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8881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docx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

历史ⅱ苏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场经济练习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2018·绍兴模拟)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18·安徽六校模拟)根据下图理解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B.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乡镇政府政治体制改革

C.四川开始进行全面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政府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把企业搞活

4.(2018·烟台模拟)以下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5.(2018·衡阳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2017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温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7.(2018·武汉模拟)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种情况本质上反映了()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获得了绝对自主权

C.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发展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8.(2018·广东六校模拟)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

……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

”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9.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0.(2018·惠州模拟)1992年初,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其“关键”的含义不包括()

A.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要求中国融入世界

C.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国内针对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11.新华社评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写道:

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抉择,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以下最能论证这一评论的是()

A.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以下各组中,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A.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

B.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

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

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

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

百分比)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材料三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

百分比)

材料四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

亿美元)

项目

金额

比重(%)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5385.8

44.2

加工贸易

6176.5

50.7

其他贸易

617.8

5.1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8分)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6分)

14.(2018·金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

乾隆皇帝严词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

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4分)

(2)广州、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什么不平等条约?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确定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方针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在根本目的上都表达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故正确选项是A。

2.【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符合材料。

【变式备选】《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书中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这里的“它”是指()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B.农村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D。

据材料“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等关键信息,可知“它”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为D。

3.【解析】选A。

此题考查改革开放。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进行了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

4.【解析】选C。

三幅图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土地仍是公有的,故D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B排除,三者共同点是改变了经营方式,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显是对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流转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承包者转让给其他人或经济体经营的政策,也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应选C。

5.【解析】选C。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展开,后逐步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的缘故。

6.【解析】选C。

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应选C。

7.【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计划性、指令性产品的数量在减少,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发挥作用,本质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8.【解析】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79年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是在1978年拉开的,应选项A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可排除选项B、D。

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可排除选项C。

【变式备选】(2017·北京模拟)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以下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A.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B.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9.【解析】选D。

据题干新中国“35年来”可知该事件发生在1984年。

A项发生在1980年;B项发生在1990年;C项发生在1988年;只有D项是发生在1984年,应选D。

10.【解析】选C。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故C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11.【解题指南】此题解答要注意理解题干关键信息“战略抉择”“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等,分析备选项,可以作出判断。

【解析】选C。

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结合材料信息“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等关键点,可以判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题意。

A项反映出综合国力的提高;B项反映的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D项表达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答案为C。

12.【解析】选B。

此题考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排除法。

阶级斗争一词在当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市场经济一词的流行应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C;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均是20世纪90年代或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排除D;而B中的体制改革与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中国特色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关,经济特区与80年代开始开放有关,答案选B。

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结合时间信息联系教材中所学知识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三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回答,回答原因时注意结合国外形势,并要关注时间限制。

第(3)题从产业结构的均衡问题上回答,解决办法可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因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经济重心转移;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原因: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或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趋势:

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例上升;其他产品比例下降(或初级产品下降,或非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下降)。

因素: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

(3)问题: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仍然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

应对:

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或转变经济增长或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4.【解析】第

(1)题从中、英双方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中分析。

(2)(3)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即可。

第(4)题注意分清中国近代、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什么,由此引出答案。

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2)《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