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805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甘肃省张掖市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张掖市2018届全市高三备考质量检测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成熟的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B.能够吸收氧气,并利用氧与[H]结合产生水

C.具有核糖体,核糖体合成的血红蛋白参与氧气的运输

D.没有细胞核,能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进行细胞增殖

【答案】A

【解析】具备细胞膜,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A正确;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因此不能利用氧和[H]结合生成水,但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B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虽然核糖体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场所,但那是在红细胞未成熟之前形成的,C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D错误。

2.下列有关盐酸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实验中,用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

C.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实验材料经染色后用盐酸洗去浮色

D.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答案】D

【解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和DNA结合,A错误;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由于健那绿为活细胞染料,因此不能用盐酸处理细胞,B错误;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实验材料经染色后用酒精洗去浮色,而不是盐酸,C错误;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的作用相同,都是对组织进行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D正确。

3.下图为细胞的生命历程图,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乙过程中细胞分化改变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B.丙过程的发生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

C.丁过程与基因表达有关,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己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图中甲是细胞分裂,乙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信息不变,A错误;丙是细胞癌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引发细胞癌变,B正确;丁过程是细胞凋亡,可发生于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中,C错误;己过程为细胞衰老,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下列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在活细胞外液中大量增殖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病毒D.HIV中含有DNA和RNA

【答案】C

【解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增值,A错误;HIV没有细胞结构,包含核糖体,B错误;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测出HIV病毒,C正确;HIV中只含有RNA,D错误。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组织液可不断地生成与回流保持动态平衡

B.若饮食过咸会引起机体细胞内液的量不断增多

C.细胞外液中一定浓度的K+有利于维持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能淸除体内癌变的细胞

【答案】B

【解析】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渗透,因此人体组织液可不断地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饮食过咸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会引起细胞内液量的减少,B错误;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有细胞内K+外流形成的,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因此细胞外液中一定浓度的K+有利于维持神经元的静息电位,C正确;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能清除体内异常的癌细胞,D正确。

6.水稻的高杆和矮秆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抗病与易感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均为完全显性,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均为高秆抗病,F1自交,大量重复实验后,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得到如下结果:

高秆抗病:

高秆易感病:

矮秆抗病:

矮秆易感病=66:

9:

9:

16。

实验结果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等位基因A与a、B与b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D.对F1测交,测交后代会有四种表现型,比例应接近1:

1:

1:

1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图一表示人体细胞内有较呼吸的过程,其中a〜c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

图二表示大气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CO2释放量的影响。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物质中表示____________,物质乙表示___________。

图一中a、b、c所代表的反应阶段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该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

(2)图二中A点时,小麦种子细胞内产生C02的场所是___________。

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

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二中的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图二中B点以后,C02释放量増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O

(2).CO2(3).C(4).线粒体内膜(5).细胞质基质(6).温度(7).B(8).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解析】试题分析:

理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由题意并以“图一”呈现的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c所示的相关反应阶段,甲、乙所示物质名称,进而解答

(1)题。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有机物消耗越少越有利于种子的贮存,据此分析“图二”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对

(2)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图一中a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b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c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可见,物质甲表示H2O,物质乙表示CO2。

图一中a、b、c所代表的反应阶段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c所示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反应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图二中A点时,氧浓度为零,小麦种子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因此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B点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最低,说明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由此可见,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二中的B点所对应的浓度。

图二中B点以后,随着氧浓度增加,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导致CO2释放量增加。

【点睛】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无氧呼吸建立联系。

8.在人体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如图1所示,糖皮质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调节。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随

___________流到全身。

当机沐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后,图1所示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会导致上述三种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_。

(2)由图2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需要与___________结合,才能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过程。

这些特异基因表达后,—方面使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抗体减少,从而抑制___________免疫的功能;另一方面会导致血糖浓度___________,进而引起_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位增加。

【答案】

(1).分级

(2).血液(3).(负)反馈(4).减少(5).受体(6).浆(7).体液(8).升高(9).胰岛素

【解析】试题分析:

图1是人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示意图,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体现了该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当糖皮质激素分泌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达到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该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过程。

图2是糖皮质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首先糖皮质激素穿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内,与胞内特定受体结合,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引起特异性基因表达,一方面使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减少,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另一方面促进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减少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达到血糖升高的目的。

(1)由图1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当机体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索后,通过(负)反馈调节的作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抑制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

(2)由图2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特异基因表达过程。

一方面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另一方面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的作用,故其可以升高血糖浓度。

血糖含量升高的同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以不断降低血糖浓度。

【点睛】关键:

一是糖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类似;在调节作用上,二是注意它有两个方面的生理作用:

一个减少抗体分泌;一个升高血糖含量。

9.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

20mL培养液;实验B组:

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

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______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______(填“数学”或“物理”)模型。

(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_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在前。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_____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

【答案】

(1).Ⅲ、Ⅰ、Ⅱ、“J”型

(2).数学(3).血细胞计数板(4).加盖盖玻片(5).基因频率(6).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实验A、B、C三组当中,A组的培养液只有20mL,后期没有补充,所以种群数量最早开始减少,对应曲线Ⅲ;因实验B组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而C组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所以B组的酵母菌所处环境的阻力小于C组,环境容纳了增大,酵母菌数量多于C组并达到一个新K值,故实验B组对应的曲线是Ⅰ,C组对应的曲线是Ⅱ。

