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411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版本

人教新课标版

课程标题

《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编稿老师

郝怀芳

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屈杰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学习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二、重点、难点:

学习如何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三、重点解读分析:

《奇妙的克隆》

1.重点字词

(1)辨明字音:

囊náng胚胎pēitāi蟾蜍chánchú脊椎jǐzhuī繁衍yǎn

(2)解释下列词语

繁衍:

逐渐地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

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2.整体把握文意,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

(1)克隆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明确:

(1)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的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向我们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这一突破意味着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

类。

(3)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文章的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写“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写“克隆绵羊‘多利’”介绍了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造福于人类和人类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

举例子:

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解释:

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引用:

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一条是以中外的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另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使读者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4)文章第三部分写“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许多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之后

……然后……到去年7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4.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

……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

……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5.探究文本,质疑、释疑相关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逐渐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而且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的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

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6.帮你小结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

文章分四个部分:

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人类对克隆的思考。

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殃及人类,但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面对克隆,人类表现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理性和有远见。

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它让克隆技术为我们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危害人类,这也就是要做到兴利除弊!

相信科学家们一定有足够的信心和智慧去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7.拓展阅读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克隆技术

①“克隆”一词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

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无性生殖”或“无性繁殖”。

什么意思呢?

“无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结合的过程,而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通过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纯细胞系。

这个细胞系中的每个细胞由于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而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例如细胞的个头、形状)是彼此相同的。

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

②在动物方面一直采用卵细胞、受精卵细胞以及胚胎细胞来进行克隆,直至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博士采用羊的体细胞克隆成功。

他培育成功的绵羊的细胞核来自一头成年绵羊身上的乳腺细胞,这比胚胎细胞克隆更进了一大步。

因为乳腺细胞作为一种体细胞已失去全能性,克隆羊的科学意义正在于此。

③克隆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它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中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优质品种的理想手段。

④其次,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目前,美国、瑞士等国已经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培植的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

不久前,有一位美国妇女在一次煤气炉意外爆炸中受伤,75%的身体被严重烧伤。

医生从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块未损坏的皮肤,送到一家生化科技公司。

一个月后,该公司利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培植出了一大块健康的皮肤,使患者迅速地痊愈了。

这一新成就避免了异体植皮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给病人带来了福音。

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借助克隆技术“制造”出人的乳房、耳朵、软骨、肝脏,甚至心脏、动脉等组织和器官,供医院临床使用。

⑤再次,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

例如,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科学家们为了让细菌等微生物“生产”出名贵的药品(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分别将一些相应的人体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再设法使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量繁殖。

与此同时,人体基因数目也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

在人体基因被大量“克隆”的同时,微生物也能大量地“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名贵药品。

1.请用原文回答“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的理由。

2.第②段“克隆羊的科学意义正在于此”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3.第④⑤段中,加粗的两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

制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领域。

参考答案:

1.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

2.克隆羊是用一种作为体细胞的、已失去全能性的乳腺细胞克隆成功的,这比胚胎细胞克隆更进了一步。

(意思对即可)

3.培植繁殖

4.种植业畜牧业医学基因工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1.重点字词

遗骸(hái):

曾经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

蟾蜍(chánchú):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因此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2.梳理课文内容

(1)短文的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3)短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4)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

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但却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1)作者谈到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2)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使这些内容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整篇文章行文严谨,准确性与条理性十分清楚。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分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有如面对面地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引出恐龙是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5)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位置。

又如: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一句让人觉得形象可感。

3.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说出对“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被压扁的沙子》

(一)整体阅读

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证据二: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

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进行比较)

1.说明的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的方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列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的角度: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出地球可能曾受到过撞击。

4.说明的语言: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三)拓展练习

探讨:

1.学习完本文后,科学家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

从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思维推理训练

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曾经有恐龙。

但恐龙是不可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

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

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因此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四)开放性探究

阅读《“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

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了。

磨损说。

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

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

俗话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

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

古人曰:

“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

”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

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

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

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大,流速大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

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

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

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

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

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

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酸雨说。

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

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

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2.这篇科普文,从多角度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缘由。

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说说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磨损说”是说水从高处滴落下来,其冲击的力量使石头受到磨损。

“空泡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着地时,受力的综合作用,水滴变形呈碗状,碗内的空泡受挤压破碎而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冲击。

“溶解说”是说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钙的石块上时,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强的腐蚀性,石块被腐蚀。

2.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分说部分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四种说法是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的。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解释、分类别。

(五)帮你总结

这两篇科普短文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阿西莫夫认为:

“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是编排在一起,一同放在“地球科学新疆域”这一章节里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在学习时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一、预习新知

同学们,当我们来到一个风光旖旎、氛围宁静的地方时,往往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

“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

”“世外桃源”是个成语,它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他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这样的生活图景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后来,人们便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

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的美好境界的呢?

下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吧。

二、预习点拨

思考问题一:

文章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

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来?

思考问题二:

如果是你发现了桃花源,你会怎么办?

思考问题三:

既然桃花源如此美好,渔人最终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

(答题时间:

40分钟)

一、找出每组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里

1.()

A.性腺(xiàn)B.鄞县(yín)C.胚胎(pēi)D.濒临(pīn)

2.()

A.切实(qiè)B.繁衍(yān)C.蟾蜍(chánchú)D.分泌(mì)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

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

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

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

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

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对“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这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