材料.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如图7—1—2(a)所示.

(2)开路:

又叫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即电路中某一处或几处是断开的,电路中没有电流.如图7—1—2(b)所示.

(3)短路:

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这样电路中电流过大会烧坏电源,这种情况叫做短路.如图7—1—2(c)所示.

联,如图7—1—4所示.

3.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也一定通过另一个用电器.如图7—1—5.

②各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另一个用电器也不能工作.电路在任何一处开路,则所有用电器均不能工作.

③只要一个开关,即可控制所有的用电器,且开关位置不影响开关的控制作用.

④在串联电路中,某一个用电器被短路,则这个用电器不能工作,而其它的用电器仍可工作.

4.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A和曰叫做电路的分支点.如图7—1—6,从电源两极到两个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做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各条电路叫做支路.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每条支路中都有一部分电流通过,即每条支路都与电源形成一条通路.

②各支路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断路时,其他支路仍可为通路,用电器正常工作.

③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控制与它在同一支路上的用电器.

④在并联电路中,某一支路被短路,则所有支路均被短路,用电器均不能工作.四、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器材:

小灯泡、小电动机、音乐门铃各一个,一个开关、两节电池和一些导线.

要求:

先后三次连接电路,分别使灯泡亮、电机转、门铃发声.灯泡、电机、门铃受开关的控制.如图7-1-7

活动内容二

器材:

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两节电池(带电池盒),导线若干.

步骤:

1.连接如图7—1—8所示的电路.

2.接通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3.现在,在每个电路中分别拧松一只小灯泡,观察另一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观察:

当你拧松一只小灯泡时,串联电路

中的另一只小灯泡也灭了,而并联电路中的另一只小灯泡还工作.

结论:

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都无法工作,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互不影响.

指点迷津

例1:

如图7—1—9所示的电路中,完整的电路是()

解析:

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是组成电路的四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都不是完整的电路.A图中缺少开关,B图缺少电源,c图中缺少用电器,故图A、B、c都不是完整的电路;图D中。

组成电器的四个元件都具有,故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例2:

根据图7—1—10所示的实物连接情况,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解析:

电路图与实物图的区别在于元件符号和实物的区别.电路图与实物连接图的相互变换,实际上就是元件符号与实物的相互变换,关键是弄清实物图中的接线位置,将实物与符号对应起来.

答案:

电路图如图7—1—11所示.

 

11.311.3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11.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和电流的单位.

2.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3.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4.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

重症病人在医院里检查时要做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工作是否正常.在仪器上看到的心电图是一条曲线.那是控制心脏跳

动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电流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备课要点

1.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重点:

电流、电流表的使用及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难点:

(1)电流的方向.

(2)电流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3)如何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三、知识点击

1.电流

(1)电流的形成

小手电简、音乐门铃等闭合开关后,灯泡亮了,门铃响了.因为电流流过了灯泡,流过了门铃的扬声器.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形成电流的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定向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里,定向移动的有带正电的正离子和带负电的负离子.

(2)电流的方向

物理学中规定: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用电器接人电路时,电流沿着电源正极一用电器一电源负极一电源正极的方向流动.(见教材图7—7、图7—8)

(3)电流的单位

不同用电器工作时,电路中流过的电流强弱是不同的.电流通常用字母,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此外,还有比安小的单位毫安(mA)和微安(斗A).三个单位的换算关系为:

1mA=10-3μA  1μA=10-6A

常见的电流值如图7—2—1所示.

2.怎样测量电流

电路中的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

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符号:

A

③量程:

常用的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0~O.6A,O~3A)。

如图7—2—2所示,两个量程共用一个“-”接线柱,标有“0.6”和“3”的两个接线柱都是正接线柱.当用“一”和“O.6”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O~0.6A”,每一小格表示0.02A;当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为“0~3A”,每一小格表示0.1A.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的那部分电路中.要测量哪一部分电路中的电流就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中.

②电流表的“+”“-”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预先不能估计被测电流的情况下,可用“试触法”判断被测电流是否超过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理解电流表的使用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四条规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记牢,而不能死记硬背.

与使用其它的测量工具相同,使用电流表前首先要校零,(即:

使指针对准表头刻度盘的零刻度线),同时弄清电流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因为电流表实质上相当于一根导线,若让电流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则电流表会使被测电路短路,容易使电流表烧坏,电源损坏.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人,“-”接线柱流出.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则电流表的指针就会反向偏转,容易造成指针碰弯或损坏电流表的事故.同时应注意:

电流表有正、负接线柱,不是正、负极.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电流表的量程是指允许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的最大值.若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的大小,根据估计的电流的大小,选择合适量程的电流表。

若不能估测被测电流的大小,采用最大量程“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试触时,闭合开关,用线头试触电流表的最大量程的接线柱,观察指针偏转的范围,如果超过最大量程,就应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否则该电流表将被烧坏;如果小于最大量程而大于最小量程,就应选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如果小于最小量程就应选最小量程的接线柱.有同学会问:

从电流来看,无论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只要指针偏角未超过量程,都可读出电流大小,为什么还要在大量程偏角很小时换用小量程测呢?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电流表上的刻度盘就会发现,大量程与小量程的刻度上,每个小格的电流值不同,具体来说,如一个电流有O~3A和O~O.6A两个量程,用0~3A量程时每小格表示0.1A,用O·O.6A量程时,每个小格表示0.02A,我们说0.0.6A量程的准确度高些,如果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是O.04A,用O~3A量程去测就读不准确,而用O一0.6A量程去测就可以读准确.可见换用小量程测是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就直接把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因为这样连接会使电流表中电流很大,会烧坏电流表.(因为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直接与电源相连,会产生申.源短路,所以电流很大.)

