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诗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319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诗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诗歌.docx

《高一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诗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诗歌.docx

高一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多角度写出夏日特定时间的景物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

B.词人用“呼”与“窥”状写出鸟雀活泼顽皮之态,欣喜之情蕴于其中。

C.下片用语如同白话,既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化用诗句,但情感抒发饱满。

D.词以“梦入芙蓉浦”结笔,再点荷花,至此,荷花一以贯之,线索清晰。

②本词中有对荷花的传神描写,王国维曾赞之曰: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

(4分)

③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说出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4分)

①D(2分)

②答案示例: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神韵。

“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既交代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

“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

“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

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4分,结合词句赏析,3分;语言表达,1分)

③答案示例一:

下片开头二句“故乡遥,何日去”,词人自问,表达了思乡之切。

“遥”字写出与家乡相距甚远的无奈,“去”字强化了词人盼望离开此地回到家乡的愿望,思乡之情自然流露。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句,家乡遥远,客居长安,“久”字表现出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归家的愿望。

答案示例二:

“五月渔郎相忆否”句,词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友朋,却询问渔郎是否记得自己,这恰恰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思乡之情。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句,写梦中划小船入莲花塘中,“梦”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词人思归之心得到些许的满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感遇(其二)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②朱蕤:

(ruí)红色的花。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

”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②说说“幽独空林色”一句中“空”字的妙处。

(4分)

③从全诗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B(2分)

②答案示例:

“空”与“冒”相对,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空”,“空林色”就是“使林中群花丽色为之一空”。

兰若幽雅清秀,独具风采,使林间别的花木芳草都黯然失色。

用群花的失色对比衬托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空”字不仅写出了兰若的独特风姿,也流露出诗人对兰若的赞美之情。

(4分。

词、句理解2分,表达效果2分。

意思对即可)

③答案示例:

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

“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4分。

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8分)

渡湘江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

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

②迟日,春日。

《诗经七月》:

“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5分)

(1)A(“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景依旧是迟日繁华,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2)(今昔、实虚、已然和将然)对比、反衬。

(明确其中一方面即可)

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的“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

(意思对即可)

(手法,2分。

简要分析,3分:

其中两句诗的合理解说,各1分;整体语言表述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7分)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

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

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

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濛烟”一句描写初春时节,柳色如烟,梨花盛开,小雪霏霏,景色宜人。

B.“犬吠”两句写犬柴门,燕子在茅屋顶上欢快鸣叫,句式对仗,动静结合。

C.“老瓦盆边”三句写田家老翁老妇,白发如丝,在老瓦盆边饮酒,闲适自在。

D.结尾写“秋千女儿”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行人”在马上吟诗的样子。

②请对“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4分)

①(3分)A(“梨雪”是说梨花似雪)

②(4分)

要点一:

“桑柘”两句,写透过又柘树可见一个梳着双髻、头插花枝的女孩正在荡秋千。

(解释诗句,1分)

要点二:

运用了细节描写(活泼、快乐、调皮……)的农家少女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1分)

要点四:

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少女(田园生活)的喜爱。

(说明思想感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

铜锣。

③西崦:

西山。

④饷:

犒劳。

12.(7分)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

(4分)

 

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

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10分)

[参考作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

本题3分。

“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

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

]

(2)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

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

(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

本题4分。

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13题。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

铜锣。

③西崦:

西山。

④饷:

犒劳。

12.(7分)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

(4分)

 

(1)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

本题3分。

“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

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

]

(2)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

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

(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

本题4分。

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

]

13.(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

本题10分。

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

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17分)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1.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

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

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②简析这首诗写出了涛人的哪些乐趣。

(4分)

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

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

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

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

(200字左右)(10分)

11.(8分)

①8(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

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12.答案示例: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

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

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

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

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J捐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

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

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

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附:

