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551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绍兴一中11届高三语文复习——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

  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代词。

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连词,而且,并且。

且.在邦域之中矣

(2)连词,况且。

且.尔言过矣

  4.为

  

(1)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5.也

  

(1)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介词,用。

何以.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介词,从。

虎兕出于.柙

  (3)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

(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

(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去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主祭蒙山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

  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寡人之于国也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然

  

(1)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5.于

  

(1)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何”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梁惠王)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

  (4)(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

  (5)(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6)(王)则日:

“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

  B.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C.河内凶.谷场收成不好,荒年

  D.弃曳兵.而走士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王无.罪岁养生丧死无.憾

  B.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C.以勇气闻于.诸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

“非我也,兵也。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

  2.特殊词义

  

(1)直.可惊天地(简直)

(2)滋.可痛矣(更加、越发)(3)视.清季有加(比)

  (4)满清末造

  ..(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

  3.古今异义

  

(1)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古义:

更加,副词今义:

滋生,增添

  

(2)顾自民国肇造

  ..古义:

建立今义:

制作

  4.词类活用

  

(1)名词为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2)形容词用作动词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

  ..之(将……发扬光大)

  (3)使动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惊动,使……哭泣)

  二、文言虚词

  1.之

  

(1)结构助词,的。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

  

(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4)代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2.以

  

(1)介词,凭借。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2)介词,因为。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3)介词,拿、用。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4)介词,把。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连词,因而。

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6)连词,来。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3.且

  

(1)连词,表让步,尚且。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连词,表递进。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4.为

  

(1)介词,替。

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2)介词,为。

草木为.之含悲

  (3)介词,被。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4)动词,写作。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5.于

  

(1)介词,比。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2)介词,向。

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3)介词,在。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风云因(之)而变色(省去宾语“之”,即“是役”)

  

(2)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之)成(省去宾语“之”,指广州起义)

  (3)并以(之)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省去宾语“之”,即“斯序”)

  (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于)桂林(省去介词“于”)

  (5)(是)滋可痛矣(省去主语“是”,译为“这”)

  2.倒装句

  

(1)怨愤所积(所积怨愤,定语后置)

  

(2)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读兹编之国人,定语后置)

  (3)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4)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于余丐序,状语后置)

  (5)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

  (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被动句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为……所,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明》丐.序于予乞丐

  B.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通“倡”,倡导

  C.顾自民国肇造

  ..一个季节或一个朝代的末了..建立D.满清末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B.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C.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D.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3)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滕王阁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俨.骖騑于上路(通“严”,整治)

  

(2)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3)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2.古今异义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古义:

县令今义:

动词,宰杀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古义:

在今义:

维护,维持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

困厄,处境艰难今义:

贫穷,少钱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

远今义:

赊欠等

  (5)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古义:

这今义:

常作判断词

  (6)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古义:

第二次今义:

又一次

  3.一词多义

  

(1)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时节)

  滕王阁序.(名词,序言、增序)

  

(2)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动词,全尽)

  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干)

  (3)胜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童子何知?

躬逢胜.饯(形容词,美好的)

  (4)穷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形容词,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形容词,困厄)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投无路)

  4.词类活用

  

(1)名词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襟)

  

(2)名词作状语。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下.临无地(向下,往下)

  (3)方位名词作动词。

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4)形容词作动词。

穷.岛屿之萦回(穷尽,极尽)

  (5)动词作名词。

山原旷其盈视.(视野)

  (6)动词使动用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使……腾空,使……飞起)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

  窜.梁鸿于海曲(使……逃匿)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连词,表转折。

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

  (3)连词,表承接。

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访风景于.崇阿

  

(2)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

望长安于.日下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此句为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2.疑问句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疑问代词“谁”,表反问)

  

(2)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疑问副词“岂”,表反问)

  (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疑问副词“岂”,表反问)

  3.倒装句

  

(1)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介词短语后置)

  

(2)奉晨昏于万里(晨昏奉,时间状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悲.失路之人悲伤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远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才华出众的

  D.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使……受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B.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

  C.宾主尽东南之.美谁悲失路之.人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秋声赋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古义:

清朗明秀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其色惨淡

  ..古义:

黯淡无色今义:

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古义:

必然衰败今义:

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古义:

内心今义:

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

形容鬓发花白今义:

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正在)

  

(2)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的原因”)

  (3)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助词,的。

乃其一气之.余烈(3)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B.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有法度,有条理

  C.有动于中.内心

  D.万事劳.其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劳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其一气之.余烈为刎颈之.交

  B.其.意萧条必固其.根本

  C.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D.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2)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4)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