3.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均相等,即,I1=I2=I3=…=Ix.

如图72—3所示把小灯泡L1和L2串联接人电路,可以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接入电路中不同位置a、b、c测量电流,实验表明在串联电路里,各处的电流大小相等.即,Ia=Ib=Ic

注意:

在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2)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3)应从电源正极(或负极)起按电路图将元件逐个连接起来.

(4)连接好电路后,要先用开关试触,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

(5)正式接通电路前必须先用电流表大量程试触,即手持开关眼看电流表指针,若发现指针反偏则应调换正、负接线柱;若超过量程则要更换更大量程的电表;若偏转角度过小则应改用小量程.

(6)读数时要客观、精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读数完毕,即打开开关,切断电源,整理解仪器.

4.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

I=I1+I2+…+In。

式中,表示干路中的电流,l1、I2、I3…In,表示各支路中的电流,如图72—4所示,把小灯泡L1、L2并联接入电路,可用电流表分别接入电路中的干路上a点及两个支路b、c点,测出干路的电流,…(这个电流叫干路电流,或者叫总电流),及两个支点电流,Ib、Ic.则Ia=Ib+Ic

实验表明:

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大小不一定相同,但所有支路电流之和等于干路中的总电流.

注意:

正确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1)串联电路电流特点:

从理论上分析,经过电路中各个部分的电荷,不能消失,也不会无根据地增加,所以单位时间里经过串联电路各处的电荷应该一样多,也就是说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电流和水流相似,我们以水流为例,从干渠里流出来的水分支后,由于每一条支路上的水流都是从干渠里流出来的,所以每一条支路上的水流都比干渠里的水流小.同理,在并联电路中,每一条支路中的电流都比干路中的电流小,所以并联电路有分流的特点.

四、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提出问题:

苹果、橙子、橘子、西红柿等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果酸,而酸、碱、盐水溶液是容易导电的导体,如果把水果接上电流表,电流表的指针会摆动吗?

水果产生的电流与什么因素有关?

不同的水果产生的电流相同吗?

大胆猜想:

电流表指针可能会偏转;水果产生的电流可能与金属片插入的深度有关;可能与金属片的面积有关;可能与两片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也可能不需要金属片也能完成实验.

探究准备:

苹果、灵敏电流表、导线、铜片(或者一根粗的裸铜丝,也可以用绞在一起的细铜丝,长约4cm)、锌皮(可从废干电池上剪下,跟铜片或铜丝等长,宽为数mm)

探究过程:

1.取一片铜片(或者一根粗的裸铜丝,也可以用绞在一起的细铜丝,长约4cm)和一块锌皮(可从废干电池上剪下,跟铜片或铜丝等长,宽为数mm);

2.将两金属片插入一只苹果中.就做成了苹果电池.如图7—2—5所示.

3.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记录下来;

4.改变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记录下来;

5.把若干个苹果电池串联起来,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记录下来;

6.改变水果的品种,如图7-2—6所示,用马铃薯、柠檬来完成实验,观察电流的大小.

记录信息:

1.铜皮(铜丝)、锌皮分别为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2.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大小,读出该电池的瞬间短路电流的大小.

3.不同品种的水果,产生的电流不相同.

交流总结:

1.“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很微弱,只能用灵敏的电流表才能测到.

2。

可以把若干个苹果电池串联起来,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更大.

3.在探究中意外发现苹果的柄和苹果底部向内凹进的部分竟然是导电的,好像两个天然的电极.

活动内容二

提出问题:

电流表有电流通过时,指针为什么会发生转动?

大胆猜想:

可能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是由于电流产生的,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也会发生偏转,用小磁针可能可以自制电流表.

探究准备:

如图7—2—7所示

探究过程:

1.用圆规在火柴盒面上画一个圆,用剪刀剪去圆圈部分;2.用胶带将小磁针粘在火柴盒底部;

3.用直径为0.2mm的漆包线在火柴盒外两端各绕多匝线圈(约50匝左右),用胶带粘紧,再与电池、开关连通;

4.使用时转动火柴盒,使指针跟两端的线平行,如图7—2—8所示;

5.用两节电池,重复上述实验,注意观察小磁针偏转角度.

记录信息:

闭合开关,小磁针开始转动.

交流总结:

电池个数不同,偏转角度不同.

活动内容三

阅读材料

奇妙的生物电

生物电是什么?

生物电就是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电现象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不仅动物体内有,植物体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