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649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docx

高考文综地理真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试卷类型:

A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解析

一:

选择题部分

1.图1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2.开心果耐旱怕涝。

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这种现象表明

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优质农产品

C.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D.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3.图2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内蒙古自治区B.广东省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5.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6.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

18,北半球迎来冬至。

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B.1/3C.1/2D.2/3

7.图3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8.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

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A.在小城市,高铁站通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为城市CBD

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

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

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沈阳

10.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11.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可知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二:

综合题部分

40.(28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图8)

材料二:

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

(4分)

(2)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

(4分)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6分)

(4)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6分)

(5)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

41.(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4)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9)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10)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4分)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4分)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

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12分)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8分)

 

答案

【答案】1.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理景观图表的判读”。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

A、D项为外力作用,C项为内力作用,但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试题延伸】地质作用是广东高考的高频考点:

(2010(7)流水作用;2011

(1)地质构造;2011

(2)流水作用;2012第41题

(1)流水作用),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答案】2.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关键词:

“这种现象表明”。

题干文字中可知,开心果耐旱怕涝,在伊朗它种植在高原沙漠地区,该地区因四周山地阻挡湿润气流深入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睛天多。

对开心果种植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区位。

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同,如优质的法国葡萄酒来自于夏干气候的地中海波尔多地区,故A错;题干信息中既没有体现此处有多种经营,也没有体现出此处因种植开心果而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改变,故C、D错。

【答案】3.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区域定位”。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中可知,纵坐标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由此推论:

此省区从100°E~125°E降水在增多。

结合区域定位,可判断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离海越近,降水越多,体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试题延伸】“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广东高考是高频考点。

(2010第41题

(1)陆地自然带;2011第40题

(2)地带性植被;2012第40题

(2)地域分异规律),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答案】4.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有一个关键词“背风坡”,可见这是一个小尺度的,因背风坡焚风(干热风)效应导致的局地增温现象。

【知识拓展】虽然北半球西风为西南风,但阿尔卑斯山北坡有来自于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湿润气流,降水量大,雪线低;南坡因阿尔卑斯山的山体走向及比利牛斯、亚平宁山脉对西风的阻挡,降水相对较少,雪线高。

【答案】5.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

【答案】6.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虽说是新旧日期交替规律,但实质是地方时运算;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中。

【解题思路】已知北京时间,找到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170.5°E),从而寻找出新旧日期的分布范围。

很明显,此刻没有出现12月22号,故选A。

【易错点拨】0点所在位置会不停地跑动(象扫描仪的移动光束),方向是向西。

因此:

每一条经线在24小时内,都会有一次机会成为0点经线,但是这种0点资格每次都只有一瞬间。

(当120°E为20点这一瞬间时,全球日期统一,这一瞬间之后,新的日期会在180°经线的西侧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日期占的范围越来越大,而旧的日期范围越来越小。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

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清(13/28),故D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

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

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

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

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答案】8.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交通(高铁)建设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布局的影响”。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分析、探讨、评价现实中地理问题”。

试题难度:

中。

【解题思路】在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但这类城市即使是几何中心一般也不会有典型的CBD功能区),而此类城市用地相对充足,因此高铁站通常选址一般不会远离城市中心,通常会在市区原有车站基础上进行新站改造。

高铁带动的客货流主要是区际间,对工业活动的带动力大,而不是城市内部商业活动为主的CBD,因此A错;城市空心化是城市化在高级阶段的表现,因此B错;特大城市的高铁站不会选址于市中心,一是用地不足,二是对市核心区干扰大,负面效应明显,故C错。

在特大城市郊区,高铁新城交通便利,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大,有助于郊区城市化。

【答案】9.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对新材料、新情景信息获取”。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关键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

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明显广州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布局趋向于均衡化。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

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B;植树造林能增加CO2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A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错。

【答案】11.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故A错;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B错;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故D错;城市新开发区与科研文教区均位于城市东南部,故C正确。

【易错点拨】“城市的空间形态”(外部形态)一般有平原地区的团块状、河谷地区的条带状、受地形或河流限制的组团状,而“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关系,是城市的内部结构。

这些功能区组合方式通常有同心圆模式、契形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答案】40.(28分)

(1)南热带雨林气候(每空2分)

(2)地震火山(每空2分)

(3)原因:

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第④点为必答点2分,其余三点答对任两点得4分,满分6分)

(4)原因:

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每点2分,满分6分)

(5)措施: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每点2分,满分8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探讨、解决区域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等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等特征。

【解题思路】

(1)通过纬度提示,可知该国主要位于南半球、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雨林气候;

(2)通过材料中“板块边界”和支题干“海啸”的提示,可知此处自然灾害是指“火山、地震”;(3)爪哇岛纬度不超过10°S故下垫面温度高,多上升气流;水域面积大,水汽来源充足;通过材料二可知,该岛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更有利于对流产生;(4)渔业资源丰富的程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产量大,二是类型多。

从材料可知:

多岛屿故海域面积广(或大陆架面积广)、入海径流多故从陆地带来大量营养盐份因此饵料丰富、纬度低故而成长速度快(或类型丰富);(5)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

降水多,山地多,因此应防水土流失;经济持续:

利用多种地形开展多样化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农产品供应多样化;科技投入,品种改良,农产品优质化;推广专业化种植,提高劳动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社会持续:

可带动就业(材料提示这里人口最多)

【答案】41.(28分)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4分)

(2)地形河流(每空2分)

(3)耕地:

比重下降(2分)

原因: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4分)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比重上升(2分)

原因:

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分)

(4)特点:

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

(2分)

问题:

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每点2分,满分6分)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对文字信息提取、统计图表的判读与分析,考查考生利用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特征。

