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43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13江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设计

执教者:

江雪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这篇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以读为主,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读文来达到预设的目的。

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1)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小男孩,11岁那年的夜晚,他和父亲去钓鱼,(板书:

钓鱼)34年后他写下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板书:

启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

1.启迪;2.启发;3.通过做一些事明白的道理;启示就是明白一些道理,从课文中找一句话,这句话出现“启示”这个词语,找找看是哪个句子?

“34年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二、找不同寻常之处

一次钓鱼的经历,竟然让作者终生难忘,看来这肯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钓鱼。

我们跟随作者回到那34年前那月光如水的夜晚,去看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作者当年钓鱼的这部分内容。

你认为这次钓鱼不寻常在哪里?

1.我和父亲钓了一条很漂亮的大鲈鱼,但是父亲居然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区。

(板书:

放。

师:

对啊,平时钓到了鱼都高高兴兴拎回家,这一次父亲居然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真是不可思议。

(板书:

放不放)

2.“过了好长时间,鱼钩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好长时间才钓到一条鱼。

师:

辛辛苦苦钓来的鱼,父亲却让我放了,真是不寻常。

3.因为父亲都很喜欢这条鱼,不寻常在父亲为什么还要把这条鱼放回湖里去。

师:

对呀,这次钓鱼钓到一条大鲈鱼,父亲竟然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

同学们,如果换做是你,钓到这样一条大鲈鱼,你愿不愿意放?

采访学生你是放还是不放。

学生回答“愿意、不愿意”。

师: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放还是不放是要有理由的。

请你们再默读钓鱼这部分的内容,把能作为你理由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默读、找理由、划句子,批注时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探讨“放”和“不放”。

学生交流。

1.放。

“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还有两个小时”因为还不到时间,如果现在就钓走的话会违反钓鱼场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2.不愿意放。

“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这么大的鲈鱼钓到还让我放了,到嘴的肉让我吐出来,肯定不愿意。

学生齐读“啊,好大的鱼!

...这么大的鲈鱼”,学生反复去读。

读出孩子对鲈鱼无比喜爱之情。

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①得意②兴奋③兴高采烈④惊喜⑤开心

3.放了。

“父亲划着一根火柴......还有两个小时”,现在钓走是违法的事情,干不得的。

4.师:

父亲也喜欢这条大鲈鱼么?

从哪看出?

生: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你从哪个词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鱼?

从“得意”和“欣赏”看出父亲也是很喜欢这条鱼的。

所以我也是不愿意放这条鱼的。

学生读“我和父亲得意洋洋...轻轻翕动着”这个句子,读出我和父亲的心情来。

(一定要有“得意”的心情。

)带着得意的心情去读,个人读,小组读,带着得意的表情来读。

5.不愿意放。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然后把目光转向我”从“盯”可以看出父亲也是喜欢鲈鱼,所以我不愿意。

(教师评价,抓住父亲的动作,理解父亲的内心,会读书。

6.“过了好长时间...”费了好大的经历钓鱼,我不愿意放。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指导,“一收一放、小心翼翼”。

四、读中感悟作者心情。

师:

其实你们的心情和这父子俩是一样的,父亲要放鱼,孩子不愿意,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争辩呢,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请认为应该放的同学站起来。

(站着的读父亲说的话,坐着的读孩子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老师逐句点拨读句子的语气:

“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1.平和一点,从下面平静地说,说明父亲是在劝导他。

说明父亲很和蔼。

2.坚定的语气,从后面我再次把祈求目光投向父亲,说明父亲开始就下了一个坚定的抉择。

3.从“得”可以看出父亲的坚定,如果不坚定就可以说“孩子你能把鱼放到湖里去”(评价抓住关键的“得”字,理解父亲的坚定。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

“爸爸,为什么?

听到父亲让我放鱼,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急切。

相机板书)学生反复读,齐读。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指导:

争辩的口气、大声、差点哭出声,请学生反复去读,理解此时的心情:

可惜、惋惜、沮丧,气愤,不满,委屈学生板书。

)带着心情再去读。

老师读孩子的话,没有旁白,学生直接争辩。

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孩子,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

”“爸爸!

为什么?

”“你还会掉到别的鱼的”“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2.(拓展想象文中没有出现的争辩的内容。

“不行,现在是十点,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就算再大你也要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你看这鲈鱼多漂亮,放掉多可惜”“再大也要把他放回湖里去。

3.“爸爸,不是就差两个小时么,你不要那么死板么!

”“这不是死板的问题,这是规矩,我们必须自觉地遵守”“爸爸,你看周围没有人,只要你不说,谁会知道我钓到鱼了啊!

”“不行,越是没人看见,我们越要自觉遵守。

”“爸爸,就这一次,下次我听你的。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3.“爸爸,你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没关系,这是在钓鱼,你不要那么严格么”“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再小的事情,只要它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能做。

”4.“爸爸,我是你的儿子,我求你了!

”“求我也不行,你必须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不爱我了么?

