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350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docx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2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3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心理异常

(2)轻度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

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

(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4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和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是有机联系的。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心理异常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5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

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6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关于“文化相对论”,以下两点是应该明确的,

(1)在某一文化下是“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好的。

(2)在某一文化下是不正常的,但却不一定是有害的,科学的发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第三,把心理异常看成有威胁的行为,即指行为是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如一个人毫无理由地破坏了明显的或潜在的准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可预测的,回忆很多人把行为的不能预测看做是变态或异常,总之,心理异常是行为违反了文化中的准则,并对社会构成了威胁。

第四,心理异常被看作是古怪的行为或无效的行为。

最后,很多作者把某种形式的个人不适作为心理异常的定义性特征。

7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分类

(1)以经验为标准

(2)社会适应性标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

(4)心理测验和实践的标准,即通过心理测验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心理学实验来检查和判定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

8人口特性抽样设计的优点

可以对某一特殊经验或特点的所有可能后果都进行评估,另外,这种设计还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有某种特殊经验的人以后出现某种特殊心理异常的概率,等等。

人口特性抽样也可以用于对某种心理异常的前北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这时选择被试的标准可以是单纯的实用标准,又称“高危设计”。

9研究心理异常现象的直接方法。

临床法

(1)个案研究法,即针对某个具体的病人收集和分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研究方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2)临床观察法:

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10病程实验的目的

病程实验是变态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获得病理心理过程的现状与演变的特点,并从性质和数量上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与估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程实验只是对病人某一心理过程特点的研究,而不能代表整个心理素质。

11病人的治疗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

”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烟具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12心理异常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历史上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高尔登,他认为人在特质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它所提出的用同卵双生子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决定心理特点中的相对作用的方法,知道现在仍被沿用。

许多精神疾病在发病原因上,遗传因素确定有着明显的作用,基因的变异就构成了心理异常的基础。

(2)“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心理异常提供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释,包括催眠时相孤立病灶以及实验性神经症的概念。

(3)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内的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如果5-HT减少,就易出现情绪波动。

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就会出现情绪高涨(燥狂状态),反之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状态)。

(4)素质因素: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看来与脑损伤或其他的躯体疾患无关,器质病因论者认为精神疾患与病人的素质有关。

一般认为脑损伤或其它生物躯体性损伤,可能不是所有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的直接原因;应激反应经历、个人内心矛盾冲突、适应不良习惯都可能诱发精神疾病,但是这种情况只有易感或脆弱素质的人才会激发患病,躯体需要的剥夺,也会降低应激的抵抗力。

13心理异常的治疗方法

(1)其中一种被称为“革命性”的治疗技术就是电休克治疗(ECT),并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ECT就是将电流通过大脑使人产生暂时的休克,这种治疗通常能使病人的机能迅速恢复正常。

(2)从50年代起,化学药物的使用开始进入精神卫生领域,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严重心理异常的治疗更离不开化学药物。

14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型

追溯心理异常的心理方面原因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异常的过程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1)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要点

A他认为人类本能有两种:

一为性本能,一为攻击本能。

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多”,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称为性感带或敏感区,并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危机,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变态。

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作用”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B他把心理分为三部分:

意识,即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

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

无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

C他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

处于无意识最深层有一个“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意识中有“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还有一个“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A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是最系统的概念。

B着眼点在于价值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过程在指导行为以及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

根据人本主义观点,心理异常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引起这种中断或歪曲的因素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

1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使得个体逐渐脱离现实。

2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3过分的紧张应激。

C对人性和人类潜力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人本主义理论家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法是积极的、乐观的。

他们认为在适宜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

二者相似之处在于:

他们都强调儿童的早期不良经历及不良的家庭教养环境对日后心理健康的影响。

治疗手段:

(主要观点)基本上说,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可以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被阻断,产生了固着,并出现了相应的心理异常症状;而治疗则是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症结。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中则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

15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型

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华生的观点中极端重视社会环境对正常和异常的人格发展以及行为的作用,并对精神分析和医学模型提出了挑战,认为心理异常是过去不良的条件反射经验的结果,而且可以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行为发生后会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会影响到这一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学习就称为工具性或*作条件反射。

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作条件反射。

(2)强化在*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

(3)泛化与辨别

(4)榜样作用,模塑作用以及学习动机。

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把心理看做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的观点已成为心理学广泛领域内的研究重点。

认知行为治疗则把关注的重点从外部行为本身转向引起这一行为的潜在认知过程,而这种观点也就着眼于改变病人的不适当的认知。

广义的讲,认知-行为治疗家关注的是病人的“自我言语”,即他们习惯的用以解释自己经验的方式。

16心理异常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大部分行为异常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

(2)强化与*作条件反射:

代币治疗的原则也是对积极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异常行为则不予强化。

(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

根据行为模型的观点,很多异常是由于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造成的。

(4)模仿学习技术:

这种技术是基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即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学习,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正常行为来消除自己的不适应行为。

(5)认知-行为矫正:

内部言语的改变,这种方法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即异常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内部言语或自我强化所产生的。