(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本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题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点睛】解答本题需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角度考虑。

据图中曲线可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

是否补充适量培养液或理想条件。

10.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红色、蓝色和白色,受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已知纯合的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紫花植株,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蓝花∶白花=9∶3∶3∶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使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除题目所示亲本外,则另一种杂交方法的两亲本是______。

(2)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自交时,子代中4种花色植株都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植物体内不同于A—a和B—b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一个显性基因D(其等位基因为d),并且该显性基因可抑制基因A和基因B的表达。

①新基因产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该变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答出3点)。

②上述3对基因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该白花植株自交,得到子代的数目足够多,统计子代中4种花色植株,则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

【答案】

(1).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蓝花植株杂交(或纯合红花植株×纯合蓝花植株)

(2).基因突变(3).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4).遵循(5).3对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6).紫花:

红花:

蓝花:

白花=9:

3:

3:

49

【解析】试题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根据题意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

红花:

蓝花:

白花=9:

3:

3:

1,说明该植物的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用A、B表示,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且A_B_为紫花,A_bb、aaB_分别是蓝花、红花,aabb为白花。

(1)根据“紫花:

红花:

蓝花:

白花=9:

3:

3:

1”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_,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b(或aaB_),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_(或A_b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亲代基因型AABB×aabb或AAbb×aabb时,杂交产生的F1均为紫花,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紫花:

红花:

蓝花:

白花=9:

3:

3:

1。

(2)①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主要途径,而基因突变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②从“9:

3:

3:

1”可知,A-a和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又因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不同于A-a和B一b所在的染色体,可见3对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故这3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③根据题意可知,自交可发生性状分离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应为AaBDd,其自交子代中紫花植株占3/4×3/4×1/4=9/64,红花植株占1/4×3/4×1/4=3/64,蓝花植株占3/4×1/4×1/4=3/64,白花植株占1/4×1/4×1/4+1×1×3/4=49/64,即紫花:

红花:

蓝花:

白花=9:

3:

3:

49。

【点睛】判断两对及其多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是:

它们是否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计算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型及其比例,应注意应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现象的问题:

即先分析每对基因遗传所占的比例,再进行组合相乘。

11.发酵工业起源很早,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采用发酵法酿酒,然后开始制酱、制醋、制腐乳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酿酒主要依赖于酵母菌,酒精是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中产生的。

(2)在腐乳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毛霉,其产生的__________(填酶名称)能把豆腐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多种小分子有机物,使腐乳味道鲜美。

腐乳发酵过程中,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等物质来防腐。

(3)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口要用水密封,目的是__________。

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叶逐渐变酸,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质基质

(2).蛋白酶和脂肪酶(3).食盐和酒精(4).创造无氧的环境,利于乳酸发酵(5).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6).乳酸菌比杂菌更能适应酸性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原理、过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酿酒主要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是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

(2)在腐乳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毛霉,会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而使腐乳味道鲜美。

在制作腐乳过程中,主要依靠食盐和酒精等物质来进行防腐。

(3)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口要水密封,目的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叶逐渐变酸,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会增多,而其它杂菌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乳酸菌比杂菌更能适应酸性环境。

12.由腊梅凝集素基因控制合成的某种蛋白质能与牙虫肠道粘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蚜虫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基因工程将腊梅凝集素基因转入烟草,可增强其抗蚜虫的能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以腊梅凝集素基因产生的mRNA作为模板按照__________获得cDNA片段,再来制取腊梅凝集素基因片段。

为使腊梅凝集素基因在烟草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的__________之间。

(2)将表达载体导入烟草细胞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_______。

腊梅凝集素基因的遗传特性能在烟草体内维持和表达的关键是__________。

(3)将转基因烟草幼苗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隔区种植,并接种等量的蚜虫,一定时间后用__________法统计蚜虫的种群密度,若__________,则说明转基因烟草具有抗蚜虫能力。

【答案】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启动子、终止子(3).农杆菌转化法(4).吸引农杆菌感染烟草细胞(5).目的基因插入到了烟草细胞的染色体DNA上(6).样方(7).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内的蚜虫密度低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区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能利用所学知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受体细胞内,明确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根据题意,在该基因工程中,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腊梅凝集素基因产生的mRNA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获得cDNA片段,以获取取腊梅凝集素基因片段(目的基因)。

为使腊梅凝集素基因在烟草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终止子之间,其中启动子的功能是启动目的基因的转录过程,终止子的功能是终止目的基因的转录过程。

(2)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植物(烟草)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在该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吸引农杆菌感染烟草细胞。

腊梅凝集素基因的遗传特性能在烟草体内维持和表达的关键是目的基因插入到了烟草细胞的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复制。

(3)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昆虫卵等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将因此转基因烟草幼苗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隔区种植,并接种等量的蚜虫,一定时间后用样方法统计蚜虫的种群密度;若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内的蚜虫密度低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则说明转基因烟草具有抗蚜虫能力。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及作用: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比较:

生物种类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微生物细胞

常用方法

农杆菌转化法

显微注射法

转化法

受体细胞

体细胞或受精卵

受精卵

原核细胞

转化过程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导入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表达

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提纯→取卵(受精卵)→显微注射→受精卵发育→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动物

Ca2+处理细胞→感受态细胞→重组表达载体与感受态细胞混合→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