”“错了,就是我爱你才让你这样做,让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看来,这鱼是必须得放了。

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我放了鱼的这部分内容。

(老师指导“依依不舍”读慢一点)我放鱼的心情----依依不舍,到手的鲈鱼就这样没有商量的放回湖里去,留给我的只有急切、气愤、沮丧、还有点一依依不舍,这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钓鱼。

五、感悟道理,指导实践,拓展延伸。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转眼间,34年过去,回想当年钓鱼的这件事情,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

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1.怀着感激的心情,感激父亲。

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我感激父亲什么?

感谢父亲给我的道德启示。

学生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这里“是”是什么意思?

“非”是什么意思?

是是正确,非是错误。

回顾34年前钓鱼这件事什么是“是”,什么事“非”。

(把鱼放了是是,恋恋不舍不放鱼是非)是啊,就是简单的这样一件事情,我却是可惜、急切、沮丧、气愤,恋恋不舍,实践起来是不是很难啊?

得感谢父亲,感谢父亲给我终身的道德启示。

还感谢父母什么?

2.感谢父亲让我得到选择,得到选择是与非的勇气和力量。

3.感谢父亲对我幼年的教导,严格的教导,长大后才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文中有一句话: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诱惑人的‘鱼’”鱼加上引号,有着特殊的含义,作者可能遇到的是什么?

你想象一下:

1.金钱;2.美女;3.礼物;4.权利;5.地位与名分,这些鱼该不该得,在父亲的教导下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提问:

你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没有这样遇到这样诱惑人的“鱼”?

捡到钱包归还了失主、在没人看见时乱丢垃圾、做作业时不想动脑等着老师讲答案、考试卷中改错了,多加了两分......同学们在遇到这些事时,也会贪图一时的方便和好处,做这些事时都很明白其中的对与错,可实践起来却很难,缺少勇气和力量,对不对,这正印证了这句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同学们,如果你选择这些不该得的蝇头小利或一时方便,你就丧失了做人的道德,而道德是关系你一辈子成长的大事。

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法)孟德斯鸠你明白其中的意思吗?

你今后准备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课文读到这,还有谁不愿意放掉这条鱼,一点点不愿意也行....充分说明道德实践起来是很难的,也许你选择不想放了这条鱼,但是五年,十年,20年你是会放掉的。

我们在回到课前的你这句话“34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给我留下...”同学们,生活中的道德就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正因为作者的父亲的教育引导下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

习总书记告诉我们要传播道德正能量,让我们争做传播道德正能量的使者,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学校因为有你而越来美丽、和谐。

让我们齐呼:

传播道德正能量,做最美二小人。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不放非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感激

(气愤)

(委屈)

(不舍)

《钓鱼的启示》课后反思

江雪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探索深文浅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懂得课文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哲理,又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根据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1、降低起点,步步深入文本

教学伊始,我把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顺利的学习。

首先揭题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启示”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34年前一次钓鱼的经历,令作者一辈子难以忘怀,肯定有他不同寻常之处。

小组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次钓鱼不同寻常在哪?

由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起点定位低,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小组内很快明确了合作探究的目的,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孩子的学习是自由的、主动的,体现把课堂还给孩子这一理念。

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次深入探讨问题,假如你第一次钓到从来没有见过的又大又美的鲈鱼,你愿意放吗?

默读课文,勾画出能阐述你放或不放的理由的语句。

这样让学生从自我为中心逐渐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小时候做这件事的态度和心情,从而为后文与父亲的争执和34年后懂得的启示做好铺垫,埋好伏笔。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

古人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如:

小组自由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

在筛选主要信息时默读,如找出你放鱼或不放鱼时默读勾画:

在体验父子当时心情时分角色读,读出“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的态度,从而感受父亲高大的形象,这样父亲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和文本,易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在想象文中父子不容争辩的场景时,师生互动体验。

师生之间想象父子俩还会怎样争辩,老师扮演孩子,学生扮演父亲,继续争辩。

如:

儿子:

“爸爸,你看这鲈鱼多漂亮,放掉多可惜”父亲:

“再大也要把他放回湖里去。

”儿子:

“爸爸,不是就差两个小时么,你不要那么死板么!

”父亲:

“这不是死板的问题,这是规矩,我们必须自觉地遵守”儿子:

“爸爸,你看周围没有人,只要你不说,谁会知道我钓到鱼了啊!

”父亲:

“不行,越是没人看见,我们越要自觉遵守。

”儿子:

“爸爸,就这一次,下次我听你的。

”父亲: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这一场激烈的争辩中让学生渐渐明白后文中作者说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对他的影响。

文章的难点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层层剥开她的难度面纱,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这一次道德的洗礼,从而明白自己应该放鱼还是不放鱼。

3、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也设计得比较好。

特别是师生对话争辩,在争辩中学生逐渐明白了是与非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意思。

问题一:

假如你第一次钓到从来没有见过的又大又美的鲈鱼,你愿意放吗?

默读课文,勾画出能阐述你放或不放的理由的语句。

文中的父亲和儿子谁愿意放谁不愿意放?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

三十四年后,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感激父亲,感激父亲什么?

感激父亲让我明白道德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只是实践起来比较困难。

再次回到钓鱼的经历中,思考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理解判断这件事的简单而实践这件事的难度是多么大,实践起来难就是因为受其“诱惑”。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

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

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比如:

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改进,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