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268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拓展训练评价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拓展训练—评价单

设计人:

侯丙锋审核人:

序号: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生生成的问题】

 

【能力训练】

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7.(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8.(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9.(2014年新课标2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10.(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1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3.(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15.(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16.(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7.(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8.(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9.(2015年海南卷历史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20.(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1.(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2..(2015年北京卷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23..(2015年山东卷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24.(2015年安徽卷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5..(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6.(2015年浙江卷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

27.(2015年浙江卷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28.(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4)《金史》记载:

“赞曰: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29.(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0.(2015年上海卷历史9)“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31.(2015年上海卷历史33)《资治通鉴》载:

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32..(2014年四川文综0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33.(2014年新课标2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4..(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35.(2014年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36.(2014年北京文综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37.(2014年上海单科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B.宣政院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

38.(2014年海南单科0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39.(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40.(2015年海南卷历史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41.(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42.(2014年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43.(2014年天津文综0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4.(2015年江苏卷历史21)(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45.(2014年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

 

【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术助理评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拓展训练—评价单答案

1.【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

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2.【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不属于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有: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

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1,也就是说1000年是公元11世纪。

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

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5.【答案】D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

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6.【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8.【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秦汉以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神化封建统治,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秩序”也就开始和统治者结合起来,这样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也就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儒家思想也就逐渐走向了官方化,本题取材新、考查的知识点灵活,选择支干扰性大。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

【名师点睛】本题取材新、考查的知识点灵活,考生们不容易入题,因为考生们对于“雅言”这一个生僻的名词是理解不了的,事实上这一题的失分率是非常高的,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迎考中一定要加强带有生僻名词类试题的训练,当然也建议高考命题者们尽量少命制一些偏难古怪的问题,多命制一些让考生们感觉到正正常常、明明白白的试题。

10.【答案】B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