17遭遇变动越大,生病的可能性就愈大,例如,一个人在一年内累计超过200分时,便有50%的机会生病,超过300分的人几乎100%要患病。

18弗洛伊德的贡献

(1)他建立了自由联想和释梦等技术去认识我们心理生活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方面。

并把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引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2)弗洛伊德向人们表明某些异常心理现象是人们努力去应付某种困难问题的结果,表明为各种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夸张的表现。

受到的批评

(1)对性驱力的过分重视。

(2)对人性的悲观态度。

(3)对无意识过程作用的夸大。

(4)没有注意到自我报告在科学研究中的局限。

(5)忽视了人类动机中朝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

(6)忽视了不同文化因素对塑造人类行为的影响。

(7)他的很多理论假设和心理治疗效果缺乏科学证据。

(8)花费过大。

19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对理解心理异常的主要贡献

(1)它强调了人类有能力去完全实现其潜能。

人本主义观点为我们理解心理异常增加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

“变态”被看做是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人的巨大潜能--是一种对个体朝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的阻断和歪曲,而不是变态或偏离常规。

(2)治疗不是作为把个体从不适应转变为适应的手段,而是协助个体以一种朝向创造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的一种方式。

受到的批评:

(1)它的理论比较宽泛、松散。

(2)它的概念中缺乏对科学性的重视。

(3)它对心理学寄予了过多的期望。

20行为模型

(1)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型则试图用有限的几个基本概念去解释各种行为的获得、矫正记忆消退。

不适应行为从根本上被看做是由于没有学会必要的适应行为或适应能力,或者是由于学会了一些无效的或不适应行为。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义的侧重点是改变行为-消除不良的反应,并带入对适当反应的学习。

(2)行为模型已以其准确性和客观性,研究工作的丰富,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些行为的矫正效果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受到的批评:

行为模型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包括认为它只关注症状,忽视了价值观和意义问题,并且否定了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等方面的可能性,等等。

21模型间的整合:

生物-心理-社会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它主张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种综合的临床观点。

22对目前影响最大的四种理论模型:

即医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模型和社会模型

23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是由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发展起来的。

希波克拉底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盖伦则认为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这种把心理异常归为躯体因素的解释称为医学模型或生物学模型。

德国医生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他本人也成为公认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第三章焦虑性心理异常:

神经症

24神经症的基本特点:

可以看做是包括一种非同寻常的严重的恐惧发应,其特殊形式就是焦虑,在个体方面伴随一种不恰当的或异常的努力去控制这种极端的痛苦情感,这样的后果通常是个体不但没有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持久。

25神经症性的矛盾

他们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看做是有威胁的,并且往往在这种情境下采用间接的和防御性的应付策略。

这种带有防御倾向的行为会严重干扰他们的应付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导致一种不利的生活风格,阻碍了其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通常神经症病人难以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并因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而感到隐约的内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会感到不满。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经症病人的这些行为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矛盾。

从表面来看,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带来最大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

而从旁观者看来,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是极端适应不良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为他们带来痛苦。

这正是“神经症性矛盾”的含义。

26神经症行为风格的抑制

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行为种类中缺乏某种行为。

即某种适应性的行为,或某种情境下所必需的行为没有出现。

它们因会引发焦虑而受到抑制。

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两个特点:

(1)行为往往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而且似乎这种行为的对立面已经不存在。

(2)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难以完全掩盖其焦虑反应或被抑制的行为系统。

神经症性行为风格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

这样的人没有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在他们仅有的人际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依赖倾向。

27焦虑以及个体对控制焦虑的努力往往是神经症问题的中心因素。

一般性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为:

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焦虑和惊惧,而且偶尔还会出现更严重的急性焦虑体验。

但无论是慢性还是急性的焦虑体验都不是来自某种具体的威胁,因此这种顽固的焦虑又被称做是“游离性的”焦虑。

一般性焦虑障碍中会间以急性的焦虑出现,这种急性的焦虑被列为单独的一类,称为“惊恐发作”,通常是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达到极高的程度,然后缓解。

28强迫是指被某种观念或情感所持续地占据,而冲动则是指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体验。

强迫-冲动障碍的个体感到他们被强迫去思考某些他们不愿思考的问题或作出某种他们不想做的行动。

他们通常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明智的,但又无法控制它。

这些动作的出现能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并得到一种满足和轻松感,但如果个体试图去阻止这种冲动,就会使紧张焦虑水平升高。

一般来讲,出现这种障碍的人有着某种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又内疚感倾向,以及容易受到威胁等。

另外,在强迫-冲动障碍者中,即使在症状出现之前就有一种强烈的控制观念。

在他们的过去经验中,任何他们感到无法控制的情境都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

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神经症性行为风格中的对服从和顺从的抑制。

29用以鉴别转换性障碍与真正的器官障碍的标准?

(1)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

(2)病人的机能障碍经常会出现转机......

(3)机能障碍的选择性特点......

(4)有意思的是,在催眠或麻醉状态下,根据治疗者的暗示,病人的症状可以减轻,转移或消失。

30神经衰弱与抑郁症的两个明显区别?