【解题思路】

(1)避暑,因此要说明夏温低;带上毛衣,因此要说明夜温低(日较差大);

(2)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因此城市用地沿谷地(地形)与河流分布;(3)两类用地比重变化,直接读图可知;耕地比重下降,是因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侵占耕地),林地、草地比重增加(故推耕还林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明显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材料中西宁经济迅速发展);(4)读图可知,西宁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热力及火电)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因此导致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排放酸性气体、粉尘、废水等污染环境;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基础,因此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2013广东文综地理总评

1.从选择题形式来看,2010年以来,2013年是第一次没有组合连题:

这种情况理论上会增加阅读量(多数年份选择题字符数会在1000-1100之间),今年稍多,近1200字。

今年选择题图表数量阅读量也增加到6幅。

但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是,在选择部分可以考查更多的主干知识。

以往的组合题(2道选择组合)考查的形式多为第一小题设问多是直接考信息获取,第二小题设问多是图文信息所反映的地理原理,难度递增。

虽然说2013年没有组合题不等于2014年一定没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组合题数量应该不多(1个组合,2道选择,其余9道是独立成题),3个选择组成的连题可能性很低(个人认为没有)。

2.图表的数量与形式

年份

总量

选择题图表数量

综合题图表数量

统计图类数量

2010

8

4

4

6

2011

8

4

4

3

2012

8

5

3

4

2013

9

6

3

6

数据统计类图表依然占有很高的比重,保持多年广东特色。

虽然图表阅读量较大,但是相关题目难度较小,基本上以数据信息直接获取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即可得到答案。

另外,2011年后,每一年都有一幅示意图,2012年、2013年都有一幅实物景观图,在教学中应有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加强数据类统计图表及景观图,如代表性的地质地貌、植被图的识读训练。

3.选择题覆盖的主干知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质作用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差异性

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

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差异

地球运动

水循环

交通与聚落发展的关系

新材料与新情景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从范围看:

①自然地理部分:

地球运动、气候、水循环主要环节、整体性与差异性;②人文地理部分:

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

很明显,必修1、2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一道题,主干知识覆盖度很大,这也是选择题组合形式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城市首位度”这道新材料与新情景题反映了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说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原则一直是“用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

让整套试题在面上“凸显地理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为高校选拔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

从集中度看:

2010年到2013年,四年文综分值最多的知识点与原理考查主要在“天气与气候、水循环、地质作用、人口与城市、工业与农业”。

这要求在教学中对这些相对集中的单元要更多“照顾”,打好学生基础。

4.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的考查:

从2012年开始,各地试卷对地球运动部分的考查,都从“偏、怪、难”逐渐回归。

广东卷尤其如此,以前(如X科时期)地球运动题的实质是考查学生“立体几何”,实则是数学问题。

偏离了地理的本质:

学习地球运动,主要目的应该是“理解自转与公转如何(通过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分布与季节变化,从而影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进而影响人类产业活动”。

其重点不在于运动的本身,而在于地球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因此,2010年开始,广东卷地球运动部分难度显著下降,但一直围绕三个基本点:

昼夜长短变化与分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地方时计算。

这个趋势个人认为不会改变,应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5.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部分:

看似多年不变的表面模式:

①第40题为世界地理某区域图,第41题为中国地理某区域图;分值依然是28:

28。

②每小题4-5个小问,第1、2问填空形式,后面3、4(或5)小问为简答。

③两道区域题中,其中一个区域简答题中考农业,另一个区域简答题中考工业。

④最后一小问,一般设问形式是区域产业活动(农业或工业或城市)中面临什么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6.实则在稳中求变的能力要求:

①材料中的显性信息量在减少:

如2010-2012年填空部分难度较小,这些填空一般是填气候、植被、整体与差异性、统计图表中的地理数据。

多是用图文材料考查直接的、显性信息获取能力、简单的地理事物特征表述能力,难度较小。

2013年40

(2)、41

(1)、41

(2)这三小题填空,都不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信息就可以填空,而是要根据材料信息回归地理原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要“拐个弯”,难度有所提升,对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利,试题的区分度也应该会更好。

②简答部分对“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要求在增强。

如爪哇岛多雷雨原因的分析,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分析。

在前三年高考中,这部分能力考查多是用“某地进行某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分析”,要简单得多,因为学生既有套路可用,又有较多的显性信息提示。

故今年学生会普遍觉得综合题难度有所增加。

③从设问架构来看,能力要求层层递进,是常规的、标准的综合题架构,不偏不离:

A.区域定位:

确认区域位置;描述区域位置特点。

B.特征描述:

点、线、面状地理事物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自然地理现象特征(气候、地形地势、水文水系)。

C.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

多角度分析综合原因或综合评价;单一角度主要原因分析或主要条件评价。

D.开发利用方向:

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或主要部门(农业?

工业?

城市建设?

);开发利用过程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开发利用的主要意义和作用。

E.(产业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问题的表现、影响或危害;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④选修类的设问痕迹不明显

前面三年文综非选择题中两个大题的最后一问,都和选修内容有所结合:

城市规划一般单独设问,如2010年豪华新城建设、2011年巴黎均衡发展、2012临港新城建设;环境保护一般是与某类产业活动结合,如2010年我国(工业活动中)碳减排措施、2011年石羊河(农业生产中)土地沙化治理、2012加拿大西部(农业生产中)土地退化治理。

2013年高考题中城乡规划痕迹几乎消失,而环境保护(从西宁工业结构中推测其可能引发的问题,注意,不是环境问题哦)是混在必修内容中,很难单独提取,也许这也暗示一种趋势:

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总有一点不变:

借用主干知识,考查基本能力,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