评分标准

10—8分,观点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充分阐释,表达通顺。

7—5分,观点较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阐释较充分,表达通顺。

4—0分,观点基本清楚,能联系文本或课本阐释,表达欠通顺。

每少20个字减1分,减到3分为止;关键错字,每两个减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①叶落山路,枳②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③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槲:

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②枳(zhǐ):

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③杜陵:

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上句概括写“早行”,下句直抒胸臆,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仍然紧扣题目而写,所用笔墨精简,但视角扩大,“商山早行”之景可见。

C.颈联描写了商山早行路上的自然秋景,“落”“明”二字,生动传神,赋情于景。

D.尾联的“思杜陵”与首联的“悲故乡”相呼应,更表达出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②梅尧臣曾以本诗颔联为例,指出最好的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请你具体赏析。

(4分)

①C(3分)

②诗人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简笔勾画羁旅早行的凄清之景,鸡鸣清远,茅店依残月,荒野旷远,行路长长,踏步板桥,春朝寒霜之上留“人迹”。

诗歌形象鲜明真切,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整联文字处处写景,但字字言情,意蕴丰富,包含了抽象而又丰繁幽微的情思,表达出旅人的孤独悲愁、思乡之情。

(4分,点出难写之景,结合诗句描述诗人状写之景,2分;写出“不尽之意”的所指,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7分)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

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4分)

(7分)

①(3分)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4分)“独”是“仅仅”、“只”的意思(解释词语,1分),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

反衬、衬托)(说明对比内容,1分),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突出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

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表达感情,1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

题。

(7分)

题画

李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眼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

12.《题画》一诗中“看之容易作之难”一句很富哲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不少于200字)(10分)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

B.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评分要点:

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2.略

(评分标准:

联系实际2分,阐述道理在生活实际中的体现4分,自己的体会3分,语言顺畅1分,表述有特色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题。

(7分)

眼儿媚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流香。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愁绪万端。

B.上片描绘春景,可惜小径花落叶败,为下片的“春愁”预设伏笔。

C.下片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的愁苦,这种愁苦是通过黄莺啼叫唤起的。

D.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用鸟语花香来反衬惆怅,意蕴深邃。

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4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雨睛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②高亭:

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

“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

“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全诗加以解析。

(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7分)

眼儿媚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②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3.王国维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不少于200字)(10分)

(7分)

①(3分)

B(“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

②(4分)

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

“醉”、“解除忧愁”)。

作者借醉解愁,突出了离愁之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解说主旨,要点:

“离愁之重”、“深厚情谊”)。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3.(10分)

【评分参考】①词中举例赏析4分。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②结合其他诗文赏析4分。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四、(共7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7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

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⑵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

13.生活中,送别有很多种,如泪别、伤别、壮别……你欣赏哪种送别?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10分)

12、(7分)

(1)D(语言风格应为朴素自然)

(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

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三点4分,两点3分,一点2分。

13、(10分)评分标准:

明确欣赏的送别类型2分,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谈看法5分,语言表达3分。

四(共7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泊公安县

陆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

公安渡头今始回。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

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

八年前,诗人曾经乘船经过湖北公安入蜀,在北临秦关的前线任职并参与战事。

但不久便被调往成都,后又免职。

淳熙五年,诗人又被起用,不久奉诏到临安廷对。

此诗便是诗人赴临安途中所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辽”一“回”,含蕴很深,既写出了空间之辽远,又传达出时间之漫长。

B.颔联写远眺之景,秋高气清,江天无际,海风送爽,月光如水,意境清幽恬适。

C.颈联视线移至近处,描绘了萤火闹、萍花开的景象,与颔联形成错落有致之趣。

D.尾联“长笛哀”与《关山月》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本诗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句说出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4分)

(7分)

①(3分)B

②(4分)

八年外放、一再受挫、饱经颠沛的沉郁感慨;得到面陈素志机会、看到实现理想希望的兴奋;岁月蹉跎、壮志难酬、前途渺茫的沉痛哀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7分)

阙题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阙题:

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