第一:

神经衰弱者不会报告他们有抑郁情绪,相反,他们报告的是挫折感和无精打采。

第二:

神经衰弱者很少象抑郁症那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通常表现得退缩和无动于衷。

31解离性障碍

与躯体形式障碍一样,解离性障碍也是一种既满足某种需要,又可以逃避紧张的方式-使个体可以推卸自己不能接受行为的责任,然而在解离性障碍中,个体解脱紧张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与自己核心人格的解离。

遗忘症是指对过去的经历完全或部分不能回忆。

心因性遗忘症通常仅限于不能回忆。

被“遗忘”的材料仍然存在于意识水平之下,并且在催眠状态下或遗忘症消失时仍可以回忆起来。

神游反应实际是一种逃避式的防御反应,病人不仅出现遗忘症,而且离家出走到处游荡,而且通常会部分地或完全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

多重人格往往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解离性反应,病人表现出两种或多种完整的人格体系。

每一体系都代表一种特异的和健全的情绪和思维过程,并表示一种独立、稳定的人格。

人格解体是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的一种解离性障碍,它是指个体的自我感比较松散,他们会突然感到自己与以前不同了,例如他们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身体发生了明显改变,等等。

32神经症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

(1)焦虑与防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威胁会引发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导致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并导致不适应行为的出现。

(2)错误的学习

错误的学习是指神经症病人学会了不适应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应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适当的能力和态度。

如果采用一种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为风格则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地降低其焦虑,而这种风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强化并保持下来。

条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惧的委员途径,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包括恐惧反应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3)个人成长的阻断。

(4)人际关系障碍。

33行为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

是系统脱敏法,使病人实际或象征性地(即在表象中)逐渐接近他们所恐惧的情境,并将这种与恐惧有关的情境与另一种相拮抗的状态,如放松形成条件联系。

34在神经症病人中往往存在自杀的危险,但神经症病人自杀的比率并不比一般人中的比例更高。

人们还会担心神经症行为是否会发展称为精神病,答案是否定的。

精神分裂症

35

(1)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及许多器质性综合症称为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为突出症状,多起病于青壮年。

(2)城市居民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3)患病率最高的为最低社会阶层。

(4)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

36

(一)精神分裂症病因--生物化学因素

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的中间物质所造成的自体中毒。

(二)精神分裂症病因--社会心理学原因

(1)家庭模式:

几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都是来自那些很混乱的家庭环境-母爱剥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

(2)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裂症的四种主要成分-破裂的思想淡漠社会行为的退缩言语的奇特

(3)社会环境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

(4)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观点: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种更原始的顺应水平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基本原因。

新弗洛伊德的观点:

新弗洛伊德学派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裂症退化的观点,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

他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疾病状态。

(5)中国和欧洲的某种学说。

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西方学者认为还是个问题。

持这种社会标记观点的人在西方大有人在。

37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呈现内向,集中于内在的感知及矛盾。

这种过度集中的内在过程,如想象和动机,称内向性思维或孤独性思维。

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还表现为前逻辑性思维,患者的智能过程似乎是原始的、不完全的,就像婴儿一样。

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中的特征性症状是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

交谈时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的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为(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即(破裂性思维);甚至个别语句之间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

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的情况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内容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称(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的意义,称(语词新作)。

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维联想过程带有特征性的症状。

(2)情感淡漠:

情感平淡,情感不协调,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精神分裂症患者亦表现出情感不恰当,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

在少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称为细腻的敏感性的情感障碍,患者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好像有非常敏锐的而且明显的自知力、洞察力,似乎有一个神秘的妙诀,能够观察或者推测他人的思想,这种过度的敏感性,使患者对一般生活应激难以耐受。

(3)意志活动减退及运动障碍: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与环境完全不配合,伤害自己的身体,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称为意向倒错。

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弱。

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外,有时甚至表现为行为、姿势及活动表现奇特或异常。

(4)其它常见症状: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原发性妄想在精神分裂症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5)自知力障碍: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普遍常见的症状是缺乏自知力,即否认自己的病态体验是不正常的,是病态的,却坚信其幻想、幻听等病态思维。

(出现频率-97%)

38(看看)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时与燥狂症的鉴别;与抑郁症的鉴别。

第五章情感障碍与自杀

39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指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为燥狂症或抑郁症。

燥狂症的患者以其活动过多,说话过多和对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夸大观念为特征;抑郁症则表现为自感无价值,反应迟钝,动作费力,过度悲观和不快乐。

40克雷佩林创造了燥狂症抑郁性精神病这一术语,并作为情感障碍的同义词被沿用至今。

41情感性精神病的显著特点是:

大部分病人会复发。

另一个特点是:

不治自愈率很高。

几乎所有抑郁症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症病人,都有发生自杀的可能。

42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样,是许多病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合体。

每一种病都有可能是(个体易感性)、(外界压力)和(环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结合的结果。

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释情感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

把抑郁看做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

行为主义者认为:

抑郁症是正常行为强化的减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的结果。

社会学解释:

(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

据报告,智力水平和社会抱负高的人较容易发生情感障碍。

(2)母子分离。

43燥狂症的典型症状:

(情感高涨)、(思维活动加速)和(言语动作增多)。

重度的燥狂兴奋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